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业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通过生产资料的投入和产品服务的市场输出,实现价值转换和新增财富再分配。在此过程中,经常需要通过市场融资获得外部资本货币的使用权,以满足生产需求。同时,企业也可以向金融市场投放一定的货币资产,赚取商业利润。这就是企业的融资和投资过程。商业银行本质上也是企业,也同样面临投融资问题。当前,非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如何建立协调机制,直接影响金融市场和整个宏观经济市的运作效率。本文围绕这方面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希望在促进行业发展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企业融资;商业银行;投资风险;投融资
市场经济体制中,强调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保证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市场化管理,在资源配置過程中,政府行政管理不再发挥主导作用,而是让位于市场环境本身,通过供需关系的建立,自发释放资源,汇集资源,分配资源和回收资源,从而完成资源的市场循环过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市场资源是货币资金,它是企业参与宏观经济发展、承担市场主体角色、完成社会财富价值转换和增值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是保持不同经济活动主体相互联系、相互需求、相互服务的共同纽带,也是政府部门推动宏观经济发展,有效管理市场活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通用接口。同时,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视角看,货币资产也是国与国之间实现贸易往来,促进经济交往,融入国际市场的核心要素。现实情况中,企业参与市场活动过程中,总是需要借助市场,获取一定数量的货币资产在一定时期的使用权,以便完成企业市场经营目标。同时,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将多余的可支配货币资产,拿出一部分,主动投放在金融市场环境中,借助市场主体的理性预期和经济发展现实环境,直接实现货币资产赢利。这里所谈的两个方面,实质上就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的问题。下面,简要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有关情况问题进行介绍分析。
一、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融资的概述及特点
1978年底,中国政府宣布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向全世界打开经济大门,中国经济开始以全新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中。1992年,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总方针指导下,我国全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一)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融资背景
市场经济模式下,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驱动作用明显增强,市场潜力更大,资源更多,为企业市场活动开展、规模扩大、效益增加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广阔舞台。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投资和融资活动日益普遍,激发了市场生机,增加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企业投资和融资是两个方向相反的货币资产流动过程,整体上,投资活动是形成货币资产权益的过程,具有行为主动性;融资活动是形成货币资产负债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融资行为本身也是企业占领市场先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证企业长远效益的高效举措,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普遍行为。在企业个体资源有限、市场商机无限的情况下,借助外部货币资源实现企业经济目标,是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市场活力,激发市场潜能,实现优胜劣汰的社会过程,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特征体现。
(二)企业投融资活动的基本类别划分
通常,根据投融资行为开始和结束环节之间参与主体数量的不同,企业投融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融资为例,具体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所谓直接融资是指,企业作为货币资金的需求方,直接与货币资金的供给方建立经济契约关系,在此基础上,货币资产所有者将货币使用权让渡给融资一方,双方第一阶段交易完成。企业取得货币资金后,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中投放增量产品和服务,取得市场增值回报,在契约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投资者(即借款提供方)返还本金和使用成本(即利息),从而完成第二阶段交易。在融资建立的整体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契约(合同)、期限(借贷期限)、成本(界定利息)。
所谓间接融资是指货币资金需求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获取借款资金,中介机构完成前期市场融资过程。这样的模式,关键在于供需分离,一是时间上不连续,中介机构融资时间和周期与借款人资金申请时间不存在必然的时序关系;二是关系方的不确定性,借款人并不知道也不关心所获得的资金的所有者是谁;三是利益的叠加性,即中介机构原始融资阶段,以向不同储户或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消费者支付利息的方式完成资本积累,形成负债经营关系。企业融资阶段,中介机构作为资产供给者,向企业提供货币支持,形成债权关系,获取高额利润。两次利润的实际承担者是融资企业。
(三)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行为的基本特点
商业银行本质也是企业组织,只不过金融类型企业,以货币资金的使用权为特殊交换商品,以利息作为商品交换价格。商业银行面向市场开展金融服务,其核心目标是要在资金融通过程中实现市场赢利,否则,其金融服务开展失去经济基础保障,无法在市场中持续生存。
实践中,商业银行的信贷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安全性,指要保证将货币资产使用权转让给可靠的申请者,避免信用风险、投资风险和市场利率风险。其中,市场利率无论升高还是降低,只是超出正常幅度范围,对商业银行来说,都将面临赢利风险,因为对于融资企业来说,它是贷款者,利率高,收益高;但同时,由于其是负债经营,相对于原始储蓄者,它是债务方,利率升高,意味着成本上升。二是流动性,指商业银行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足够的变现能力,它是代表银行债务清偿能力的重要指标。商业银行常规业务开展中,收入和支出同时存在,但不能保证收入总是大于支出,因此,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资金。三是盈利性,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利率差、中间业务开展和市场投资赢利,保证足够的利润空间,是其必然追求的业务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直接与间接、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
二、企业与商业银行投融资面临的风险问题
(一)企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企业在市场投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很多,但主要是间接风险。一是市场认可风险,指市场对于待融资企业的认可接受程度远低于企业预期,企业没能在市场上通过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方式获取到市场投资;或者在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阶段,由于资质不健全或信用记录不良等原因,导致审批失败;二是融资偿付能力风险。企业市场融资成功后期,由于产品研发质量和周期问题,或者产品和服务回款不及时等问题,造成企业按期履行还本付息能力不足,违反融资协议,失去市场信用,重者可能会被契约另一方以法律形式推上法庭,形成多方被动状态。三是政策性融资同业竞争风险。政策性融资是中央政府或地方各级政府为鼓励企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的行政举措,由于资源有限,企业要想获取专项资金支持,面临各种对称和非对称的市场风险复杂多样,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
(二)商业银行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其主要业务功能就是市场融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度的不断提高,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渠道的日益增多,商业银行面临的融资空间更加广阔,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代表金融创新更加丰富,产生了积极效应。但是,新机遇也必然带来新挑战,商业银行展业过程中,也是面临越来越多的潜在风险,如果不能科学有效地加以防范,也将严重冲击商业银行现有市场,甚至不得不承受重大损失。从当前情况看,商业银行在市场融资领域面临以下两种主要风险。第一,企业信用风险。企业从商业银行融资成功后,借款额度和期限各不相同,企业在后期市场中的经济发展情况也千差万别。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可能发生两类失约情况,一是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业绩亏损,甚至最终破产,导致银行账款回收失败。二是企业经营正常,但故意拖欠银行信贷,甚至导致坏账。第二,市场利率风险。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整体上还比较短,还不到30年时间。国家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特别是央行对货币市场调控过程中,手段的选择和尺度的把握很多时候还不够成熟稳健,造成市场利率大幅波动。给原本负债经营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带来困难。
三、解决企业和与商业银行投融资问题的策略
企业和商业银行投融资方面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是难以完全避免和消除的,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企业和银行积极作为,协同治理,也存在巨大市场优化改进空间,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和问题。
首先,政府要结合国家未来长远发展目标和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整体情况,加强政策规范制度工作,为市场经济模式的实施提供更加完备的政策保障环境。特别是认真研究金融市场现状和存在不足,总结以往经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信贷市场先进做法,从深层次上改进金融中介服务体系,规范金融中介组织资产管理标准,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对于一些严重违反政策规定,破坏金融信贷市场的违规企业进行严厉惩处,向市场行为主体发展正确导向信息,净化行业风气,防止系统性、全局性风险事件发生。同时,政府要积极考虑金融市场管理制度与其他国家行业发展政策的配套衔接,从制度层面解决脱钩、脱节的现象。比如:在商业银行借款申请和资质审批阶段,要建立与国家扶植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约束机制,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
其次,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中介服务行业支撑体系的行为主体,要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实现过程中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按照国家金融行业管理制度要求,规范开展市场服务,发挥宏观经济活动中联系纽带作用,在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實现自身发展。另一方面,要强化风险意识,在确保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市场赢利。在社会资金吸纳积累阶段,要坚持最大诚信原则,如实告知客户金融中介服务的成本和收益,契约关系真实反映双方意愿。在信贷市场投放阶段,要坚持量力而贷的原则,保证足够的存款准备金,避免不合理增加负债的资本扩充和市场投放业务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借贷企业的信息化跟踪管理,防止因基础信息管理缺失,内控机制落实不到位等原因,给商业银行带来无谓损失。
四、结束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投资融资既是一种具体市场现象,也是一个宏观市场规律,它是任何市场经济体环境中必然存在一种资源调节机制,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市场投融资问题上,政府要发挥市场监督管理和资源平衡协调作用,防止由于市场失灵而对整体经济领域产生全局性、系统性负面作用,保证金融市场公平有序,既要放得开,也能收得住。这样,才能在今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实现规模适度、结构良好、富有弹性、风险可控的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双向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何广文.中站企业投融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会,2014.
[2] 韩宗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吴涛(1988—),男,北京人,大众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