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瑞孝 林再雄 陈磊 陆晏 来劲
摘 要:利用天气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温州机场2008—2017年共237次雷暴过程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影响温州机场的雷暴主要有六大类型即锋面型、高空槽型、切变线型、副高型、急流型、热带低值系统型。统计结果表明,温州机场雷暴主要由锋面系统引发,除了夏秋季,锋面雷暴发生前,中低层通常有急流配合;春季的平均抬升指数略低于0℃,而夏秋季达-3.5℃以下;雷暴过程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2h。
关键词:雷暴 类型 抬升指数 持续时间
中图分类号:P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09(c)-0005-04
温州机场地处浙南的温瑞平原,濒临东海,气候湿润,雷暴天气频繁,一年四季皆可出现。雷暴是影响飞行最重要的天气现象之一,分析雷暴的形势特点,总结雷暴生发规律,对保障航空安全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地面到500hPa各层的天气图资料做为雷暴类型判断依据,同时,结合NCEP再分析资料(采集格距为1.0°×1.0°),对雷暴发生前的CAPE值、抬升指数、K指数、850~500hPa的高度层温差等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寻找雷暴生发规律。
1 雷暴类型特征分析
1.1 雷暴特征分类
根据2008—2017年10年间温州机场发生雷暴的形势特点,我们把影响温州机场的雷暴过程分为6大类,即锋面型、高空槽型、切变线型、副高型、急流型、热带低值系统型。现将6大类型的主要特点分别表述。锋面型:即雷暴发生前后有明显的地面锋面(静止锋、冷锋)影响,锋面是引发雷暴的主要系统。高空槽型:沒有地面锋面系统和低层切变线影响,但中低层(500hPa或以下)有高空槽过境导致雷暴发生。切变线型:700hPa或850hPa切变线东移、南压或北抬引起雷暴发生。急流型:地面至中层没有明显的系统配合,雷暴由中低空急流系统本身触发。副热带高压型:以500hPa588线所围区域作为副高的范围,副高的西进东退、强度变化、副高形变等导致雷暴的发生。热带低值型:受台风槽或台风倒槽影响,或副高南侧东风波引发的雷暴。
1.2 各雷暴类型统计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类,对2008—2017年10年间237次的雷暴类型进行统计,各类型的次数和占比见图1。
图1的统计表明10年间发生雷暴最多的天气类型是锋面型,共计107次,占总数的45.1%。其次是副高型,共49次,占总数的20.7%,再次是热带低值系统型,共计30次,占比为12.7%,此3种天气类型占总数的78.5%,而急流型、高空槽型、切变线型合计占比21.5%。可见锋面系统是雷暴的最主要影响系统,而夏秋季的副高和副高南侧东风低值系统,是引起雷暴的另两类重要系统。
2 各季雷暴特征分析
利用NCEP在分析资料,对每次雷暴发生前的抬升指数(℃)、CAPE值(J/Kg)、K指数(℃)、高度层温差(850hPa~500hPa)(℃)等进行计算(以下省略单位描述),计算结果表明2008—2017期间,抬升指数平均值为-2.5,CAPE值平均为893,K指数平均值为35.8,850hPa~500hPa度层温差(以下简称高度层温差)平均值为23.7。
2.1 春季雷暴特点分析
2.1.1 季节特点
春季冷暖气流活动频繁,槽线、切变线系统影响较多。3~5月份,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通常在15°N~20°N之间,温州机场处在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区,在我国华东至华南沿海,易出现中低空急流和暖脊。低空急流里的暖湿空气为春季雷暴的发生提供能量和水汽。
2.1.2 物理量指数
春季雷暴抬升指数平均值为-0.03。春季雷暴抬升指数相差较大,但如果500hPa和850hPa之间风切变值足够大(大于20m/s),即环境风场结构条件足够好,那么在抬升指数远大于零的情况下,也有触发雷暴的可能。CAPE值的平均为84.9,K指数的平均为32.3,都比全年的平均值较低。高度层温差为23.5,与年平均值为相差不大。可见,春季的雷暴形势判断不能只看物理量指数,应结合形势综合分析。
2.1.3 雷暴类型分析
2008—2017年10年间,春季共发生雷暴过程63次,占总数的26.7%,发生的雷暴类型有锋面型、副高型、高空槽型、急流型、切变线型共五类(见图2)。
锋面型:春季锋面型雷暴共计37次,占春季雷暴次数的58.7%。其中33次配合有中低层的急流,或沿海有温度暖脊。另外4次雷暴过程,一次位于副高588线附近;一次为冷锋过境后,低层西南气流加强,切变北抬,500hPa和850hPa的高度层温差达26℃,850hPa气温18℃以上,层结极不稳定;另外两次过程静止锋上低涡和850hPa以下切变同时过境本场,动力条件好。
副高型:共发生2次,占比为3.2%。副高增强西伸至东南沿海地区或内陆,850hPa气温升至18℃以上,配合地面有辐合系统,出现雷暴天气。
高空槽型:共有3次过程,占比为4.8%,其中一次为500hPa前倾槽过境,一次为500hPa以下3层槽同时过境,槽前西南急流;一次为江淮气旋入海引发,气旋槽前中低层西南急流。
急流型:共有11次过程,占比为17.5%,其中7次过程850、700hPa急流短期内(12h内)显著增强,急流核速度的增强,触发重力波的频散,成为雷暴的触发因子。另外4次在急流带北侧,700hPa以下有低涡切变存在,或者位于气旋中心附近。
切变线型:共发生10次,占比为15.9%。其中3次发生在850hPa切变北抬过程,700hPa为西南急流,或急流增强,地面冷高脊形势下。另外7次发生在850hPa切变南压过程,有4次700hPa或以上有急流配合,其他3次,切变线上有低涡过境,或者沿海有明显的暖脊存在。
由上面分析可知,春季的各雷暴类型中,除了副高型,其余各类型大多与中低层的急流有关,尤其锋面过境前急流突然增强,极易出现雷暴天气;其次是中低层到地面有一致而明显的辐合系统配合暖脊过境,也容易发生雷暴。
2.2 夏季雷暴特点分析
2.2.1 季节特点
6月中旬,副热带高压北跳至北纬20°~25°附近,江淮梅雨出现。7月中旬,副高再次北跳至北纬25°以北,温州机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处在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里,受梅雨锋和副高影响易出现雷暴天气。
2.2.2 物理量指数
夏季雷暴抬升指数平均为-3.6,CAPE值平均为1213,K指数为37.4,高度层温差为23.8,除了高度层温差这一项,其余各项明显强于年平均值。
2.2.3 雷暴类型分析
2008—2017年10年间夏季共发生雷暴过程134次,占总数的56.5%,发生的雷暴类型有锋面型、副高型、高空槽型、急流型、切变线型、热带低值系统型共六类(见图3)。
锋面型:锋面雷暴共49次,占夏季雷暴总数的36.6%,其中29次过程发生在地面锋面影响,而高层仍为副高的形势之下。其余20次过程发生在6月份副高第二次北跳后,副高西侧的西南气流与梅雨锋共同作用造成。
副高型:副热带高压是夏季重要影响系统。7、8月份,中层以上副高控制时,只要近地面(地面或925hPa)有弱的辐合系统即可引发午后雷暴的发生。此外副高强度的减弱,副高外围的形变,副高的西进东退,或者本场处在588线、316线附近,均是引发雷暴的有利形势。10年间共发生38次副高型雷暴过程,占夏季雷暴总数的27.6%。
高空槽型:共14次过程,占夏季雷暴的10.4%。7、8月份,当高空槽东移,副热带高压东退或南落,往往会引发雷暴的发生;6月份,高空槽型雷暴形势,通常与副热带西侧的西南急流同时出现。
急流型:仅有1次记录,发生在6月份,发生在副高外围,地面有辐合线。
切变线型:共7次切变线型过程,占夏季雷暴的5.2%。夏季切变线型雷暴共有3种形势,第一种为切变线南压副高南撤;第二种为副高北上西进导致原来的切变线北抬;第三种为在台风或者海上低值系统的西侧,沿海有中低层切变线活动,导致雷暴发生。
热带低值系统型:共发生26次过程,占夏季雷暴总数的19.4%。夏季热带低值系统型雷暴的主要形势有三类。第一类,台风倒槽西进过程中,沿海地面或底层辐合加强,激发对流;第二类,副高南侧的东风波西进过程中加深加强引发;第三类,偏东气流在西进过程中,由于海陆之间的温度差激发出对流。
夏季气温高,水汽充沛,能量指数高,层结极不稳定,有利的雷暴形势比其他各季多,只要副高发生形变,或有弱的辐合系统,就易激发出对流天气。
2.3 秋季雷暴特点分析
2.3.1 季节特点
9月份副高开始南撤,但温州机场仍然受副高影响,10月份以后完成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副高影响结束。因此,9月份是秋季雷暴的主要发生月。2008—2017年期间的35次雷暴过程,只有3次发生在10~11月份,其余的32次都发生在9月份。受副高势力影响,9月份雷暴特点类似于夏季的7、8月份,但是9月份冷空气活动明显增多,因此锋面型雷暴占比更高。
2.3.2 物理量指数
秋季35次雷暴过程,抬升指数平均为-3.5,CAPE值平均为1212,K指数为36.7,高度层温差为23.6,与夏季类似,除高度层温差外,其余各项明显强于年平均值。这是由于秋季雷暴主要集中在9月份,东南沿海地区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表现出与夏季相似的特点。
2.3.3 雷暴类型分析
2008—2017年10年间秋季共发生35次雷暴过程,占总数的14.8%,共有4种类型,分别是锋面型、副高型、热带低值系统型、高空槽型(见图4)。
锋面型:共发生19次锋面型雷暴,占秋季雷暴的54.3%。其中16次发生在9月份,10~11月份只占3次。9月份的锋面型中13次过程发生在地面锋面影响,高层为副高控制,或副高东退的形势之下,有2次为台风倒槽顶部与北方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
副高型:秋季共发生10次副高型雷暴过程,占秋季雷暴的26.8%。其中有3次为500hPa上小槽东移导致副高形变引起,其余7次为副高内部中低层存在辐合切变导致。
高空槽型:共发生3次高空槽型雷暴过程。其形势表现为850、700、500hPa的某一层有明显的高空槽东移南压过境,其他层次仍为副高控制。槽过境前抬升指数小于-4,CAPE值平均值1400以上。
热带低值系统型:共发生3次,其中两次是在台风倒槽与冷空气相遇触发雷暴发生,另外一次是海上气温低,大陆为相对高温区,台风倒槽西进引起对流。
可见秋季雷暴的发生通常和副热带高压系统的活动有关。
2.4 冬季雷暴特点分析
由于冬季雷暴发生的次数较少,1991—2017年间,冬季雷暴总共只发生13次,2008—2017年的10年间仅有5次,代表性不强。对这13次过程进行了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发现13次冬季雷暴,12次为锋面型雷暴,1次为急流型。锋面型雷暴过程往往都有中低空急流相配合,锋面过境前850hPa上的温度通常达11℃以上。
3 雷暴持续时间分析
3.1 雷暴不同持续时间分析
对2008—2017年10年间,共295次雷暴天气过程(说明:一次形势过程可有多次雷暴天气发生,这里按每个雷暴天气过程统计次数)的持续时间进行统计,统计表明(图略),持续时间小于1h的雷暴过程共有153次,占比52%;介于1h(含)~2h,共有90次,占比31%;介于2h(含)~3h,31次占比11%;3h(含)以上,共21次占比7%。可见雷暴过程的持续时间同常不超过2h。
3.2 各季雷暴不同持续时间分析(图略)
春季共发生82次雷暴过程,小于1h占49次,占比59.8%;介于1h(含)~2h,26次,占比31.7%;介于2h(含)~3h,7次,占比8.5%。
夏季共发生168次雷暴过程,小于1h占81次,占比48.2%;介于1h(含)~2h,55次,占比33%;介于2h(含)~3h,17次,占比10.1%;3h(含)以上,15次,占比8.9%。
秋季共发生40次雷暴过程,小于1h占18次,占比45%;介于1h(含)~2h,9次,占比22.5%;介于2h(含)~3h,7次,占比17.5%;3h(含)以上,6次,占比15%。
冬季的5次雷暴过程持续时间都小于1h。
根据以上分析,温州机场近80%的雷暴过程持续时间不到2h,尤其冬季和春季,90%以上的雷暴过程持续时间不到1h。
4 结语
(1)影响温州机场雷暴主要有6类即:锋面型、高空槽型、切变线型、副高型、急流型、热带低值系统型,其中锋面型是雷暴的主要影響类型。
(2)春冬季的锋面雷暴锋面过境前往往有低空急流配合;而夏秋季节,除受锋面系统外,副高发生形变、弱的辐合系统也是引发雷暴的有利因素。春季雷暴的平均抬升指数略低于0℃,而夏秋季达-3.5℃以下。
(3)冬季和春季雷暴持续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1h,全年80%雷暴过程不超过2h。
参考文献
[1] 温州机场气候志,2017.
[2]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3] 孙淑清.低空急流对内重力波不稳定发展的作用[J].大气科学,1983(2):13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