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明,赵晓东,刘彦和
(1.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2.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 郑州工务机械段,河南 郑州 450052)
防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在铁道线路维护保养作业中,为解决铁路轨道长期使用带来的石砟脏污、道床板结、弹性下降等问题,高质量、高效率的全断面道砟清筛作业方式被普遍采用,但也产生了粉尘污染问题,损害了工作环境和周边环境。在清筛作业中探索使用有效的抑尘措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是指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这是相对于采用低矮排气筒的有组织排放而言的[1]。无组织排放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通常情况下,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无组织排放的两类突出污染物。
全断面道砟清筛机在作业时,采用挖掘链耙挖掘出道床下的脏污道砟,然后输送到筛分机构中进行清筛,分离污物,干净的道砟通过回填机构输送回道床中,污物和碎砟被抛送至道床外。作业中产生的大量粉尘颗粒物直接露天排放,属于典型的无组织排放。
国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就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控制作了明确规定:物料加工与处理过程中易散发粉尘的工艺环节[如破碎、粉磨、筛分、混合、打磨、切割、投料、出料(渣)、包装等]应采用密闭设备,或在密闭空间内进行。不能密闭的,应采取局部气体收集处理、洒水增湿等控制措施。道砟清筛的挖掘、输送、筛分、回填等作业过程,均在非密闭空间进行,且污染物为粉尘颗粒,应采用洒水增湿措施来抑制扬尘。按国标规定,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即监控点的污染物浓度在任何1小时的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为1.0~5.0 mg/m3。
2.1.1 方案设计
(1)在清筛作业初期道砟挖掘位[2],安装二流体雾化云雾抑尘喷嘴,通过喷射颗粒直径在小于10微米的干雾,达到抑尘目的。
(2)在道砟进入提升导槽口位,安装低压喷嘴,通过对道砟喷射颗粒直径100~200微米的“毛毛雨”,对道砟进行预湿,为道砟清筛喷淋清洗做准备,同时也可以起到抑尘作用,防止道砟在提升导槽中扬尘。
(3)在道砟清筛位,清筛箱上、中、下清筛网各层顶部安装中低压喷嘴,在道砟清筛过程中,同时对道砟实施喷淋清洗,使道砟基本达到出厂清洁度标准。这样在回填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扬尘。
(4)在主污土输送带最低端加装倒水槽,将污土和水混合物,排向路肩。
2.1.2 存在问题
(1)用水量大。
(2)对清筛机需局部改进。
(3)需加挂抑尘平车。
2.2.1 方案设计
(1)在清筛作业初期道砟挖掘位,安装二流体雾化云雾抑尘喷嘴,通过喷射颗粒直径小于10微米的干雾,达到抑尘目的。或者是喷生物纳膜抑尘剂。
(2)在道砟进入提升导槽进口位和出口位,安装二流体雾化云雾抑尘喷嘴,通过对道砟喷射颗粒直径小于10微米的干雾,减少道砟在提升过程中的扬尘扩散。
(3)在道砟清筛箱上部进行加盖封闭,剩余清筛箱外露口处安装二流体雾化云雾抑尘喷嘴,喷射颗粒直径小于10微米的干雾,减少道砟在清筛过程中的扬尘扩散。
(4)在道砟回填输送带落渣口安装二流体雾化云雾抑尘喷嘴,通过对道砟喷射颗粒直径小于10微米的干雾,减少道砟在回填落料过程中的扬尘扩散。
(5)在附挂抑尘平车上安装雾炮,对回转污土输送落料处,喷射颗粒直径50~200微米的湿雾,防止破坏周围环境。
2.2.2 存在问题
(1)用水量大。
(2)需加挂抑尘平车。
2.3.1 方案设计
(1)在清筛作业初期道砟挖掘位,安装二流体雾化云雾抑尘喷嘴,通过喷射颗粒直径小于10微米的干雾,达到抑尘目的。或者是喷生物纳膜抑尘剂。
(2)在道砟进入提升导槽进口位和出口位,安装二流体雾化云雾抑尘喷嘴,通过对道
砟喷射颗粒直径小于10微米的干雾,减少道砟在提升过程中的扬尘扩散。
(3)在道砟清筛箱上部进行加盖封闭,剩余清筛箱外露口处安装二流体雾化云雾抑尘喷嘴,通过对道砟喷射颗粒直径小于10微米的干雾,减少道砟在清筛过程中的扬尘扩散。
(4)在道砟回填输送带落渣口安装二流体雾化云雾抑尘喷嘴,通过对道砟喷射颗粒直径小于10微米的干雾,减少道砟在回填落料过程中的扬尘扩散。
2.3.2 存在问题
(1)道砟在回填落料过程中的扬尘不能治理。
(2)设备安装空间受限,水箱储水量有可能不够。
(3)需要用清筛车总风缸的压缩空气。
无组织排放具有瞬发性强、排放不规律、源多且分散等特点,已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薄弱环节。管控铁路道砟清筛作业的颗粒污染物排放,从露天清筛作业的客观工作现状来说,洒水降尘是必要选择。但是,考虑到全断面道砟清筛机的结构原理、工作过程以及线路作业边界、水源供应等因素,洒水降尘的具体实施虽有多种方案,但各有优缺点。从发展角度讲,全断面道砟清筛机在作业时既要高效率又要低污染,应先从设备的设计层面考虑,同时通过对现有降尘措施的反复试验与比较分析,寻求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