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说新闻”与“播新闻”

2019-01-31 07:19:59王亦工
中国传媒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播音员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文/王亦工

1.我国电视新闻发展中的播音风格是如何转变的

电视新闻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传播媒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真实、形象、生动、视听兼备和声画并茂,给受众提供了及时、准确、详实的各类资讯,是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而作为信息的传播者,电视新闻播音员在各大媒体机构中、多种类的电视节目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新闻节目是媒介机构的立台之本。新闻播音员在传播过程中既对信息做了播报,还对图像做了解释和说明,其播报内容还包含了媒体机构和新闻播音员对新闻事件的主观看法,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性。在各个媒体和新闻节目中,播音员以“形象代言人”代表这个媒体和栏目的主观意志,他们的风格是整档新闻节目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个为观众喜爱的电视新闻播音员,既能使信息传播得更加准确、及时、有效,还能够进一步引导观众深入信息背后去思考,进而调动观众的探索和求知,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粘合力。

时代在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符合那个时代的传播理念、传播模式和传播方法,那么,我国的电视新闻发展中播音风格是如何转变的呢?那就要先从我国新闻改革历程来研究。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开始进行了新闻改革,其后经历了三次大的观念更新。1970-1982年是第一次革新,这个阶段的主旋律是遵循新闻规律这个高高飘扬的旗帜,重新恢复“新闻纸”的本来面目;1983-1992年将信息引入了新闻媒介并被大家接受,新闻媒介不仅要宣传主旋律,同时还具有提供信息、传播文化知识、提供大众娱乐等多种功能;第三阶段起始于1992年,对新闻事业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新闻事业的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新闻传播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产品,属于上层建筑;同时,传播的新闻又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产品,它为人们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可缺少的各类信息,属于第三产业,即信息产业。

这三个阶段带来的是思想的解放、节目形式的变化和播音风格的转变。例如,第一阶段我们的新闻播音员还在沿袭我国解放前后广播电台宣读式播音方式,气宇轩昂、精神振奋、声音高亢,现在这种方式已经被摈弃;第二阶段是目前还在延续的播报式新闻播音员风格,遵照书面文本照本宣科,中规中矩,字正腔圆,这就是“播新闻”;第三阶段,随着新闻学、传播学以及电视文化的发展演变,大众化、平民化、口语化播音风格的形成,我们把它称为“说新闻”。较早的有代表性的栏目是1998年香港凤凰台新开辟的早新闻《凤凰早班车》,主持人鲁豫以一个新的播音方式“说新闻”引起了广大业界和观众的关注,当时她以其亲切、自然的叙述风格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让人们耳目一新,受到好评。

中央电视台是我国的国家级官方媒体,是国内最权威、规模最大、收视率最高的媒介机构,中央电视台建立的新闻频道除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外,还有《新闻30分》《现在播报》《晚间新闻》等许多新闻消息类节目,这些电视新闻栏目多年来一直努力对播音风格进行新的尝试,对整个新闻传播形式的探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央视的这些新闻栏目成为了实验的平台,为年轻新闻播音员创造了条件,成为他们展示新的播音风格的舞台。这些年轻的新闻播音员在高等学府学习了现代传播理论和知识之后,走上了新闻播音员的岗位,他们对自己的播音风格进行了新的探索,于是我们看到与传统《新闻联播》的播音风格不同,显现出口语化的特征,为新闻播音增添了多样化的风格。这是他们在掌握了传统播音理论技巧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和尝试形成了自己对播音的理解和艺术追求,如此播音风格出现了三个转变:从过去略显呆板的单向灌输式传播向双向互动交流方式转变,从说教式播讲向理性教育和感情沟通相结合转变,从以传播者为主导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形成了一种平和、朴实、更加贴近受众、贴近生活、口语化的播音风格,引导观众积极参与到节目当中来,这种播音风格的转变充分体现了现代传媒的特征。播音员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用内容引导观众深入进去,引发他们的共鸣,在这个表现过程中播音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理想和美学追求,在荧屏前娓娓道来,如同在和亲人朋友在谈心,他们的言语表情已经与生活中的语态非常接近,没有了过去需要用情绪高涨的高亢音调去传播新闻消息,这些播音员们具有大众的视线与意识,将自己放在与受众平等的位置上,采用平视的视角拉近了与受众之间距离,从而使新闻播音从过去的灌输式播讲到现在与受众一起去探究和感受新闻。我国新闻改革的三个阶段带来了播音风格的三个转变,从早期的“口号式”播音,到第二阶段的“播报式”播音,再到现在出现了“说新闻”和“播新闻”同时出现的播音风格。

2.“说新闻”与“播新闻”的关系特点

2.1 “说”与“播”的关系

大众传播中的电视新闻语言在表达方式上与朗读和日常交流谈话是不同的,用于传播的电视新闻语言是经过加工的一种精练口语,它要符合人们的听觉习惯,避免观众听起来晦涩难懂。因此,要求播音语言要尽量口语化,要多用单句、短句,少用关联词、人称代词和单音节词语,避免受众产生歧义。这样播起来不费劲,听起来也容易理解和接纳。因此,突出“说新闻”的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贴近受众而被大家乐于接受。“播新闻”和“说新闻”不仅仅是风格形式上的区别,在对新闻的播报内容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播新闻”的方式是将内容直接输送给了受众,而“说新闻”在内容传播中还有一个与受众交流沟通的形式,更有利于传播内容的深度挖掘。具体采取那种方式,要看新闻节目的播出形式。

新闻改革关键在于新闻把关的价值趋向转型,即真正地以社会为本位、以受众需要为本位。“说”是人们自然交流、沟通、传播情感、态度的表达方式之一,属于口语范畴。而“播”并不是日常的语言传播方式,在生活中找不到“播”的痕迹,“播”是大众传播的产物。“说”与“播”是语言传播方式的不同。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我们是“说”还是“播”,这取决于媒介风格要求的不同,取决于新闻节目的播出形式,取决于新闻播音员在对新闻事件作出个人分析后在传播过程所选择的方式。无论是“说新闻”还是“播新闻”,都是人与人在交往中采取的一种形式和方式,乃是同根生。

2.2 “播新闻”的特点:

张颂教授对具有中国特色“播新闻”的播报方式做了一个概括:“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他认为播报的声音形象理应与稿件风格相一致,这是由“书面语”的特点决定的。

同时,无论从新闻信息传播的角度,还是从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角度,信息传播要求“准确、清晰、迅速”是受众对传播者的基本要求,而“播报式”的语言样态恰好能较好地体现这种要求。“播新闻”是一种传统,是新闻播音专业的中坚力量,这个新闻的“播”是由新闻文体决定的,要求文稿言简意赅、庄重大方、态度鲜明。“播”以事实为原点,“用事实说话,新鲜感人”是电视新闻播音的主要特点。

2.3 如何看待“说新闻”

首先,“说新闻”的目的是为了拉近传播和受众双方的距离,播音员是搭建传播和受众桥梁的“中介”,优秀的播音员在与受众的交流和互动中,能使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更加顺畅、更加深入,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任何一个新闻节目想获得观众的喜爱和青睐,必须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到自己就是节目中的一员,从而积极地参与进来。因此,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说”新闻之前,自己要先深入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等具体情况,掌握了“说”的主动权,把握住“说”的尺度,才能驾驭节目。而要达到与受众的互动,就要改变“我播你听”的灌输式传播方式,比如接入观众热线电话、让观众现场参与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探索。

其次,我们看到的“说新闻”表面上是在声音,在语态甚至表情形体上都有了变化,给观众以亲切感、贴近感,这些仅仅是沟通交流方式上改变,而更深层的是新闻播音员在“说新闻”之前要对新闻事件前期做充分了解,之后重新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能够引导受众深入节目中来,共同参与、产生共鸣。因此,“说新闻”要特别注意不要走向“为说而说”的形式主义和庸俗化。“说新闻”最重要的前期信息搜集,后期的信息分析和语言加工,最终目的是:

(1)从帮助观众了解事实、开阔视野、引发兴趣角度出发,在遵循新闻“真实、客观”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深入挖掘和分析,使观众得到新的启发。

(2)以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重新组织语句,用精练而生动的口语,独特的个性风格来“讲述”消息内容,使新闻节目有了自己独有的烙印。

2.4 “说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一些消息类节目主持人在尝试改变相对刻板的“播新闻”进行“说新闻”,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形式,而陷入了“随意化”“个人化”“非新闻性”的误区,比如刻意强调语速快。语速快慢是要根据新闻栏目特点来把握的,例如,短消息类、综合性强、信息量大的新闻栏目播音节奏适当加快,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体现新闻简洁、明快的特点;而在一些讲说式的新闻评论、新闻专题类节目要求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语速就相对自由,语气也比较随和,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1+1》。节目节奏把握得好,能使层次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密,新闻主题更加突出,感情色彩更加丰富,词意表达更加准确,作品更富有感染力。而夸大说新闻的个性化,甚至把“痞子味”浓重的粗俗口语、地方俚语当作贴近观众的手段,这不符合新闻消息类节目的固有特征, 忽略了最重要的对新闻价值的深度挖掘和把握。

3.“说新闻“与“播新闻”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共同发展

“说”“播”作为语言表达形式上都是一种能力,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在当今多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传播需要的是说播结合、说播融合的综合能力。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说”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在明确自己所代表的媒介对此次事件的立场,在做好新闻事件的前期调查和分析后,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对当前发生的事件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形成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采访报道,并加入恰当适时的评议,来完成这个分析透彻、引人深思、喜闻乐见、精彩纷呈的节目。

我们强调“说”的形式更加重视了内容,更加强化新闻本身的权威性和新闻传播信息的本质要求,引导受众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和对信息有了独立的解读。“说新闻”与生活中的“说”是不同的,“说”新闻既遵循新闻传播的基本要素,也遵循了播音这门专业艺术独特的创作规律,这是一种艺术上高层次的“说”,是播音艺术语言与生活语言巧妙的结合。

我们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维护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的重任。“播新闻”的传播方式现今在传播党的方针政策时,这样的风格和形式还是比较恰当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作为国家政策和舆论导向最权威的传播媒介,“播新闻”的传统表现形式一直在沿袭。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单位,新闻播音员要考虑中国社会制度的特点,对西方国家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风格去模仿和直接照搬是不足取的,应该在“说”和“播”的中寻找一种既符合国情又为观众喜爱和接受的播出方式。

由于传统观念的原因,新闻播音员和新闻主持人在节目主持风格上还是有较大的不同,这样泾渭分明地画出条条框框在某种程度上会限制新闻播音员的发展。长期按照固定模式照稿宣读使新闻播音员在节目中表情变得“呆板”,语言书面化显得“生硬”。因此,我们认为新闻播音员主持风格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无论是科班的播音员还是经验丰富的记者,具备了驾驭节目的“功力”以后,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去摸索适合传媒媒介和栏目的表现形式。在对语言的处理上,能够根据消息的内容对播、说、评、访、谈运用自如,形成人格化、个性化的主持风格,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说新闻”或“播新闻”这种形式上的要求。

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当代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1954年首次提出的,他在《传播学概论》中说,传播是“一个人用整个身体进行传播”,并且运用全部力量来解释收到的信息。”所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新闻播音员,要审时度势,依据新闻节目的意识形态,根据自己所依附的媒介主观要求和立场,运用自己专业能力将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播报方式、串联风格、评论风格、采访风格和语言表达风格,建立起自己的名牌栏目,自己的品牌形象,这个“说新闻”就是说出自己的风格,说出自己的风采!

猜你喜欢
播音员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传播(2018年2期)2018-12-07 00:56:26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新闻传播(2018年8期)2018-12-06 09:03:00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新闻传播(2018年11期)2018-08-29 08:15:30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8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3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理由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40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