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艺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媒体逐渐进入大众的生活,对传统媒体造成不小的冲击,为保持创新活力,在技术的重组融合中,新旧媒体相互吸收融合,促使着融媒体的产生。融媒体指的是在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的共同点,并且整合各类媒体不同点,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2018年,中国新闻奖首次增设“媒体融合奖项”,评出了一批重量级、现象级、代表性、标志性的网络新闻和媒体融合作品。
从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这一改变中,可以窥探出我国融媒体新闻呈现出时代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的必然性,这些变革带给传媒从业者何种机遇与挑战?融媒体发展未来又会如何?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考与讨论。
中国新闻奖作为年度新闻最高奖,凝聚了较高的新闻权威和社会主流意识,描绘了我国媒体发展的未来走向,将融媒体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无疑预示着融媒体时代的真正来临。笔者仔细研究了本次获奖的融媒体作品,发现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当今的用户在高科技、快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多元性和分层性、复杂性和独立性、匿名性与流动性、不确定性与不可控性、趋同性和集体无意识性等几大特点[2]。这一群体不仅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体,更关注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体验和服务。
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许多作品就充分尊重用户的体验,在创新互动模式方面别具匠心。
两会的召开吸引和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在会议期间,众多新闻报道聚焦两会大小事,力图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两会视角,如何将两会政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传播,如何让大众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两会,这就考验了新闻报道方式和内容的清晰表达。媒体融合作品一等奖《央广主播的两会朋友圈》创意独特、角度新颖,利用抠像技术将新闻主播置身于虚拟的微信朋友圈与聊天群中,女主播刷屏、点击图片、视频的动作与用户点击的体验同步,这种全新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抓住了用户的眼球,给用户营造了一种刷看主播朋友圈的沉浸式体验,同时身临其境地感受央广记者们在“两会”期间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公民新闻成为舆论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不管是疫苗案、权健案,社会自媒体在把握社会舆论热点方面做出不斐成就,主流媒体若不能回应社会关切、把握社会痛点,必然要将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拱手让人。因此,在内容上,新型主流媒体应当密切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事件、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同时密切关注社会、民生热点事件,体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宣扬积极的主流价值观。
在聚焦重大选题的同时,获奖的融媒体作品也关注了社会民生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立志讲好每一段普通平凡的中国故事。二等奖融媒体短视频作品《网红店假排队调查》抓住当下社会热议的网红店这一题材,记者深入其中三月有余,与黄牛同吃同住,最终将揭开了网红店大排长龙的秘密,也从中牵扯出了服装、餐饮等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实实在在地反映了老百姓的身边事,引起强烈的反响。
新闻作品不能做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要取材于民生,真正做到深入群众、深入百姓,选取普通的人物形象带给用户更多亲切感,激起受众的真情实感,运用技术渠道为百姓发声,讲百姓身边事,才能使读者产生最大共鸣,达到有效的新闻传播效果,实现更大的社会意义。
即时性是新闻的一大特征,能否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获得第一手资讯是衡量新闻报道是否具有价值的关键,因此,“无直播不新闻”成为大多数媒体的潮流。在当今的媒体融合时代,技术本身突破边界、重组要素,众多技术之间也相互融合创新,力求变革。这也促使报道者不断突破思维局限,尝试运用技术手段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现场直播的特点满足了受众迅速获得信息的需要,满足了用户的好奇心理、参与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大多数老百姓往往不能亲临活动现场,感受最真实的现场氛围,而通过多种视角、多种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内容,则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特等奖《两会进行时》直播的节目内容丰富,除了同步直播外,还有特邀嘉宾点评,报道场与演播室访谈穿插进行,并通过微视频、现场花絮等形式立体呈现直播现场内容,全方位剖析两会的方方面面,不管是从时间、形式、规模、还是技术质量上,均打破传统新闻单一、被动的传播模式。多媒体融和互补,打破了时空界限,通过技术手段向受众最大程度还原了两会的真实面貌,更能使观众融入其中,体验强烈的现场感。
在新型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要不断融入新媒体创新活力,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依托先进技术,实现传播模式的多样化改造,不断优化呈现方式。通过多种媒体的融合表达,实现新闻作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掌握着媒体的话语权,受众只是信息的消费者,可是新媒体出现后改变了这种局面,对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从前我们尊称的“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受众概念正在被一个全新的概念逐步取代:用户。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面对的是有一个个多种媒介需求的“用户”,他们开始参与社会事件讨论、为公共话题发声、监督相关部门的行为,逐渐成为舆论场的中坚力量。一方面,在媒介形式选择上,用户更加自由与主动,自主选择他们所要观看节目的时间、地点、播出方式等;另一方面,用户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单向传播,更倾向于传授之间的双向互动,希望参与话题的讨论,让社会听到自己的声音,从而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3]。 “用户”的出现深刻改变了当今的网络生态环境,多方媒体平台之间的竞争也转化为对“用户”、对“流量”的争夺,积极促进媒体融合成为了留住用户、永葆创新活力的最优途径。
技术进步对于传播方式的创新一直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例如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生产与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壮大更是从技术的进步中获益良多。
“融媒体”的发展需要数字化、大数据、移动通讯等技术的鼎力支持。媒介之间相互的界限逐渐模糊,打通了信息交流的壁垒,形成良性跨媒介融合发展,如报纸行业通过手机AR扫码,可以线上阅读报纸、也可以通过多种超链接跳转到网站、客户端等媒体平台,实现平台信息的无障碍流动。同时,在同一个媒介中,聚合大量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整个新闻生产流程顺畅自然,达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新闻加工的效率。
融媒体是对传统媒体报道的创新和伟大尝试,不管是在呈现方式或技术支撑上均做出巨大改变,但在变化中也要坚持“不变”——正确的舆论导向。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选取宏大主题,传统主流媒体在夯实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深化嫁接新技术,内容创作和表达方式上力图创新,形成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牢牢把握社会价值和引导使命,让中央的声音发挥更好的“中流砥柱”作用。整体来看,融媒体获奖作品主题鲜明、风格独特、生产环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表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格特点。
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媒体融合需要新技术支撑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新技术的出现对媒体发展的影响之大毋庸置疑。作为新闻工作者,不断地学习成为必经之路。
3.1.1 提升融媒体时代的专业素养
面对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新媒体产品和平台,新闻工作人员首先要摒弃传统思维,包容、接纳融媒体时代新理念,强化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加快媒体融合、信息传播终端融合,快速适应新的媒介生态;要善于融汇、整合多元化信息,使传统媒体优势与互联网传播特性相互结合,此长彼长,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在新闻信息搜集方面要具备一双慧眼,善于明辨真伪,冷静判断,细心筛选。在选题方面抓住重点、难点、热点,凸显新闻工作者求真、求精、求实的精神,同时具备敏锐的判断力,能够最快地捕捉复杂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在新闻语言表达上更加灵动轻巧,少用空话、套话,吸引更多的受众。另外,要善于发现、开拓新闻事件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力争在最短的时间以更全面的视角、更真实的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
3.1.2 学习融媒体时代所需的技术体系
融媒体的快速崛起,离不开技术体系的支撑。融媒体不仅仅是技术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之间的促进互补,在融合中达到“以彼之长,补此之短”,从而形成1=1>2的效果。
作为新闻工作人员,不仅要学习最基础的图文加工,更要熟练掌握视频剪辑、VR、AR等专业技术,只有掌握了前沿的核心技术,将新闻报道呈现出更加趣味化、可视化特点,才能在媒体竞争中取得优势。
3.1.3 创新思维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鱼龙混杂的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同质化严重,优质内容的重复化传播导致原创能力不足,当拥有了充分的核心技术时,永葆创新活力才能够让技术在媒体报道中发挥到极致。
实践证明,只有那些具备创新价值、独具特色的新闻产品,才能最终贏得用户,打开市场。在此基础上,如果工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数字化工具整合与挖掘全媒体信息资源,用融媒体方式实现N次传播和互动,将实现新闻产品在新闻竞争中抢得先机。
当今自媒体行业野蛮生长,良莠不齐,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更要坚守媒体道德,努力提升新闻质量,报道更多有价值、有品质的新闻内容,满足人民群众对真相、对新闻的需求。
《柳州融水突围记|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 40 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获得了第二十八届中国电视新闻奖融媒体短视频一等奖,其中的新闻工作者深入灾区第一线,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全方位追踪灾区雨情灾情,在第一时间向观众呈现出事件真实全貌,有效地遏制流言传播,体现了新闻人艰苦奋斗的职业精神和强大的社会责任担当。
融媒体时代来临,标志着新闻媒体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新闻从业者应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当做党和人民的“喉舌”,创作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优秀新闻内容。
传统媒体拥有自身较强的大众认可度和权威性,而网络自媒体自发性强,新闻媒体通过主流媒体发布具有正确价值导向和主题鲜明的优质内容,聚合更多的媒体平台,使优质内容得以广泛的传播,也使内容价值和影响全面提升。小心探索的传统媒体与野蛮生长的网络新媒体也在不觉中改变了曾经的对立关系,成为了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两部分。
最为基本的媒介融合表现为融合新闻产品,这些产品融合了多媒体的呈现方式,更为深入的媒介融合则表现为组织结构融合,包括媒介生产流程的融合改造,如“中央厨房”“超级编辑室”等模式。大象融媒集团斥资1.6亿元建成“中央厨房”——“新闻岛”,推出了猛犸新闻客户端,实现了新闻的跨媒体生产和24小时全天候发布,探索出全国关注的“河南模式”。采编发流程再造和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所形成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采编模式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新闻产品生产效率。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成本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用户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最多的信息量,相比于图文结合,视频集图像、文字、音乐于一体,更能带给用户全方位的的感官刺激。多则三五分钟,少则15秒、30秒,就能为用户呈现一个有趣的故事或梗,令人捧腹大笑或感动落泪。
随着抖音、快手、vlog等短视频APP的出现,短视频逐渐成为时代新宠,当微视频与专业的融媒体团队相结合,在画面展现、数字包装、艺术内涵等维度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融媒体短视频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提升空间。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融媒体的出现宣告着新闻媒体迎来全新的发展时代,不仅创新了新闻报道的手段和方式,也增强了互动性和可读性,进一步拓展了传播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使新闻从业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围绕如何为受众带来内容更加精彩深刻、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的新闻精品,势必带来广泛的深思及启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融媒体定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与创造力,唱响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