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佩芝
摘 要:文章针对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学方式单一、手段单调、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弊病,构建并实施项目驱动式英语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项目驱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5-006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高校,在人才培养、办学模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致使“毕业生既没有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学术理论功底,也没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人才招聘的竞争中,常常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1]因此,如何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利用自身独特的办学资源办出特色,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在学习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并实施了“项目驱动式英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
一、项目驱动式英语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最早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将精心设计的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开展探究性学习。[2]这种教学模式由于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广泛地被应用于语言教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项目驱动式英语技能型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英语专业教学方式单一、手段单调、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弊病。这种教学模式是以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即将语言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化,在模拟或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对学生的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进行强化,共同驱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项目驱动教學模式离不开项目的设计,因为这种教学是以项目的不断拓展和层层推进来带动课程的学习,因而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目标的一致性。为此,笔者将项目进行了分级,构建了由基础项目、综合项目、创新项目三个层次组成的项目实践体系。
第一层次的基础项目,一般由院级公选课构成,主要是一些语言技能课程,如演讲、阅读、写作、口译等,有意识地将课程学习转化为项目学习,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的强化,以培养特色人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获取学分。第二层次的综合项目,涉及校企合作、赴美带薪和国际交流、社会实践等项目。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海外留学、带薪实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国际视野和职业意识。第三层次的创新项目,主要以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二、模式的实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学校的定位和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启动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并于2016年与2018年先后两次修订专业人才方案。在课程设置上,英语专业实行了“三减、三增、两加强”:减少了必修课程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程学分;减少了“灌输式”知识讲授课程学分,增加了实践课程学分;减少了相关度低的课程学分,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同时,本专业加强了在线开放性精品课程建设,加强了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三减、三增、两加强”的课程设置,从整体上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在新培养方案中,本专业的总学分减少了18学分,即由原方案的178学分减少为160学分。
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学分,由原来的20学分增加到25学分,学分的占比提高了4.39个百分点,由11.24%增加到15.63%。根据能力培养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的规律,我校合理安排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英语戏剧表演、职场情景模拟、社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这些集中实践环节的安排合理周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达到了有效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特色技能课程建设
在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方面,我校增设了院级公选课程,如阅读、写作、演讲等。这些课程是在现有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部分教学目标要求,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强化,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考虑到学习效果,每个班级的人数限定为30人。
在开设的特色课程中,目前已有三门课程基础口译、英语演讲、综合英语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资源课程,这些课程不仅配有课程的教学大纲、视频教学,而且还有电子教案、电子课件、在线作业等,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备项目规划、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又要求把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成果(如微课)引入项目训练、赛前培训和现场指导之中,以提升项目的效果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或小组学习遇到障碍时,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引导他们去探究。因而只有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及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的教师,才能顺利地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
为了锻造队伍,我校成立了项目教学团队,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短期培训、国内外进修、访学,以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定期举行教学研讨课,改进教学方法。我校通过学院绩效考核办法和相关制度,激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担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申报教研教改项目,促进教学相长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四)搭建实践平台
在实践平台建设中,我校十分注重实效。2014年至今,我校利用英语重点建设专业的优势,每年抽出一定资金择优支持3~4个与专业联系紧密,且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学生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阅读大赛、写作大赛、口译大赛、汉文化笔译大赛等,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平台,提供实战训练,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依托学校的资源,我校与多家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并聘请行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实习生的培训内容、评价标准,参与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中,湖南省政协秘书处实习基地每年可接受30~40人实习,湖南体育产业集团基地每年可接受50~100名学生实习,这些基地完全可以满足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实习结束后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可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模式实施的效果
(一)师生对人才培养模式认可度高
由于项目驱动模式是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教学、实习(训)、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融为一体,共同作用于英语人才的培养,因而师生对此认可度较高。以三门技能选修课程(演讲、写作、口译基础)为例,每年选修人数超过100人。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笔者发现,98%的学生表示,如果特色课程继续开设,他们还会将之列为首选;97%的学生希望能有更多的技能课供他们选择。
从教师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大都认为,虽然教授此类课程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对个人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还有一些教师毛遂自荐,主动提出教授类似课程的要求。
(二)语言运用能力普遍获得提升
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十分注重实践平台的建设,为学生举行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近四年来,本专业每年从重点建设经费中抽出一定资金支持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学生实践活动,如“外研社杯”阅读大赛、写作大赛、口译大赛、汉文化笔译大赛等。此外,本专业学生还参加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以2019年校级“新苗杯”英语演讲选拔比赛为例,低年级所有班级(10个班)都举行了选拔赛,将演讲视频上传至比赛网站的学生达到138人,报名参加笔译大赛的学生有252人。四年间,我校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演讲和辩论人才,有3人在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专业组奖项,其中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在华中区英语辩论赛中获三等奖的有6人。近三年来,获“外研杯”全国阅读大赛、写作大赛(湖南赛区)三等奖的达6人次。
(三)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项目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有益于教学的各类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如参加英国××公司有关课堂教学管理的培训。一些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参加微课和高校课堂教学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在湖南省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有3人获奖,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在全国外语微课大赛中,获二等奖的有1人;在校级“卓越教师”的评选中,英语专业有两名教师榜上有名。这无疑对改革的推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师生科研水平得到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度,而且还引发了他们参与科学项目的热情。四年来,英语专业学生获得省级以上的大学生创新性学习项目立项的有7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项。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结合自己的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获批4项,省级教改项目立项为2项。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话题。我校英语专业顺应改革的形势,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尽管尚待完善,但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我校将通过不断改革和努力,使之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7):94-98.
[2]郭雪峰.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和田师范专科學校学报,2010(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