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惠
文言文作品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和喜爱古诗词相比,许多学生却对文言文作品有着一种畏惧的心理。这主要是因为文言文作品字词和句式难以理解,枯燥乏味,思想比较深邃,很多学生既缺乏阅读兴趣,又缺乏阅读能力。针对这个问题,笔者鼓励学生展开比较法进行辅助阅读,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作为范例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比,学会怎样鉴赏经典散文。
文言文散文作品虽然繁多,但是若能合理归类,却能发现它们大致能归为托物言志篇、寄情山水篇、人物传记篇等若干不同的主题。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题材对比的方式,将同一个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能让学生逐步形成体系,对各种不同的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收录了不少精彩的散文作品,其中也包括不少经典的山水游记,在学习中便鼓励学生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后赤壁赋》进行对比,看看同样是写景类的作品,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否有不同之处。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生在对比后发现:“《游褒禅山记》并不是普通的游记,与其说是游记,不如说这是一种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是一种哲学思辨。”继而又鼓励学生探究 《后赤壁赋》想要展现的是什么主题。学生认为:“作者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自己的心情,他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自己的梦想,因此借着自己的梦来寻找精神解脱。”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发现:“原来这两篇文章看似写景,但是其实要表达的主题都不一样。”在探究学习之后,笔者又向学生补充介绍了借景抒情、借物咏怀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对写景类散文的特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同主题对比的方式,能让学生增加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学生会发现,一些作品看似题材相似,但是细细琢磨却能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分析这些不同之处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产生的,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主题对比也是一个阅读经典文言文散文的好方法。不少文言文作品都有着特定的主旨,看似作者在写某一个内容,但是深挖下去便会发现,作者另有所指,学生能体会到作品境界的提升。因此,在鼓励学生展开对比的研究性学习中,注意同主题的作品境界有何不同,这样学生就能对古人的思想情操有更深的了解。
在指导学生学习韩愈的《进学解》时,提前布置学生将其和课文中的《师说》进行对比,这两篇文章的主题有相近之处,都和学习有关,但是若是对比一下作品的主题,却会发现原来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通过研究,学生在汇报时说:“《进学解》看上去讲的是先生劝学,学生提问,然后先生又解答学生的提问,但是实际上却是书法作者的愤懑之情,作者认为自己人生十分坎坷,一直无法建功立业,所以产生了愤懑之情。相比之下,《师说》则更多地体现出了社会意义,作者希望大家改变不良的风气,真正地求师从道。”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有了明确的了解,同时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在怎样的境况下创作了这样的作品。
在组织学生展开对比的过程中,还常常提醒学生进行思考:为何作品的境界会有所不同。引导学生将其和作者的生平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作者精神世界的追求。
不少文言文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这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有所不同。指导学生围绕艺术手法展开对比,看看作者选择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从中展现出怎样的意蕴。这样能让学生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指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时,除了鼓励学生对比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外,还会鼓励学生对比同一作者早期的作品和晚期的作品,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作者的写作风格是否会发生变化,并思考这样的变化是因何而产生的。这样的分析能让学生对该作者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对比阅读指的是将同一篇作品的不同部分或者不同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在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作品时,便鼓励学生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积极运用到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找到对比点,从题材、主题、表达手法等方面入手展开对比,这样能让学生更快速地抓住作品的精髓,进而提升阅读文言文作品的能力。
能思考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思考能力是最核心、最根本的学习能力,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质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能进行深入思考的学生比只是记下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理解知识,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只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习;缺乏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僵死的学习。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显然,读书是否有所得,关键在于思考。
——余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