艾发其
王安石有云:“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曹雪芹写《红楼梦》曾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由此看来,反复修改是古今文人们写出佳作的有效途径;相似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一题再作,也是作文提分的有效途径。
一题再作,就是要学生在初作的基础上进行又一次写作。凡是坚持做过的老师,都深感认真抓好一题再作确实是引导学生写好作文并提高作文分数立竿见影的好方法。
中学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量少质差的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文过程一题一作:学生写好后交上来,教师批改后下发并简单讲评一下就算了事。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作文往往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再实践的机会,对各类文体的写法自然也就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了。但是,一题再作就改变了这种状况。一题再作的过程,相当于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数易其稿”,这个过程,正是“反馈矫正”的过程,是给学生“再练习再实践”的机会,是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思维与写作规律的。
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又是由多种因素和环节构成的。那么,这个工作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做起来呢?让学生再次写作前首先要抓好四个环节,为再作奠定基础。
这四个环节就是辅导、初作、粗批和精评。
辅导,就是老师在布置学生动笔写作前,结合阶段训练目标(或范文、例文),联系社会实际、自然实际以及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对文题、主题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必要时还需讲解有关写作知识和其他知识。
初作,就是学生按照老师布置的文题或提供的材料,在课堂或课外独立构思写出能如实反映自己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文章。要求学生写在“初作本”上,交给老师批阅。
粗批,是相对“精批”而言的,它要求老师变“详改细批”为初步的“粗略”批阅,老师只是通览一下学生的作文,用文字批或符号批阅,抑或用文字与符号相结合的方式点批。通过粗批大体了解学生该篇习作水准,打上等第或分数即可。如果在初步批阅中,发现很有见解很有思想的习作,亦可多投放些时间和精力进行面批,或用文字精批细改。
精评,就是老师将粗批过程中所发现的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典型习作,趁热打铁及时地在课堂上进行典型解剖,引导学生学会并通过对比和自我评估找出差距,扬长议短;同时,指导学生明确如何根据不同的文题和文体,巧妙进行审题立意、选材剪材、构思谋篇和恰当运用表达方式语言技巧等。精评是让学生再次写作前的指导,又是作文批改的继续。因此,只要教者善于通过精心设计课堂讲评,完全可以使学生了解好作文的标准,顿悟并掌握写好作文的要领与规律。
“辅导、初作、粗批、精评”为一题再作奠定了基础,只要切实抓好这四个环节,一题再作的收效就会很明显。这之后再完成最后一个环节——互阅。互阅,就是同学之间相互改对方的作文。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留下的印象应该是最深的了。因为在帮别人修改的过程中,也会担心自己写的“评语”出现问题,这样就得认真去抓别人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重心是优点),只有认真去找了,才会把别人的作文评价得恰到好处,才不会导致别人的非议。同时,这个认真审阅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其写作水平也会在这样的磨炼过程中得到质的提升。人们常说,懒惰的老师培养出勤奋的学生,勤奋的老师培养出懒惰的学生。
由于互阅的作文已经是学生第二次写的了,对每个学生本人来说,这都是自己的“精品文章”,所以互阅的方式方法要有讲究,它必须是激励性的,通过这个环节一定让学生找到写作的自信。因此,我要求学生在互批互改的过程中要以寻找别人作文的亮点为主,以培养他们对写作的信心。学生的习作,谁的没有缺点呢。赫兹里特曾说:“唯一没有瑕疵的作家是那些从不写作的人。”作家尚且如此,中学生的作文中存在一些缺点又算什么呢?老舍说过:“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只要让学生不断地多练,他们自会从中领悟到写作窍门的。重要的是,从学生方面来说,别人对自己作文(尤其是用心修改后第二次写出的作文)的好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去找亮点呢?如“书写很漂亮,让人赏心悦目”“主题很深刻,让人回味无穷”“引经据典,材料很丰富”“对事物的描写很到位”“语言朴素凝练”“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也许,这篇作文只具备其中一个方面,其他那些都不堪入目,也要把这一亮点写出来。因为,好评是激发写作兴趣和信心的兴奋剂。
当然,在作文全过程训练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题再作,反过来必然会充实和完善作文的全过程训练。只要认真抓好“辅导—初作—粗批—精评—再作—互阅”的各个环节,必然使作文教学过程趋向最优化,必然能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笔者通过试验发现,同年级两个班在两个学期结束后,开展一题再作试验班级学生的作文平均分,比未开展一题再作的班级高4.9分(总分60分)。可见开展与不开展“一题再作”的效果大不一样。
然而,是不是每篇初作都要学生复作呢?这个问题要因题因文而定。如让学生将所写的每篇作文都要一题再作是不必要,也行不通的。从试验来看,笔者是这么操作的:我首先是分阶段分练记叙文、议论文和应用文,再在不同的阶段分“惜时”“爱国”“勤奋”等等不同类型的材料(或题目)进行训练,每种类型只选一个典型的“拳头产品”让学生进行一题再作。这样通过以“点”带“面”,以“精”胜“多”的形式,使学生逐步积累并掌握不同文体不同题型的写法,进而达到最佳水平的“过关”作文。
凡需一题再作的作文,大体上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小修小改,主要包括订正错别字、病句,改动部分语句,充实一些内容等;二是大修大改,主要包括主题思想、层次结构、语言修辞、表达方式等作恰当的变动;三是重新写作,主要是指立意不妥、文不对题、选材不当的“初作”作全文改动。
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过:“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实践证明,认真抓好一题再作,不仅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这个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投身写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有助于深化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改革。坚持一题再作的学生反映,以前写作文是作一篇丢一篇,一题再作以后是作篇像一篇。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学生心中有了底,自然越写越有信心越写越爱写作。究其原因,一题再作的做法是打破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逐篇精批细改,一写便抛,实属“少、慢、差、费”的老办法;而在“辅导—初作—粗批—精评”的基础上抓学生一题再作的做法,收到了变“低效劳动”为“高效劳动”的效果。
一题再作确是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过,要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除了要抓好“辅导、初作、粗批、精评”等基本环节外,我们语文老师还要注意处理好指导作文与指导做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写作知识教学与写作训练,思维训练与表达训练,口语教学与作文教学,课堂练习与课外练笔,学生作文与教师“下水作文”等方面的关系。只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锐意改革,勇于探索,善于实践,那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之花必将越开越鲜艳,作文教学之果必将越结越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