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华 张 宏
决定阅读能力的六大要素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活用能力、阅读技巧。笔者认为这些要素中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本文就此议题,粗浅地从“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关系入手,谈谈“批判性思维”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它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这一关键词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早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教学建议中就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由此可见,多年来,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一直是教育届不懈的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学科核心素养阐释中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该标准在涉及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自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随着“立德树人”要求的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正在发生着缓慢的改变,从以前的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到现在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但教学一线的众多教师缺乏对实现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的可操作的教学方法,有思想的教师开始注重“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讲解,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能力。这固然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效果,但更多的教师依然纠结于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性、人文性、工具性”如何落实,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大大方方的直奔各种“知识点”“考点”而去,最终发现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至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足。使得学生表现出迷信权威、缺乏质疑精神,缺乏自主性、没有独立思维能力等问题。
部分有思想的教师注意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也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引领技巧,缺乏合理的批判思维技能,将批判性思维理解为对比阅读,强调对立,甚至用极端态度批判,过度地解读文本,使得批判性思维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更为混乱。
同时,有些学校将课改以模式化固化,将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讨论合作变成固定不变的应对全学科全文本的套路,一味的认为所谓的“学生自主”就是解决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辩证思维的最佳途径,将课改走入了死胡同,也让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陷入了教学的困惑中。
笔者认为,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总体上是困惑大于思路,难以一言概之。而批判性思维以合理为追求,以评估为过程,以判断为形式,是革除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困惑的良方。
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依然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困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难以用模式来固定的,模式的固定就像课改走入死胡同一样,因为所有的模式化都将是对阅读教学行为的固化,这本身就不符合阅读文本的复杂性。所以,我们不必要求特定的模式,要想实现“批判性思维”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必须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同文本体裁的可操作定位;对“合理性”的追求;对“标准”的判断。
教师在设计“批判性思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时要选择有一定争议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实现以合理为追求,以评估为过程,以判断为形式的思维碰撞。部分教师往往会陷入找不到切入点的困惑中,当教学文本没有可供辩论的切入点时,我们可以向课外延伸,创设可供思辨的知识。
以人教版初一教材《狼》为例,这是一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短小古文,我们就可以从简单而关键的重点实词翻译入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顾野有麦场”中的“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有如下翻译:①回头、回头看。②视、看。③看望、拜访。④顾念、关系。⑤回还、返回。⑥只是、不过。⑦但、却、难道。“顾”在注释中意思为:“看、视”,教师可以设问学生赞同这样的翻译吗,如果不赞同,又该怎样解释。学生可以结合故事场景、翻译资料得出多种答案,在这些思辨中得出最终的结论。针对文本主题理解,我们也可以采用拓展延伸的方式切入。
例如:对于《狼》的解读,也曾出现过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屠户而不是狼的怪论,请同学们针对以上观点写点批驳评论。
材料:有人说屠户有三点比狼更狠毒:一是屠户有一把刀,而狼是赤手空拳;二是屠户在狼假寐时突然发动攻击,不讲游戏规则;三是屠户在另一只狼打洞时将其砍死,有点阴险。
余党绪老师将批判性阅读分为三个环节:设计问题(理解与整合)—文本细读与思维训练(深度分析与论证)—读写活动(发展与创新)。陈兴才老师将批判性阅读(思辨性阅读)的过程分为理解、判断、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八个阶段。叶黎明老师认为批判性阅读有四个过程:怀疑并证实(为一个判断找到根据),有限赞成 (发现一个判断的漏洞),否定 (推翻一个判断),重建(重新判断)。我们则认为批判性阅读的路径应该是:理解—质疑—重建—反省。具体来说:
理解,即理解文本的观点与内容,意图与根据,推理与解释,结构与层次,主题与人物,特别是要能区分观点与事实,理解文本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填补空白信息,推导言外之意。理解的原则是客观、忠实、全面、包容、尊重、开放;理解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发现论证、整合知识;理解的立场是和作者对话,平等、自主、积极。
质疑,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审慎发问,指向文本的破绽与矛盾,文本的观点与论证,文本的事实与数据,文本的逻辑与偏见等。质疑的原则是严谨合理、有理有据;质疑的目的在于评估,在于建设;质疑的立场是探究、讨论、争辩。
重建,即在质疑的基础上建构新的、个性化的判断(认识、观点)。重建的原则是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重构的目的在于发展、变通和探索,在于举一反三;重构的立场是自主思考、独立判断。
反省,即警惕各种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偏见、局限和迷失,自我监控、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反省的原则是主动、真实、勇敢;反省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求公正;反省的立场是自我否定、自我对话、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