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常琼文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洛阳 471023
“小品”源自晋代释氏《辩空经》“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园林小品即指各元素提炼简化而成的事物,是景观的浓缩或代表。园林小品,又称建筑小品、景观小品,用于表达园林景观中较小型的供人欣赏和使用的构筑物。地域性园林小品,指以特定地域的自然因素为基础、人文因素为特色的园林小品。与建筑相比,园林小品大多体量较小居于从属地位,但如能匠心独运,在营造景观与传承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筑大师吴良镛院士曾说过:“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显著的地域特征孕育于一方水土,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如今全球化的影响使地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景观形象光鲜亮丽却削弱了地域文化的话语权,空间失去了精神,城市失去了个性,地域失去了灵魂[1]。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景观设计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景观小品作为城市景观体系中重要的构成元素,它是体现城市整体面貌的重要窗口,是反映城市历史脉络和艺术风貌的重要载体。但随着全球化及社会自身快速发展的进程,景观小品的设计渐渐偏离的尊重地域文化的创作轨道,缺乏独特性、文化性的考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景观小品在建设中最主要的是要和谐,在城市的建设中往往不考 虑全局而只是着眼于一隅,这样导致的是不能谋全局,最终也难以谋一隅,我们再建设的景观小品的时候需要改变的就是这样只重一隅而不 重全局、重物而不重人的建设理念,充分考虑以人为本,以全局为念,和谐共生。
千区一律、千景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景观小品在制作时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出现了到处模仿小品的现象,使得景观失去了个性,未能体现当地文化的内涵[2]。
很多景观小品在材料上量的使用钢化性材料和玻璃塑钢等现代材料而且长期用符合一定模数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景观小品的个性化、实用性、趣味性、景观性于一体。
二十一世纪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经济全球化带给我们极大的方便个极其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传播速度极快的文化生活,而这些在城市建设中会完全体现出来,每一种经济实体都是一种文化的承载和传播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城市的建设不受到影响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今天的建设已经完全脱离了自我,完全被动的在接受经济全球化对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得建设城市成了盲目跟风西式风格。
在设计景观小品的时候,设计者本身对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不重 视,很多设计者虽然对西式设计风格了如指掌但是传统文化确实一知半解,不能完全的正视,受到喜爱附庸风雅的投资者和委托者指手画脚,也会让设计者对本身的作品产生影响,因此在设计中保持和体现传 统文化不仅取决于设计者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需要考虑到投资者和委托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极大的增加了设计者对景观小品的设计的难度。另外设计量的巨大也使得设计者本身就处于 超负荷的状态下,无法探索出惊人的独特创意,让抄袭和模仿成了时尚,变成了行业的潜规则[3]。
景观小品是构成承载着城市文化的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它具有功能性和艺术性,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起到了丰富城市景观环境,展现城市地域文化、塑造城市景观特色、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增加生活趣味,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作用。建筑的灵魂在于细部,景观小品作为城市环境的细部是最能引起人们注意的,细细品味游走过的大城市,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往往并非那些现代的近乎雷同又毫无地域特色可言的建筑,也不是那些到处可见的绿绿的大面积的草坪,而是那些承载着当地人们最熟悉记忆的蛇立于城市的广场、公园、居住区、街头绿地等环境中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小品,优秀的景观小品就像是记载城市历史的书籍,你可以从中解读你所在的环境,感受所在的地域文化,它就像城市的眼睛,使你看到城市所特有的内涵,解读城市的历史。
建设地域性景观小品丰富园林绿地的观赏视角,充实观赏内容,可助游兴。如在公园、景区叉路设置的小品( 或石刻,或雕塑等) ,既有预示性指示性的作用,引人入胜,又丰富了视角景观。而园林小品的色彩与绿地植物景观形成强烈对比,更突出了绿地的景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二是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如在牡丹园入口处设牡丹仙子雕像,并装饰牡丹花型之花框石雕,想来游人到此一定有“未见牡丹花,心中已有国色天香容”了,急切想步入牡丹园的游兴可想而知。三是衬托作用。一些园林小品摆放在园林绿地中,会更加衬托园林绿地的景观美。如在空旷的草坪之中,合适地设置一组羊群石塑,静中有动的效果非常明显,情趣昂然。
5.1.1 因地制宜原则
园林小品设计要传承与发扬地域特色,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因地制宜是多方面综合体现,园林小品的材料选择、主题定位、形象构建等需尊重地域的自然生态、气候条件、场所精神、文化脉络、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经济技术、城市肌理,如:当地材料能满足当地人情感需求与心理归属,且价廉易得、与场所融合性好,优先选择当地材料不仅契合审美与心理需求,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观[4]。
5.1.2 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原则指园林小品的调查、构思、评议与决策阶段,让使用者全程参与设计。如此有利于地域特色的传承与发扬。首先,公众参与设计可以收集更多第一手的资源与信息,这为地域特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其次,园林小品的服务对象是公众,可以最大限度了解需求做相应的设计,交互过程中易产生共生共荣的心理感受;最后,公众参与为地域文化传播提供媒介,参与者在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
5.1.3 继承创新原则
继承与创新是地域性设计相辅相成的两方面。离开继承,创新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设计偏离地域性轨道,设计作品失去灵魂与个性;离开创新,一味生搬硬套地继承,设计作品违背场所精神也不适应现代使用者的需求[5]。继承创新原则要求在继承地域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适应新的功能需求、审美观念与精神内涵。尊重地域特征并注入时代脉动,让地域文化之美在当代生活环境中永葆青春。
5.2.1 表层的设计方法
“形”的借鉴表层的设计方法,是园林小品设计最常用的方法,即将地域特征中的典型原型或原有表现形式应用到新的载体上。“形”既包括整体形态,也涵盖形体片段、色彩、材质、肌理、图案、纹样等。对“形”的借鉴不是直接引用,而是融合现代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法,创造地域特色新形式,使借鉴部分契合整体形象、整体形象呼应环境氛围[6]。
5.2.2 融合的设计方法
“意”的表征融合的设计方法,其富有趣味性更能引人注意,即将地域特征中原有的视觉形象经过一定艺术处理,如简化、夸张、变形或提炼,通过点线面体的重组,升华为具有“显性表征性”的符号。这些符号的背后蕴藏着地域特征的象征“意”,这些符号是内在意义借以表征的外在形式[7]。
5.2.3 深层的设计方法
“神”的传达深层的设计方法,是对地域特征的深层把握,即运用象征、抽象、隐喻等手法使园林小品具有“隐性表征性”,其所传达出的神韵暗含特定地域的自然生态、人文脉络、社会环境、城市印象、民风民俗、建筑风格等。这种深层的设计方法不在于明确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对地域特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传达。
地域文化是影响园林小品的重要因素。园林小品作为独特地域文化的表征,反映着地域文化内涵和底蕴,其兼具功能性、观赏性与文化性,随着时代发展倍受重视和喜爱。本文通过从园林小品缺乏地域性的现状入手,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与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本文也简要阐述了景观地域性设计的手法与表达方式,为景观环境的地域性规划设计提供思路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