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婧溪 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一所 湖北武汉 430070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华夏民族”之称,而我国的人民则被称为“炎黄子孙”。虽然我国古代的建筑没有什么称谓,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它也延续了七八千年自己的特色直到现在。我国古代建筑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同时又使自己的特色得以延续,成为了世界历史上悠久、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而且这种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的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以及建筑设计都有现代建筑体系值得借鉴的地方。
我国古代城市是根据当下时代的政权、思想观念、心理需求来进行规划的,所以它是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缩影的。
我国早期的古代城市是受到井田制农耕制度的影响而进行规划的,所谓的“井田”就是指古代当权者用道路和渠道把土地整体分隔成方块状,分隔出的整体形状就像是“井”字,所以就被称为“井田”[1]。而当时的城市也是采用井田土地的这种形式规划的,而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大都风格统一、整齐一致,其建筑以中间为主,四周为辅,主次分明,街道脉络清晰可见。这种城市的规划格局也是被一直沿用的,哪怕是朝代更替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国古代在建造城市时,对地址的选择是很重视的。古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的。其城市在建造时,要考虑建造的地址是否具有防御敌人的地形,也会建造一些能够御敌的设施,如护城河、吊桥之类的设施,保障整个城市的安全性。古人在建造过程中,也会非常注意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是否协调,将城市的规划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除了要遵循当权者所设立的制度,还得符合当时政权的统治思想。中国古代的人们生活是受到一定的礼法约束的,所以其城市的规划也是要遵循等级礼法,而中国古代大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等级制度森严,各个层次的人有其不同的居住规格标准,这也是有利于统治者控制国家,巩固政权,其城市规划传递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理念。
我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呈整齐对称分布,以显示其建筑庄严雄伟的气势;另一种是并不讲究对称的形式,而是富有灵活性的,具有曲折多变的形式。
前一种的建筑群布局大都用于皇宫、祭祀天坛、陵墓等与帝王有关的地方,以及官府等具有政治意义的地方,和寺庙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地方。这种建筑群的布局基本上会采用一种形式,其总体建筑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以这条中轴线为中心建设主要的建筑物,中轴线的两边则是用来衬托主建筑的建筑物,这样用作陪衬的建筑物是左右对称、整齐划一的,和主建筑呈现出主次分明的特点。例如,在建筑宫殿大门时,大门的两旁要各建一个偏门;建主殿时,要在主殿的两旁各建一座偏殿[2]。这样的建筑方式是工匠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衬托主建筑的庄严肃穆。
后一种建筑布局则是与其相反,并不追求两相对称、整齐一致的建筑格局,而是因地制宜的进行建筑布局。像一些园林建筑、山水城镇等,基本上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这种布局。这种建筑群在进行建设时,是根据山形地貌、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形式来进行布局的。比如,我国南方河流、山丘分布范围较广的地区,其在进行建设建筑群是,要考虑水流的分布、山丘的地势,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布局,这样的建筑群既实用又美观,还突出了地方特色。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地大物博著称,其建筑也是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风格及特点,因此,我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结构、布局等方面也是有不同的设计方法的,与西方建筑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并且享誉全球。
首先,在选材上,我国古代建筑是以木质材料作为建筑的原材料,而现代的建筑建造多以混凝土作为建筑的原材料,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靠近黄河中下游及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而这些地区则是树木众多,在此地区生活的人们则就近取材,将这些树木作为建筑的原材料进行建造房屋及其他建筑[3]。
其次,在结构上,因为我国古代的建筑多以木质材料作为建筑的原材料,所以我国的建筑结构多以木质结构为主。其使用木结构的主要部分包括柱、梁、枋、檩,其结构则有抬梁、穿斗等形式,其中抬梁式则是我国古代建筑使用最为广泛的结构形式,而且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结构形式,而这种结构形式在进行建造建筑时,可以少使用一些材料,这样也能减少材料浪费的情况,对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上述浅显的分析,我国古代建筑因其悠久的历史,将古代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所进步的地方传承下来,沿用至今。我国的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分以及建筑设计方法等方面,对我国的现代建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且是值得我国现代建筑乃至全世界的建筑领域去借鉴并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