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昌虎
当下,基础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传授性或接受性占据了太多的份量,而学生缺少时间和空间,没有精力去进行自己能体会教材的活动及意义,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成为虚设、空谈。“灌输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大量存在,新一代的学生对此很不适应,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及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其目的就是让教师在少教的情况下,而学生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必须从学生出发,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传授知识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有效促进语文生本体验,践行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理念。其实,新课改也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对课堂的安排、教学内容需以学生为对象,从学生角度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寻找最优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本研读师生共同完成。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教学时学生只听不读。时间长了,教师对教材更加熟悉,殊不知学生早已忘记。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带来的后遗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非常突出。显然,这存在着弊端。因此,要把研读课本的权利交给我们的学生,把教师讲读为主体转变为学生研读为主体,教师把握重点,突出难点,真正起到引导性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去发现问题,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最终才能发现原来这些书都学过,并且对课文有较好的理解掌握。我们要改变教师一讲而过、天马行空的教学弊端,化被动为主动,放开手脚,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学习。
2.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酣畅淋漓的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取代学生的感觉,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成绩并不一定就是学生的感觉,这恰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掠夺,对学生时间的占有。因此,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让他们去发现、去思考,教师讲授时即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面面俱到、难易不分。正所谓“择其善者而为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方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成绩,改善我们落后的教学方式,达到传达更多知识的目标。
3.把教师问与学生问全面综合。要求学生多学,就必须要有多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知识者要摆正教学的角色。一堂课,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是好课;回答时必须正确的课也不是真正的好课;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的课更算不上好课!善于质疑,善于提问是学生所特有的本质要求,有问才有进步才有收获,问与答是对知识的传授和接收,亦是学生有所得的必然条件。学生问题多了,不仅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更能改变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教师的任务,在很大程度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学生对语文科感兴趣之后,无论教还是学,都能事半功倍、相得益彰,达到最佳效果。当然要做到这样,我们老师就要敢于创新,采用新的、好的办法去促进课堂教学。
1.立足学生,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展示的五幅新春图:“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之美,加之教师的讲解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把学生的思绪带进了繁花似锦、春色满园的大自然中,定然使学生们心旷神怡,趣味大增。如此,相信在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也不必教师“满堂灌”而事半功倍。景美而课堂枯燥乏味只会事倍功半、徒劳无益。
2.巧设问题,启发学生兴趣。语文教师要精心设置新的障碍,诱导学生适时产生新的疑问,在“无疑—有疑—释疑”的循环往复过程中让学生对疑问豁然开朗。例如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我这样设问:文章主要写“荷塘”、绘“月色”,体现在哪些句子中,请同学们依次罗列出来?“露从今夜白,月色故乡明”你印象中的月色与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相比,哪个更美?情景结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学生风采,体现学生对知识点感悟,启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和他们一起体验生活,感悟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从中积累、沉淀知识,相信定能少教而多学。
3.用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语言调动学生兴趣。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语言是语文教学艺术的翅膀,它能塑造形象,打开学生思维的创新空间。优美活泼的语言能引人入胜,在语言中感受美,在美中进入文章意境,调动学生的爱学或乐学的灵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体会文章意境带来的博大和美妙。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最后教师以最小的代价收获最大的成就,我们何乐不为!栩栩如生的形象能让人永生难忘,美妙的语言可以在灵魂深处久久回荡,成为一种追求和理想。
盲目的、没有目标的学习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模式的错误,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更要有目标。如此,他们才能向其拼搏、努力、奋勇向前。用心去实现心灵深处最想获得的东西。
1.树立目标、理想。我们的高中学生大多数没有意识到知识的作用,学习没有动力,学习思想觉悟比较低,盲目,无所适从,不能理解知识在社会、生活上的作用。所以,作为语文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可以为将来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奠定基础,其学习不管对于国家、对于社会还是对于自身生活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对于学生,我们不但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为他们撑起这样一盏灯。引导他们向目标靠拢、向理想拼搏,用实践证明他们的能力,用青春谱写人生的凯歌!
2.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欲望和创新意识。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成就人生未来,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化被动为主动,改变教师一味灌输,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愉快学习、轻松学习,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欲望。而不是满足教师课堂所讲,不拘泥于教材。语文学科开放性较强,遇到困难,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找更多的解决途径,创新是进步的动力,知识的进步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教学也毫无例外,我们应该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加以反思,寻求适合现在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新路子,改善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把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充传统语文教育教学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少教”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创新和升华,学生多学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把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把探索的方法交给学生,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