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纯胜 曾少英 庄敏
(汕头大学医学院)
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需要先明确什么是公共性。国外的公共性概念历经德国哲学家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等人的关注和探讨,其内涵和外延多次变化。在阿伦特那里,公共性与政治性等同。在哈贝马斯看来,公共性主要是公共领域和公共交往。而罗尔斯则认为,公共性的核心是公共理性。国内学界在积极引介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进行了许多探讨,不过目前看来,公共性仍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
那么应该怎么界定一个概念呢?美国政治学家萨托利在1984年主编的《社会科学的概念:一个系统分析》一书中,认为界定概念应该明确其决定性属性和伴随性属性。美国的语言哲学家约翰·吉尔林在1999年的《怎样才算一个好概念》一文中,也提出了一组界定概念恰当的综合标准。其中包括了简约、深度、理论功效、现实功效,即概念要对现实世界的现象有清晰和对应的投射。按照上面的标准,好的概念的标准应该是明确、简洁和充分。我们发现,现有的对公共性概念的定义,有的显得模糊而不够明确,有的显得笼统不够简洁,有的过于简单不够充分,有的则混淆了决定性属性和伴随性属性。
在笔者看来,首先,公共性是一种性质。它不是一种精神、行动、事物或利益。其次,这种性质是一种公共的性质,公共的意思最核心的就是共有的(属于大家的)、共同的(大家要一块参与的)和共享的(大家都可以享用的)。第三,公共的东西并非都是好的,比如坏的社会风气、坏的自然环境。提出公共性的概念,就是因为学者们发现公共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好的情况而希望能够进行改变。因此,对于公共性概念,我们应该限定为是一种能够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的好的公共的性质。综上,公共性就是与私人性相对应的,能够为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的共有、共同和共享的性质。这是它的决定性属性。
作为一种性质,与之紧密相联的有谁的性质、性质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也就是性质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和表现场所、性质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性质表现得充分的条件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公共性的伴随性属性。首先,只要是具备共有、共同和共享的事物就具备了公共性。可以是某一事物,如道路、广场。可以是某一组织、机构,如社会、国家。可以是某种行为和活动,如教育工作、宣传活动。对应的就有教育的公共性、政府的公共性、互联网的公共性等等的表述。其次,公共性的特征是公共、公开、共同,公共领域是其表现场域,公共参与是其活动体现,平等、民主、公平正义是其原则,公共意识、公共理性、公共精神则是其思想保障。再次,公共性是一种积极的性质,但有真假之分。真正的共有、共同和共享,就是真的公共性。而出于特别的目的,打扮成公共性的模样,最终是为了个人或集团的私利的,就不是真正的公共性,是伪公共性。同时,公共性有程度的不同,有充分的公共性和不太充分的公共性,或者说公共性充分或不充分。相关联的人越多、共同参与的范围越广和层次越深、共享的范围越广和质量越好,公共性就越充分。在阶级社会里总会存在着一些不充分的甚至是伪的公共性,只有到了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社会公共性才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体现。最后,公共性的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显而易见,一个社区有其公共利益,一个城市有其公共利益,一个阶级、一个国家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都有其公共利益。不同的区域的利益,有时候是不协调的,比如一个地区的利益可能与整个国家的利益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因此,我们在讲公共性的时候对其范围应有所限定。
按照上面对公共性概念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能够为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的共有、共同和共享的性质。它同样具有多元的伴随性属性,其活动体现——公共参与,其活动场域——公共领域,其目标——公共利益,其原则——平等的、民主的、秩序的、公平正义的,其精神——公共精神,其衡量标准——充分与不充分、真与伪。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许多人共同拥有、共同参与、且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的,就是公共性充分的,仅有少部分人把握掌控、没有许多人共同参与、仅是出于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这就是公共性不充分的。有的政党或者利益集团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又不敢明说,还伪装成公共性的样子,这就是伪公共性。把自己所认定的一些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要求别人接受,或者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把实现一般性价值的特殊途径或方式作为价值观向别的国家推销的行经,这实际上也是伪公共性。让伪公共性变成真正的公共性、让不充分的公共性变得更加充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进步的方向。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性的概念,本文所谈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范围是指一个国家里面的。
1.公共性与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重要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不同国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或阶级性。这是因为‘不仅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且统治阶级要进行思想的生产和分配”。列宁也指出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因而“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社会或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反映、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都要进行主导意识形态教育。简单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由统治阶级主导,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性质。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有了其意识形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公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的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公众教育的一部分,是国民所共有的,它由学校、媒体、社会、家庭、教育者个人共同参与,其效果能够为公共享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帮助新一代公民顺利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社会化和保障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积极健康、实效性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能够大大促进社会的公共利益,大大促进民众的幸福和社会的美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和意识形态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意识形态性,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一般来说,相较于公共利益来说,统治阶级的利益仍然是小集团利益,是属于“私利”。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主要是宣传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的东西。“它既要说出它所代表的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宣布这种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又要竭力掩蔽这种根本利益,把人们注意力转向细节或其他问题上……总之,意识形态既要让你知道它愿意让你知道的东西,又要让你不知道它不愿意让你知道的东西。”同时,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多的是采用单向宣传或灌输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则要求教育内容侧重于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知识和技能,教育方式方法更多的是采用公共民主探讨。
其次,两者往往是相互制约的。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充分了其意识形态性就弱,意识形态性强了,其公共性就不太充分了。比如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大力宣传等级观念,公共性的要求则应该大力宣传平等自由观念,此两者是互相排斥的。在一个社会里面,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和保护其阶层利益,重视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通过选取对其有利的教育内容,规定充足的教育时间等手段来加强对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影响,同时限制可能对其统治地位带来不好影响的公共话题公共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广大的人民大众出于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期盼则更加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与意识形态性处于较大的紧张关系,民众往往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层的宣传工具,是在“洗脑”,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排斥甚至是反感情绪,此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很难取得很大的成效。
统一关系则体现在于,首先两者共存于统一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多性”,公共性和意识形态性是其两个重要属性,并存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其次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互相促进。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越是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与意识形态性就越是趋近,统治阶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就越具有先进性,就越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拥护。当统治阶级能够较大程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统治阶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也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与意识形态性能够得到充分的统一,其意识形态性和公共性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教育效果将最大化。公共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充分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状态。在阶级社会里,两者的充分统一,前提条件是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统治阶级,或者统治阶级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的条件,只有到了“人民本位”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具备。
如前所述,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充分与不充分的问题。有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由许多人共同拥有、共同参与、且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的,其公共性就是充分的。有的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仅有少部分人把握掌控、没有许多人共同参与、仅是出于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其公共性就是不充分的。有的政党或者利益集团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伪装成公共性的样子,这就是伪公共性。有的政党或者利益集团把自己所认定的一些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要求别人接受,或者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把实现一般性价值的特殊的途径或方式作为价值观向别的国家推销的行经,这实际上也是伪公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伪公共性,其公共性自然比较不充分。
随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信息媒介的发达,人民大众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否充分、是真的公共性还是伪公共性有了较强的判断力。一般来说,人民群众更加关注的是公共利益,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往往存在着一些排斥心理。可以说,在重视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对公共性重视不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够强的重要原因。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其一,随之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进一步显现,社会大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阻抗心理将逐渐降低,从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其二,民众用公共性的标准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发现统治阶层所倡导的治理理念是为了增进公共利益、是为了促进幸福生活和美好社会的达成,民众将对统治阶层更加的理解和拥护。其三,随之公共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吸引力也将大大增强,这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有助于其意识形态性的发挥。一般来说,仅强调意识形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说理性不够,更多的是采用灌输、告知、宣传等方式,以不证自明、自我标榜,甚至是借助于迷信的方式。如封建社会,统治者就提出过“真命天子”的说法欺骗群众。公共性要求关注的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公共问题,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以最广大民众的幸福为归宿,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扎扎实实的现实材料搜集和理论分析,其体例更多的是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其科学性、可信度、吸引力较高,且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模式,可接受性较强。时至今天,传统的意识形态的灌输方法已经成效日减,应该换之于科学和理性的方法。意识形态“尽管它们的起源必定偏于一方,但却都必须有一种普遍的诉求。因为,随着更多的群众参与政治…唯一有望获得普遍接受的,是建立在理性和科学这些明显的普遍观念基础之上的方法”。其四,随之公共性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将能够对许多的公共现象和公共问题发声,提高其在公共论坛的话语影响,扩大其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便于与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界进行话语形式上的对接和顺畅地交流和探讨,有利于在国际上宣传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增强我们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