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彩芸
摘 要:纪律问题的解决在班级管理中至关重要,“3C”原则即关联需求未能满足的学生,设置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遵守的规则,提升其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增强纪律的权威性和师生关系的平衡性,实现多元化的班级管理。
关键词:“3C”原则;班级纪律管理;小学低段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5-0034-02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问题缘起
小学低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规则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遵守班级纪律,并且高度依赖班主任管理。班主任在教室便秩序井然,一旦离开教室,学生就开始窃窃私语,对班级小干部的管理也视若无睹,这成为班级纪律管理有序化的一大障碍。
由于学生心智尚不成熟,课堂专注听课时间较短,对班级纪律管理不适应,所以,每当班主任离开,班级很容易出现“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的场面,因此班级纪律管理难度大。而且传统的班级纪律管理以教师为中心,但教师管理比较严格,长此以往,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发展,以致学生私下怨言较多,班级纪律管理犹如“戴着脚镣跳舞”。并且班级很多纪律管理制度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学生遵守规则的能力比较欠缺,因此如何培养起学生的规则意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策略探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研究指出,中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倡导“怎么教”转变为“怎么学”。美国资深教师提出了“3C”原则,即关联(Connection)、能力(Competence)、控制(Control)。笔者结合班级情况研究从“怎么管”转变为“怎么放”,以实现班级纪律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关联(Connection):从“我来管”走向“你来管”,关联法治需求
传统的班级纪律管理全靠教师“一手抓”,这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心理需要,德育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主体,应关联学生的法治需求,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法治精神的小公民。
1.民主选举,遵守法治精神
传统的班级实行任命制,即由班主任推荐和任命小学班委的管理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班主任的意图,但往往缺乏学生的信赖。而民主选举制是通过学生提名和投票选举班委。在自由平等的气氛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班干部的竞选。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也体现了管理的公平、公正性。
2.轮流管理,激发参与热情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能够担任班干部的往往就是少数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缺乏民主性。笔者采用了两种模式让班级纪律管理“活”起来。一是男女搭配。笔者在设立纪律委员、早读管理员、早操管理员等班干部岗位时,总是在男生和女生中各选一位。每个岗位设置一男一女的搭配管理模式,能激发男女生都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 二是人人有份。笔者在班级“积星兑换”奖励中就设置了“班干部体验券”,抽中的学生可以在岗位上体验一周,这些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意识明显变强了。
3.民主商议,制定班级公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公约就是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共同参与制定的要共同信守的行为规范。班级公约是笔者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全体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相当完整、全面。
(二)能力(Competence):从知道“是什么”走向“为什么”,提升规则能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让小学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具备遵守规则能力是法治教育的培育重点。遵守规则是低段儿童必需的一种能力,提升其规则能力至关重要。
1.树立榜样,激发遵守规则的动力
根据心理上的“羊群效应”,树立正面的榜样可让学生无形中协调自己和同伴的关系,激发学生遵守规则的动力。因此,笔者先从奖励上用正面的事物来激励低段学生达成目标。如给班级里那些认真遵守、执行班级日常纪律规则的学生,颁发一张“纪律之星”的奖状,以示对他们遵守规则的认可和激励。再从班干部培养方面着手树立典型,因为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向上与班干部的正面示范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向上的班干部可以使班级有内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使集体和个人能健康、向上、和谐地发展。
2.践行方法,掌握遵守规则的技能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个新的习惯的养成是反反复复的过程,所以,遵守规则的能力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那么在小组讨论后,班主任怎样巧妙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从热烈的讨论中拉回到课堂呢?
一是简易口号易记诵。简易的口号方便学生记诵,每当班级纪律需要维持时,它们可以巧妙地提醒学生该安静听讲了,例如课前纪律口号“小眼睛,看黑板;身体,坐直;两手,放好;保持,安静”用于课堂上规范学生纪律行为。二是简易游戏易进行。“铃声响,进教室,手不动脚不晃,比一比谁最棒”告诉学生如何做好课前准备和保持安静,激发学生的竞赛心理,让其形成遵守纪律的意识。三是简易动作易激励。例如,对能够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和遵守纪律行为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可以说“放个‘鞭炮表扬他”。教师用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习得遵守规则的习惯,可以达到习惯成自然的效果。
3.内化规则,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知行合一的课程,侧重于让学生在体验、研究、解决问题中形成道德品质。
具体规则要落实到活动中,才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一是促优发展,梯度奖励。学生每节课后拿着“课堂纪律评价表”请各科教师打分,3分为优秀,2分为良好,1分为合格,0分为违反纪律严重。一周总星达到80分以上的学生可以到班主任处换取一枚学校自制的学习币,学习币可以在每周四的班队课后换取刮刮卡来获取奖品。二是关注差异,量力而行。班级纪律管理策略实施成效往往体现在一些纪律薄弱的学生身上,他们从这个过程中学会遵守纪律才是最关键的成效。因此,面对这些学生,“课堂纪律评价表”的评价标准需要微调,一方面,目标设置力所能及,他们一周得70分以上即可换取学习币;另一方面,关注进步,当他们纪律评价表中的分数有进步时可对其进行口头表扬和奖励。
(三)控制(Control):从“关注纪律”走向“能力方法 ”,促进自我控制
正确的班级纪律管理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让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有能力判断正误。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明智地做出选择,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
1.“有所不管”,指导性纪律管理
传统的班级管理严重依赖于班主任,班干部难以树立威信。班主任如何从包办式的班级纪律管理中走出来,那就是“有所管、有所不管”,笔者用以下策略让自己做班级的掌舵者和指导员。
一是提前教育。每当班级违纪事件发生时,低段的学生在受到教师批评而感到自责时,不知何为纪律和怎么遵守纪律,所以,提前纪律教育格外重要。例如,笔者曾用“课间文明玩耍”告诉学生遵守课间纪律、文明玩耍的重要性,教会学生一些简单安全的课间小游戏来取代追逐打闹。二是遇事必反省。低段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违反纪律之后很容易忘记事件过程。因此,笔者在班级准备了一个记录本,以便于违纪的学生在本子上写下事件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这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人际交往的文明礼仪,并使其慢慢体会与人相处的基本道理,学会面对小小的挫折。
2. “授人以渔”,传授纪律管理方法
教师应让出课堂管理的“主动权”,扮演协助学生的帮助者和保护者。
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就选择了几名个人能力较强又愿意为班级服务的学生为小组长,慢慢培养他們的管理能力。等到他们自身具备一定的自律性,又有责任感的时候,开始放手让他们担任纪律委员、眼操管理员、早操管理员等职务。同时,鼓励班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的方法,并严格要求班干部在知识、潜力上取得更大进步,在纪律上以身作则,力求在各方面给全班同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一卡多用”,促进多元化发展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他们更好地认知自我。笔者在班级纪律管理过程中,一是根据年级设置奖励。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期,他们应更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因此,一年级设置“刮刮卡”奖励,以“糖果券”和“文具券”为主。二年级的学生心理上更加成熟,渴望被认同,渴望交朋友,所以,增加了“换同桌券”“班干部体验券”“班主任小助手券”等奖励,以满足学生的物质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二是因人而异设置奖励。在设置“积星兑换”奖励时,对大部分学生设置一天书写得一次优就可以换一次书写星,对书写比较困难的学生则设置为两天得一次优即可记一次书写星,降低奖励难度。三是家校一体设置奖励。学校和家庭之间增进交流沟通合作,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家长可根据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设置相应的积星计划,各方面比较突出的学生则被奖励“阅读之星”“爱心小天使”“劳动之星”“进步之星”“纪律之星”等荣誉称号。
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成效思考
“无为而治”在班级纪律管理中体现的是班主任有策略地管,即让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班级纪律管理中来,让学生自己决定接受的惩罚和应得的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适当行为和后果,将规则意识无形地渗透到小学低段的班级纪律管理中。
四、结语
总之,相比传统的班级纪律管理模式,应用“3C”模式进行管理,学生的自主性提高了,每位学生都是班级纪律管理的“主人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实现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维护了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 凤.观照儿童立场的规则意识培养策略——“校园的号令”教学谈[J].中小学德育,2017(1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