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静萍
从市场宏观层面上分析,频率专业化既是适应受众、市场客观要求的产物,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突出媒体特色、降低资源浪费的广播机制优化的产物,是我国广播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大部分广播电台来说,创新广播专业频率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很多名为专业广播电台实则广播频率不专业,内容是综合形式,形式上包罗万象。频率之间节目交叉和重叠等问题大量存在,甚至很难看出此频率和彼频率间的明显差别。如某个广播为新闻频率,但是从播出时间来看,每天新闻播报和新闻性专题节目总时间不到总播出时间的一半。从节目内容上来看,节目内容和经济节目、文艺节目还有非常严重的雷同与交叉。如果专业不专、特色不特,则广播专业频率就无法被群众喜爱和认可,其影响力也难以提升,广播媒体想要走出专业频率运营困境就必须进行创新。
新闻类广播专业频率定位主要针对中老年人,老年人是广播受众的主要群体,通过广播渠道掌握新闻资讯,在娱乐性方面需求性更低。基于此,在新闻广播频率定位上,要以“新闻立台、权威舆论”为核心。在新闻广播专业频率定位上,周一到周五需主要以广播作为主要框架,采用特色新闻内容进行填充,可以在双休日从戏曲、曲艺文化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新闻专业频道时政资源,从民生视角加强新闻时政报道,做好热点新闻,同时加强群众的参与性。如《阳光热线》在上午期间主要倾听群众心声,倡导公平公正;下午主要是沟通交流,发挥舆论监督的协同性,突出新闻广播的力量。这样即可让专业频率和节目定位相结合,采用更加权威、更具影响力的新闻,满足社会群众对新闻的需求。
在节目定位与广播节目设置方面,交通广播要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如《一路欢歌》《五十迈节奏》当中,每天早6点到晚8点进行12次对交警支队科技信息指挥中心监控视频报道行车实况,在交警支队科技信息中心的常驻节目主持人,并且广播节目还时刻倾听司机的路况反馈,通过广播连线功能主持人可以及时将更多信息传递给其他司机,从而为行车提供方便,这也让很多交通广播成为了广大司机最有力、最贴心的节目。
经济广播专业定位主要的受众群体是消费者、商家,如《消费进行时》《我市大玩家》等,这些节目定位与设置十分具备经历类特点,可以通过节目发挥节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广告创收提供了新的领域。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普遍认可的形式,很多群众都是通过网络展开购物,所以,经济类节目除了要专业定位实体类经济,还需要专业定位网络经济。
民生广播专业定位需要全面发挥专业频率特点,如《幸福配方》《家长里短》就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被群众所认可的民生广播节目,同时为了提升专业频率效能,还要补充民生咨询节目,如《民生第一线》;能够围绕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服务类节目,如《超越生活越快乐》;可以让群众热议的民生话题,如《听我说说》等,都可以最大程度上满足群众对现有政策的需求,真实地反映民生、民心。
专业频率创新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办节目,但是部分电视台从人力资源上、硬件设施上,都制约了自办节目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办节目穷途末路。相反,很多广播电视台通过转变运行思路,立足于节目本土化、让节目接近生活、扩展专业题材,从而实现广播专业频率运营创新,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衡量广播电视台运营是否专业,主要是通过节目判定,分析其节目频率定位是否转移,是否具备专门的受众群体,使广泛的广播节目变成专业的广播节目。如北京广播电视台的音乐广播频率就是较为纯粹的专业频率。这是因为该广播频率定位明确且专一,主要是播放单一的流行歌曲;其次,广播节目内容十分专业,只注重专业的音乐,将音乐外的其他元素尽可能淡化,每个小时主持人串联语句不会超过7分钟。再加上有专业的选曲、组合,让节目专业更加明显,节目播放也更加顺畅。最后,该专业频率主要是定位于特定受众群体,主要是主打12岁-23岁的学生群体以及23岁-40岁的白领群众。“音乐之声”就是由于自身广播频率的专业性,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与欢迎。
广播专业频率运行需要贯彻“专”的理念,但也不是说一个频率就有一个特定的节目类型。而是要在专业的情况下,专业频率要变出更多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通过改变节目形态、风格、形式等。例如同一档节目换一个主持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效果,同样的节目采用不同的参与方式就会给人一种更加新鲜、刺激的感觉。依然以北京广播电台音乐广播频率为例,该频率在满足专业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体,广泛选择音乐类型。在上午6点-8点,音乐太阳能主要是定位上班族和学生,年龄段在15岁-35岁之间,音乐节奏十分轻快,内容也是当今国内外十分流行的歌曲;晚上19点-21点,音乐新天地栏目定位23岁-45岁的白领人群,音乐多数是以抒情歌曲、老式摇滚歌曲为主。针对不同时间的不同受众群体,即使都是纯粹的音乐类专业频率,也可以通过不同音乐内容、音乐表达形式实现功能拓展,避免“专业等于单调”的情况出现,让专业频率变得更加丰富。
一个成功的广播电视台,必须要构建以群众为主题的经营管理机制。在专业频率运营当中,只有更加接地气才能够迎合社会群众的胃口和需求。在专业频率运营上,不能单纯追求专业频率的“高大上”,而不注重社会群众的具体接受程度,这样的节目势必会缺乏受众群体,也难以实现长远发展。所以,广播专业频率要和受众需求相结合,才是广播专业频率正确的运营方式。
由于广播节目缺乏视觉感受,所以要重点构建一个统一频率外在形象系统,这样才能够精准地传达专业频率标识、频率呼号、主要内容、文化理念等。这样专业频率的指向才更加明确。还需要设计出人们容易识别的外在形象,如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新闻台的户外广告,广告宣传内容是一片蔚蓝的天空,并且上方画出了北京新闻台标——一只敏锐的新闻眼,“AM828,FM100.6”和北京新闻台英文字母清楚地印在画面上,并且和画面天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这种广告设计也预示着新闻台广播空间特性——城市上空的电波可以为社会群众带来更加快速、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并且广阔的天空也代表了新闻内容的大众化定位。这就给户外媒体形象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品牌理念,有利于提升广播电台的市场竞争力。
无论是上述的专业频率定位还是完善运营思路,都是为了为创新广播专业频率运行方式奠定基础,在保证根基稳固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提升竞争力,保证广播电视台健康发展。本文认为,创新广播专业频率运营还需要从多媒体方面发展,这样才能够有更多的创新空间。
广播电视台专业频率运营必须要融合新媒体,例如音乐娱乐类广播频率,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1)越早入驻新媒体越好。在广播媒体在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尽早入驻于网络第三方平台中,如入驻新浪微电台、蜻蜓FM等网络音频集成平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能够获取新媒体平台发展所获取的“红利”;(2)做好推广。在融媒背景下,要充分借助专业频率平台和听众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官方微博、微信以及音频客户端的推广力度,即可实现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用户之间“双向导流”,同时提升两个平台专业频率内容的影响力;(3)强化融合度。无论是广播节目还是开展广播活动,都要将新媒体融入到日常的标配机制当中,让新媒体平台成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新媒体平台使用效能。
3.2.1 针对性设置微信菜单服务功能
可以在官方微信平台上定义上拉菜单,其中有“快捷服务”等功能,并且快捷服务功能中分为多个广播专业频率,如即时路况、空气质量、在线收听等,利用模糊处理技术和大数据,在点击微信对话框搜索关键词语即可自动获得应用服务,这些内容提供平台分别连接了交警支队、气象局、蜻蜓FM等客户端信息。实现这些功能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结合日常受众群体的需求确定,如当今“违章查询”“即使路况”是当今大部分城市收听最广泛的广播频率,听众主要是司机,他们对自身的违章情况、行驶路况十分关注,因此必须要设置交通先关的模块;再如“空气质量”模块,其中不仅仅包括空气PM值,还有天气预报,由于我国城市环境较为恶劣,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有所提升,群众可以随时利用该功能,实时掌握当地天气的实际情况。
3.1.2 依托“即听FM”构建栏目微站
“即听FM”是河北电视台所研发的客户端,是一款“广播+移动互联网”的音频软件产品,该产品能够让广播收听内容和新媒体实现同步互动。如在晚高峰美食话题节目《一路畅听》当中,平台会自动推送主持人走进了哪家饭店,群众在官方微信中回复“美食”即可直接进入到专业频率中,通过点击微站超链接,可以获得主持人所拍摄的短视频,阅读店面的招牌菜等,也可以直接连接直播平台和主持人进行直播交流,这样既可实现“广播引导——微信导流——多媒体同步交互”的运营模式,也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面融合,有效弥补了传统广播专业频率运营的不足,让群众可以同时享受到听觉、视觉的冲击,获得前所未有的广播体验。
3.1.3 微信“喊红包”互动模式
众所周知,微信具有“发红包”的功能,广受社会群众喜爱,因此可以利用此功能,通过官方微信设置“关键词”,让听众通过语音交互形式抢红包,该方法在某电视台首次提出,一周参与人数就超过了10万人次,语音交互量达到了200万以上。微信“喊红包”运行模式实现了广播专业频率和微信功能结合的方案,也是广播节目媒体融合的重要工具。
3.1.4 “广播+视频”模式
在2017年火爆全国的《神秘的饭局》,就是通过饭桌为场景、菜品贯穿的形成,邀请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一起聊一聊热门话题。在晚高峰广播专业频率支持人宣布开启节目直播,此时官方微信平台同步开启直播间,推送直播网址,没有进入直播间的群众可以接受截图等图片信息。主持人在节目中引导群众通过微信、微博回复关键词“饭局”,也可以直接引入到“神秘的饭局”直播间,进入直播间的听众可以通过打“弹幕”的形式和主持人、嘉宾互动,每天的在线观看人数可以达到百万乃至千万。
3.1.5 尝试VR和无人机等新兴技术
VR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十分成熟,因此,广播专业频率运营方式除了和常规媒体手段与直播融合外,还可以携手直播平台开启720°的无死角VR直播视频,听众可以通过广播节目导流,一边听广播内容一边旋转手机观看画面,从而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对于一些大型事件。可以采用无人机航拍形式,使听众看到更多的画面,并且无人机可以和近镜头形成远近切换,让广播内容更加得体,既能看到全局也能看到细节,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在广播专业频率运营模式创新当中,无论是内容、技术、渠道、平台、经营的创新,都要实现顶层设计强化以及组织流程再造,通过资金整合,打破传统互动形式的壁垒,提升新媒体传播效能。在再造、创新当中,可以构建内部集中、外部一点多面的形式。
一方面构建高效频率内部调度机制,体现当代专业频率规模小、特色鲜明、短平快的特性,广播电台管理人员统一调度频率全部节目、活动、新媒体平台资源,实现节目、咨询内容、微博微信矩阵、活动一体化策划、协调分工,熟练应用微信、微博等软件,还需要会利用“秒拍”“抖音”“快手”等网络视频工具,不断地丰富活动内容,技术人员要掌握VR技术、H5技术、PS技术、网页设计技术,为实现广播专业频率运营创新升级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构建新媒体联盟平台,采用一点多面的宣传形式,如在“三八妇女节”中以《我的少女时代》为专题,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起活动,将活动中所拍摄的画面、工作照上传到网络当中。河北广播电视台就是以《重返二十岁》为专题,记录了环卫工人的一组工作照片,并且这些照片传遍网络、刷爆朋友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当事件火热到一定程度,广播电台再揭露背后的故事——“一位孩子拍摄妈妈在工作中的情况,通过鲜明对比,倡导年轻人多多关注自己的父母”。在活动当中,广播电台需要对专题进行预热、发布,让社会群众产生自主话题,并且在广播媒体、新媒体上相互交流、推动,以保证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广播专业频率运营方式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为了推动广播电台事业健康发展,还需要在不断强化行业技术基础的情况下,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创新,让广播不再局限于某个专业、某个声音,而是尝试与图片、视频、直播结合,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