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论文围绕中美两国政府审计监管中的问题,以主权政治因素作为分析出发点,论述了中美两国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差别,以及中美两国在会计制度和审计准则方面的差异。论文得出的结论为中美两国在跨境监管方面困难重重。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两国会计审计界各方的共同努力,中美两国在跨境审计监管方面还是卓有成效。
【Abstract】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in government audit supervision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economy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ccounting system and auditing standard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ha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cross-border supervis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and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circles of the two countrie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cross-border audit supervision.
【关键词】中美会计;跨境审计;会计监管
【Keywords】Sino-American accounting; cross-border audit; accounting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F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10-0065-02
1 引言
自全球财务丑闻爆发以来,涉及跨境上市企业的财务会计审计问题也日益凸显。对于中美两国来说,自2011年中概股危机出现以来,跨境审计监管的问题日趋严重。双方政府准则制定机构、学术研究机构针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多次协商和探讨[1]。
2 主权政治因素的挑战
对于影响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的主权政治因素而言,如果应对得当则会有效推进两国合作,反之则会严重阻碍两国合作。主权政治因素,是影响中美跨境审计监管合作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最具不确定性的因素。在国际关系背景下,国家存在的必要性之一便是国家利益的存在,国家对外政策的目的应当是维护国家利益。审计的跨境监管是金融证券跨境监管的重要内容,而证券市场监管的国际合作问题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与主权政治因素伴生的问题。跨境审计监管的国际合作,不能只从经济的、市场的角度考虑,还必须上升到主权政治因素方面进行考量[2]。美国PCAOB希望进入中国境内实地审查会计公司及赴美上市公司便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不管PCAOB主席James Doty宣称会保证“严格遵守中国法律”“对中国政府认为的机密信息不感兴趣”,中国政府都不可能答应。因此,PCAOB此举并非仅仅是为了保护美国投资者的利益,还隐藏了别有用心的政治考量。因为中美就像是囚徒困境中的两个囚徒,在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审计监管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但同时中美又都不想放弃对本国证券市场的控制以及利用本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力量转化为政治力量来影响他国决策的意图,如果中方或者美方都屈从本国特殊利益集团或短期国家利益的压力,则会在合作问题上针锋相对而导致互损,2011年10月中美跨境监管谈判的中断便是例子。如果双方都秉着不干涉主权内政的诚信态度协商则两利俱存。当然中方一向提倡并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政策,但也不允许他国干涉中国主权内政。所以,中美合作应参考中欧跨境监管合作成功模式,这也是尽快使中美两国走出囚徒困境达到双赢的唯一解决途径[3]。
3 傳统经济、文化因素的挑战
我国会计管制变迁分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发展新时期和现阶段四个阶段。
中美审计跨境监管合作涉及如何看待趋同与存异的关系。世界各国商业历史、经济模式、传统文化、法律水平及民主文明程度各有差异,决定了各国资本市场的差异性,从而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之间的跨境监管合作存在客观的复杂性。中国在19世纪及20世纪经历了一段外国粗暴侵犯其主权、干涉其内政的不堪回首的历史,所以对于美国不符国际惯例的入境监管,首先在情感上就不能接受。此外,虽然中美因意识形态差异导致的敌对意识相较于冷战时期已经大大淡化,但意识形态差异仍然是影响当今中美关系的重要因素,而此关系必然会反映到经济跨境监管合作上面。
4 中美会计、审计准则差异的挑战
虽然中国会计准则在不断地与国际准则趋同甚至等效,而美国会计准则也不斷提出国际趋同路线图,但前两者之间及后两者之间始终存在差异,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性也不容忽视。正如德勤中国某高管所说,“中国会计准则有40条而美国会计准则却有400多条”。另外,在具体细节上的差异就更多了。中美会计准则的差异是造成中概股诚信危机的原因之一,也是跨境监管合作即使达成了合作也难以实际操作的根源。在美中国公司认为由于这种准则差异而导致的报表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虽然如此,也很难排除有些赴美上市公司钻了这种差异的空子进行会计造假。中美会计准则趋同性与存异性特征将长期并存并互相角力。长远来看,中美会计趋同性将成为未来两国资本市场的主流趋势。但是中美两国会计、审计准则的存异性却会制约趋同性的进展。
5 中美监管体系差异的挑战
显而易见,中美无论在市场监管理念、监管制度还是监管上市公司的财务体系、法律体系都存在巨大差异,在跨境监管涉及的司法制度、司法管辖及国际管辖等方面存在巨大争议。例如,在跨境监管上,中国监管者以完全信赖为原则,而美国却注重程序监管;在针对公司上市资格方面,中国是审核制,而美国是注册制。同时,在监管能力和监管需求方面也存有巨大差异。因为监管必须对等,也许PCAOB主席James Doty宣称的“美国从未反对外国监管机构对管辖权内的位于美国境内会计公司的监管”是真的,但中国暂时没有跨境监管能力也没有这个需求。另外,中国政府出于保护国内行业发展的考虑,担心行业数据被外国利用,进而抢占中国市场,也会拒绝PCAOB的跨境联合监管。
6 面对双重监管的挑战
如何既消除跨境监管真空又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避免双重监管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挑战。2002年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通过了萨班斯法案,随后成立PCAOB,法案规定所有从事对美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公司必须在PCAOB注册登记,并接受其监督检查。截至2011年底,在PCAOB注册的中国内地会计公司有54家,这些公司一直从事着中国对美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但是从来没有接受PCAOB的检查,因为中国的法律不允许PCAOB跨境监督审查,而中国证监会对于境外离岸中国公司的监督鞭长莫及,因而造成跨境监管真空。2011年,中概股诚信危机使得如何让中美跨境监管合作既能消除监管真空又能降低监管成本、避免双重监管变得尤为迫切。而美国PCAOB坚持的派员跨境监管要求显然不能胜任这一重任。
7 中美审计跨境监管应对策略建议
中美跨境监管合作困难重重,下文基于中方立场进行了阐述。首先,主权政治方面,因为主权政治因素是影响中美审计跨境监管合作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要有效应对这个因素的影响,也只能从主权政治的层面进行。中美两国的政治关系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审计跨境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两国政治层面的稳定利于两国在跨境审计监管以及整个资本市场监管方面的合作。虽然美国经常发生经济或金融危机,但是美国的资本市场监管实践水平远高于中国,监管经验远远比中国丰富。中国一方面应该在政治上采取主动姿态,尽力谋取两国政治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以期在此基础上推进两国在证券跨境监管方面的有效合作。由于中国的证券市场或资本市场尚没有达到与美国证券市场或资本市场相称的地位,可以想见,中美两国也难以在证券监管合作方面产生对等的需求与对等的合作地位。中国在谋求稳定政治关系的同时,要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资本市场监管制度,只有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资本市场(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出国际板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这便是朝这个方向在前进),那么中美进行审计跨境合作会更容易、更有效果。
其次,如上文所说,中国要有效开展中美跨境监管合作,必须要有与美国在资本市场相称的地位。这就要求中国应尽快做的国内监管的立法规范,在监管法律、监管政策及监管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完善本国的企业治理结构,从源头上防止类似于中概股诚信危机事件的发生;二是扩大证监会的监管权力,妥善协调多头监管,杜绝重复监管;三是借鉴美方成熟的公司上市制度,实现公司上市由实质性审核向程序合规转变,使得中国资本市场逐步走向成熟,是中国监管者必经的改革趋势;四是随着国际板的呼之欲出,中国证监会还应尽快建立资本市场的集体诉讼制度、辩方举证和退市制度等监管体系,为双方企业交叉上市及合作监管创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章美珍.报表粉饰对当前中美会计审计领域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3(01):61-62.
【2】王学龙.中、美、英三国审计理念的比较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19(6):108-110.
【3】刘强安.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J].四川会计,2003(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