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逻辑、向度与路径选择

2019-01-31 15:31
职教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大学

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 [2015]64号),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战略部署和整体规划;2017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双一流”建设工作迈入新阶段。应用技术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力军,对标“双一流”,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一、应用技术大学“双一流”建设逻辑

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凸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速、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高等教育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既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完善人才培养层次与类型、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内生动力:优化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映射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的价值取向,是高校综合实力的最主要体现,是构筑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显示着学校的特点和优势。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当前,应用技术类高校培养应用性、技术性专业人才的办学理念已然明确,而学科建设是应用技术类高校办学的逻辑起点,学科是专业发展的知识体系基础和支撑,专业是学科建设承载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的平台和表现形式[1]。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优质的学科建设予以加持。而且,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又促进了学科发展水平的提升[2]。“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亦提出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汇聚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中强调要着力培养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人才培养质量要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进一步阐明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毫无疑问,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已成为当前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亟需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而应用技术大学是培养应用性、复合性和技术性人才的主力军,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是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应当具备的“基本功”,亦是应用技术大学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须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积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和制度环境,推动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为培养一流人才奠定前提保障,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期冀,履行人才培养的功能与职责。

(二)外生需求:契合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制造业生产、产品技术等方面发展迅速,经济增长效益不断提高。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近五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2012年的540367.4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743585.5亿元[3],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持续稳步中高速增长的同时,三类产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优化。伴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技术变革以及智能化发展态势,新的全球化格局正在形成,我国已步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依靠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升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必将迈入新高度,因此,亟需我国高等教育提供更为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创新和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功能,这既为高等学校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带来了新机遇,也对高等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培养耦合社会需求的不同层次与类型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挑战[4]。在经济技术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提升,对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的高等教育亦提出新的要求,现代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需求不断增长,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随之提高。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决策亦倒逼高等教育必须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保持和提高我国制造业和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及科技发展前沿,高等教育当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已将“双一流”建设奉为圭臬,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中的综合实力。应用技术大学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伴生的时代产物,应当紧扣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调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以契合经济快速增长与产业转型优化进程中内在隐含人力资源能力升级的需求,这亦是应用技术大学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加速升级的重要载体。

(三)内外合力: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人才类型供给平衡

据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其中,本科院校1243所,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5]。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其结构合理性不足、类型单一的问题日渐凸显,加之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囿于办学历史较短,缺乏本科办学经验积累,大多热衷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忽视应用型人才的社会供给[6]。高等教育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均衡[7],与之同时,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现实教育的单一性与同质化的矛盾依然存在[8]。毋庸置疑,高等教育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实际需求,必须转向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中明确提出,要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类型结构。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加快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对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办学类型、人才培养规格等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发展大有裨益。同时,“双一流”建设亦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可见,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亦是新时期应用技术大学阶段性发展的自我诉求。当前,高等教育已步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应用技术大学须更加明确办学定位,彰显特色优势,积极汇聚并获取优质资源,有效供给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人才供给平衡;打造品牌,彰显办学特色,切实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从而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真正提升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保证人才类型供给平衡。

二、应用技术大学“双一流”建设向度

专业是应用技术大学的重要支撑,师资是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前提保障,社会服务是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职能。“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提出建设整体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服务社会能力显著等要求,而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建设中所形成的专业特色鲜明、师资队伍卓越、社会服务能力强更可彰显其优质属性。

(一)专业向度:以特色专业为本,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互相衔接

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企业经营差异化发展战略,即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差异性,如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服务差异化等,以确保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9]。借鉴企业差异化发展战略理念,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亦应避免同质化倾向,凸显行业发展特色、区域优势特色、服务贡献特色以及职业标准特色,实现专业特色发展。特色专业是应用技术大学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依据教学规律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经过市场和用人单位不断检验和认可进而形成的具有鲜明办学优势和社会影响力的专业,是应用技术大学优质发展的核心建设内容和关键要素。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互支撑,专业因产业需求而建,产业因专业人才而兴,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始终是其专业设置定位、构建特色专业的价值追求[10]。位于德国传统工业区的多特蒙德应用技术大学,早期以传统的工程机械专业为特色,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煤炭、钢铁为核心的粗放型产业逐渐被由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领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代替,因此该校先后开设了一系列新的专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以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11]。正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业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建设亦应更加突出强调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竞争优势,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变革需求为基本原则,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和办学结构。

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特色专业发展是以适合行业针对性和产业改革发展态势为切入点,适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与产业链相衔接,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吻合度,进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与类型的人才需求。在建的“双一流”高校已有相关经验可资借鉴,如上海交通大学以特色专业为主干,结合区域产业振兴计划和城市建设计划,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专业布局结构,自2015年以来该校新增3个国家发展急需、影响未来发展的学位点,开展相关领域应用研究型专业建设,优质专业比例明显提升,通过专业建设契合产业需求,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紧密结合。兰州大学紧扣“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充分利用西部特色资源和优势,设置大类本科专业,依托优势学科,打造特色专业;结合新兴产业领域,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新工科改造,建设发展新工科专业;重点加强医学类专业建设,以契合新兴产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2]。应用技术类高校一流建设的专业设置均应秉持聚焦于重点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特色专业的效能,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互相衔接。在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过程中,以面向产业需求的特色专业为支撑,突显特色专业引领成效,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以特色引领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竞争力、以特色彰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优质属性、以特色标志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整体水平。

(二)师资向度:以卓越师资为基,引导“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并重

应用技术人才所应具备的技术应用特质与开发创新能力需要一支实力突出、结构合理的应用型教师队伍加以保障,推动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12],卓越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建设的前提保障,其不仅应具备优良实力,在结构上也须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能否有效对接行业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应用技术大学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要素之一是具备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其《高等教育总法》中要求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须具备“双师”素质,兼备较高理论水平与丰富实践经验;学校亦从社会和行业部门聘请大量有先进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14];此外,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还开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实践表明,“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其内涵伴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明确化和科学化,“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是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

卓越师资是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建设的重要主体,其“双师”素质在于具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知识结构、学术与技术兼备的能力结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定位和学以致用、知行结合的培养宗旨,需要教师具有合理完善、多元开放、理实兼备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应用技术研究能力以及面向专业生产实践的技术能力等,达到“学术”和“技术”于一体[15]。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在于引进企业优秀专业人才、技术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形成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核心素养需求的专兼融合师资队伍;“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出“要有一批学科领军人物,教师结构合理”,这意味着卓越师资队伍的合理性亦在于形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完整的人才梯队,为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提供高水平人力资源保障,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支撑引领作用。应用技术大学卓越师资队伍建设可学习浙江大学和西南大学的做法,浙江大学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引育计划,引进培育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全校各类高层次人才总数近800人[16]。西南大学依托学校“聚贤工程”优化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开展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优秀教师的引进工作,发展和完善“引进人才特别评聘机制”[17]。卓越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是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体现,一支综合素质过硬、教学实践能力和应用性研究能力优良的高素质“双师”教师队伍是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因素和根本保障。

(三)服务向度:以社会服务为要,支撑地方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职能并举

社会服务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使命,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等作出突出贡献,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服务需求导向,服务社会成效显著。以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为例,云南大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区位优势,设立云南省“一带一路”研究院,建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分会,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调查数据库,集中力量服务地方重点产业发展项目,研究成果有力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自身办学水平的提升[18]。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而社会服务伴随经济、科技等发展处于动态调适之中。基于社会学视角,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关键转型时期,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直接与密切的高等教育理应契合当今社会发展变化需求,承担社会服务能力职责。

优质的社会服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领社会的效能,是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应然要义,具有深植于地方性和行业性的凸显优势。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通过推广技术和知识、职业技能发展培养培训等公共服务致力于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推动威斯康星州的社会发展,同时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发展,使其从一所普通的州立大学成长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之一[19]。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始于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需求,肩负着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耦合社会发展需求,须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服务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等方面发挥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亦是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必备的关键属性。与之同时,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社会服务能力亦应体现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服务“中国制造2025”,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专业结构、人力资源质量,为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全球化企业培养人才,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教协同[20]。社会服务是应用技术大学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理应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三、应用技术大学“双一流”建设路径

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是多种因素聚集形成合力作用的产物,“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学科优势突出、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高、人才培养质量拔尖等,亦为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路径提供了具体要求和方向性的参考。

(一)依据“双一流”政策,以健全的政策制度支撑发展

顶层规约有利于明确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方向与应用价值,诚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得以优质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来源于政策法律的合理引导,1967年巴登符腾堡州文化部出台《达伦多夫计划》提出建立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将工程师学校以及其他同等类型学校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将其称作“应用科技大学”,随后关于《应用科技大学法草案》《联邦州应用科技大学统一协定》等进一步明确了应用科技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合理性[21],德联邦政府颁布的《高等教育总法》赋予应用技术大学与其他高等学校同等地位,为其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法律保障。当前,我国关于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政策明确了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战略部署,以实施本科层次技术教育为主的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理应被置于国家重要战略要求与教育整体结构之中。“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立了“双一流”的总体要求和建设任务,“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中明确了一流大学在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遴选要求与条件;《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确定的战略目标,落实根本任务确定了具体建设路径。诸如此类“双一流”建设的利好政策亦为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发展提供制度体系建设范本和建设标准。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建设亦应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中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与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完善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机制和制度保障以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基于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指导,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应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突破发展瓶颈,明晰目标定位、建设内容和方法路径,争创一流,在面向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办出特色、提升质量。

(二)立足一流学科,以学科特色指引发展

一流学科建设是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发展的枢纽链环,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基础单元,亦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双一流”建设提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高校核心竞争力;同时“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引领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以一流学科建设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这进一步深化了一流学科建设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地位,有助于推动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合理定位、优势发展。欧洲一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经验表明,以学科特色发展为基,汇聚优质资源,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造和形成比较优势,有利于推进高校整体跨入更高层次。如瑞士应用技术大学根据区域及自身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学科,按照劳动市场的职业分类原则,设置了技术和信息、化学和生命科学、经济和服务、应用心理学与应用语言学等大类,下设学科根据当地产业特色与发展需要进行调整,采取自下而上的学科申报制度,从而形成符合区域战略和现实发展所需的学科体系,逐渐发展为一流学科,进而成为其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发展的支撑[22]。鉴于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建设应将学科建设作为发展重点,以学科为基础集中资源,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依据地域、生态、民族特色等优势,重点建设和打造具有相对独特性的学科,因地制宜地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以特色学科建设指引发展;与此同时,重点支持特色、优势学科发展,扶植和加强相关平台建设,面向地方发展,建设一批有利于区域经济的重点学科,支持交叉学科,以一流学科特色指引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建设一流专业群,以专业建设推进发展

专业群是以重点和优势专业为主体,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形成相关专业集合,组建特色专业群,其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院校特色化办学的能力。随着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显现,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愈来愈细,衍生新的产业业态,对人才专业化程度和需求结构亦逐步复杂化。而一流专业群建设有利于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并形成专业群体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变化区域发展战略。芬兰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群建设强调以区域特色设置主体专业,如位于旅游业发达地区的拉普兰应用技术大学(Lapland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充分利用当地优越旅游资源以旅游学为重点优势专业,衍生开设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相关专业,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培养大批专业技能人才[23]。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应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以传统核心专业为基础,伴随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改变传统单一专业建设模式,转向专业集群构建,以一流专业群引领高校整体水平提升。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在设置专业时开展多方位调查研究,了解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确保专业设置贴近产业发展需求。因此,应用技术大学一流专业群建设要以强化专业集群发展理念为本,了解产业趋势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拓展专业面向范围,激发专业发展活力,使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相衔接,促进人才培养契合产业发展;以职业岗位相关和技术领域相通为切入点,促进相关专业的整合,形成主次分明和优势互补的专业布局,进一步提升专业群的资源整合度。概言之,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应以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内生力和产业经济环境需求的外驱力为导向,促进优势专业群的建设,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推动专业内涵提升,形成一流专业群,进而以专业建设推进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

(四)打造一流师资,以高水平教师队伍保证发展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应用技术大学肩负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时代任务,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需要一支实力突出、结构合理的一流教师队伍加以保障,一流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作为主要任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在聘用准入制度、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颇有成效,就应用技术大学教师引进而言,大多都较为侧重教师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且担任应用技术大学教授还须具备相关领域不少于5年的实践工作经历;瑞士应用技术大学要求其教师须具有相关从业经验以保证教学科研活动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持续更新以及应用性研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持续良性互动循环[24]。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应设置严格的教师准入资格,严把教师准入关口,从而确保教师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教研能力。另一方面要立足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和复合性。国外应用技术大学都注重聘任来自行业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且大部分高校兼职教师数量远超于专任教师,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中兼职教师比例达60%;英国多科技术学院专职教师占21%,兼职教师比例高达79%[25]。可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是应用技术大学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举措。因此应用技术大学一流教师队伍建设还应积极引进行业企业的优秀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兼职教师,优化传统师资结构,进而促进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化,为应用技术大学一流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培养一流人才,以服务地方带动发展

培养一流人才,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德国高校信息系统(Higher Information System,HIS)调查数据显示,应用技术大学中部分专业领域毕业生在学校所在州就业比例达一半以上,且在相同专业领域,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所在州或本地就业比例远超于综合性大学,这亦从侧面反映出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密不可分。基于经济学角度,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与之相协调,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人力资源输出成效等,形成高等教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亦反作用于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还应充分认识到地区资源配置的差异性,进一步强化服务区域发展意识,以自身优势和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其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培养一流人才,呼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是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优质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一流应用技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走向。

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是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和促升级的迫切要求,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选择,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面对“双一流”建设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应用技术大学须理清思路,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定位,调整发展战略,全面开启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新征程,为实现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质的提升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关注一流学科
大学求学的遗憾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