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伟
晏几道的名篇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千古流传,但对其名句“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兹列举几家:
歌女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累了停下来),极言歌舞时间之久。桃花扇,歌舞时用作道具的扇子,绘有桃花。歌扇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歌扇。“低”字为使动用法,使……低。(https://baike.baidu.com/item/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10766734f)
【注解】“舞低”“歌尽”,极言歌舞酣畅,亦不必是一桩事,一日之事。杨柳下连楼台是真景;桃花下连歌扇,是扇上画的,对偶中有错综。
【舞低杨柳楼心月】舞腰越弯越低,使她感到挂在柳梢、照到楼中的月儿也随着下沉。
【歌尽桃花扇底风】歌喉越来越高而急促,使她觉得拿在手中的桃花扇也跟不上那快速的节拍。桃花扇,绘有桃花的歌扇,是歌女的道具,用以掩口和表演。或云扇上书各种曲目,以供点唱。
【注解】舞低两句:写整个春天,尽情歌舞,通宵不倦。扇底,扇里。古代歌舞时多持扇。庾信《春赋》:“月入歌扇,花承节鼓。”底,原本作“影”,据别本改。
用“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个工整的对句,选取了几个独特的意象,巧妙地勾勒了彻夜狂欢的欢愉。彻夜狂欢最重要的是两项,一是舞,二是歌。舞跳到什么程度呢?要跳到“舞低杨柳楼心月”,舞者跳了几乎一宿,一直跳到月亮已经西沉至杨柳树下。歌者唱到什么程度呢?要唱到“歌尽桃花扇底风”,歌者几乎唱了一宿,一直唱到拿扇的手累得停了下来。“桃花扇”,歌舞者用作道具的扇子,上绘桃花。扇底风尽形容不停地挥舞扇子,直到扇底风儿停了。为什么呢?唱累了,舞累了,扇子舞不动了。女子的曼妙舞姿与婉转清歌令词人沉醉其中,缠绵不舍。
“舞低杨柳楼心月”——许多个夜晚,在轻歌曼舞的氛围中,他们彼此都忘却了时间的流逝;直到楼外的杨柳树梢坠下了金黄色的晓月,才发觉天快亮了。(楼心月,指午夜,月低了,便近天明,所以说“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清人孔尚任的 《桃花扇传奇》是说杨龙友因着李香君的鲜血,在扇子上画了几朵桃花。我不知道孔尚任是不是把这首词的“桃花扇”理解为绘画着桃花的扇子;但何尝不可以说,他们在桃花盛开的日子,她拿着扇子,清歌数曲,让桃花洒满了一滴呢!反正,当年小晏和那位女郎就在歌声扇影之中,非常愉快地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按:以上五家解读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观点大体相似,就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的断句。大家都将此句读为: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大家先入为主,一致断句为“桃花扇”的,很有可能受到清朝戏曲家孔尚任《桃花扇》的影响。
尤其注意的是王立群先生的解读,开始他分明认为“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是两个工整的对句。既然是对仗,应该断句为: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但他下面的解读却是按照“歌尽/桃花扇/底风”的思路解读的,显然自相矛盾。
窃以为,此句看做对仗更好,应该断句为: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在宋代词作中,有大量的词作《鹧鸪天》,其中的三四句,写成对偶的,不胜枚举,如:
《鹧鸪天》(宋·王之望):“佳人喜得鸳鸯侣,豪客争题鹦鹉词。”
《鹧鸪天》(宋·孔矩):“一枝弄碧传幽信,半额涂黄拾晚荣。”
《鹧鸪天》(宋·王炎):“人间怪有晴时雪,天上偷回腊里春。”
《鹧鸪天 》(宋·史达祖):“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鹧鸪天》(宋·叶梦得):“云移碧海三山近,月破中天九陌开。”
即使是晏几道《鹧鸪天》同题词牌的词作也很多,其中三四两句多为对偶,如:
“来时浦口云随櫂,采罢江边月满楼。”
“云随碧玉歌声转,雪绕红琼舞袖回。”
“年年陌上生秋草,时时楼中到夕阳。”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工令词,多追怀往昔欢娱之作,情调感伤,风格婉丽。有《小山词》传世。既然晏几道工令词,因此,在相同的情况下,词句看成对仗似乎更好。如果看作对仗,更加工丽,更有风味,更有深意。因而,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6 月版,14 页)解题认为:“此词上片追怀欢乐的往事,其‘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一联,以工丽见称于世。”
因此,如果此句被看做对偶成立的话,那么以上各大家的解读及各种注解,颇有问题。
各家解读都存在一个最大的漏洞——都解读此词两句为写实:极力描写歌女唱歌时间之长,跳舞时间之长。我们试想:即使现在歌手开演唱会,又唱又跳两个小时,也会大汗淋漓,精疲力竭的。更何况歌女唱了一宿,跳了一宿,还不停地扇着扇子,肯定大汗淋漓,不仅有违事实,也不会有美感产生。而这两句既然是写实,我们就不能认为是运用了夸张手法。
其实,晏几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句,并非实写,而是虚写,暗用了“闭月羞花”典故。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精练地勾勒出古代四大美人的美貌。“闭月”,述说貂蝉拜月,让月羞愧躲进浮云;“羞花”,是杨贵妃观花时,花儿娇羞而闭合;“沉鱼”,是西施浣纱时,鱼儿见其美貌,忘记浮水而下沉;“落雁”,是昭君出塞,大雁见其倩影,忘记展翅膀而跌落地下。而“楼新月”“杨柳”“桃花”即为虚写,不仅写出词人心上人的美貌,还运用拟人手法,极力描写了其心上人歌舞高超绝妙,让人难以忘却。其实,此种手法,在古代早已有之,不胜枚举: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勿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汤问》)其中,“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即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秦青歌唱技艺的高超,声音让行云忘记了流动,而驻足倾听。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李贺诗歌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通过想象,写出了李凭精湛的技艺。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阿房宫赋》)杜牧运用通感修辞,写出宫人在台上唱着歌曲,使歌声充满暖意,如同春光明媚时那样融和;宫人在殿上跳着舞蹈,使舞袖(飘拂)充满冷意,如同风雨交加时那般凄冷。极力描摹宫人(或欧阳修所言“优伶”)技艺之高超,描写宫里的大小统治者们,在听到宫人歌声绝妙、看到舞技曼妙高超之时,使他们产生了联想、通感,有身临其境之感;导致的效果,即“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而“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是虚指,它是人们的主观感觉。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苏轼暗用“老鱼跳波瘦蛟舞”及“琵琶女”典故,写出舟中客子的技艺高超的吹箫技艺。
综上所述,此句应该断句为: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写一次宴会,词人看到一个女子,对之一见钟情。“情人眼里出西施”,词人醉眼朦胧,看着歌女一边歌唱,一边翩翩起舞。
舞低/杨柳/楼心月:心上人舞动着杨柳一样的腰肢,柔美曼妙的舞姿,让人叹为观止,就连月亮也不愿西沉,静静的照在楼心中,欣赏着美景。
——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反用“闭月”典故,极力表现出舞蹈的技艺高超。
歌尽/桃花/扇底风:歌女亭亭玉立,人面如桃花般美丽,甜美的歌声一经唱出,余音绕梁,就像扇子扇出的凉风一样,凉爽如风,沁人心脾。
——词人运用通感手法,极力表现歌者歌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