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三次卖糖

2019-01-30 20:45郑黎林
老友 2019年1期
关键词:夜路朋友家箩筐

郑黎林

卖糖,是早年老家江西省宁都县湛田乡龙须村腊月里最重要、最为全村老少所津津乐道的事情。那时,村里4个生产队集体产糖,200多户人家也种蔗榨糖。

有意思的是,故乡红糖在本地并不怎么受欢迎,却在广昌县头陂镇颇受青睐。冬春寒冷、感冒发烧,那里的人把一杯红糖生姜水当作一剂良药或补品;于孕妇、产妇、体弱多病者而言,红糖是必备之物;红糖更多的还被用于做春节米粿。因此,故乡红糖大都销往那里。老家與头陂镇相距40多里。那时交通落后,全凭两个肩一双脚把糖挑过去售卖,一般是壮实的挑八九十斤,弱小的挑六七十斤或四五十斤。

1970年我读初中。寒假回家,见父亲正在切从木桶里倒出来的糖,母亲一块块地往小箩筐里装。“爸,晚上去头陂呀?”我问。父亲抬头看了看我说:“是啊。”“我也跟你卖糖去。”“好啊!这剩下的糖最多40斤,你应该挑得动,不过要走夜路。”“没问题!”我高兴坏了。那时去头陂卖糖大都走夜路,因为糖到腊月才好卖,过了春节又卖不出,那么短的时间不赶不行。一般是头天晚上去,住在那边的朋友家,第二天由朋友领着把糖卖了,傍晚再赶回来。寒星闪烁,北风凛冽,陆续有人出发了,我跟在父亲后面也出发了。这是我第一次去头陂卖糖。月黑风高,又没手电,父亲不断提醒我不要急、不要慌,看清脚下再往前走。肩上挑的是糖啊!万一摔跤,糖落到水里,或滚到沟里,那就糟了!我感觉肩上像压着千斤重担,大冷的天,一会儿背上就冒汗了。父亲看我气喘吁吁,生怕我摔跤,走一段歇一段,有时一歇就是半个小时。不知翻过了多少山,越过了多少水,沿途村庄也不知啥样,只听得狗追着我们的脚步一阵阵狂吠,40多里路,我们足足走了8个小时。当走进头陂镇西港村父亲的朋友家时,东方已白,我顿时瘫坐下来。稍作休息,我便跟着父亲一起去卖糖了。

1972年我读高中,寒假回家看到很多人挑生产队的糖去卖,从中赚差价,我也很想赚点钱给自己买件毛衣。住屋后的表叔陈祖登知道后,叫上我,从生产队称了120斤糖。那时我大了,他挑60斤,我也挑60斤。这是我第二次去卖糖。走啊走啊,突然下起小雨,还夹着细碎雪花。因为走得急,没注意到天要变,我们没有带遮雨的物品,我只好把挑糖时因为热脱下的衣服盖在小箩筐上面。走到离头陂镇还有10里的高陂村时,糖因为有衣服和箩筐盖盖着没受影响,我们身上却湿了。于是,我们在屋檐下避雨,生火烘衣。不料屋里大叫起来:“有人放火了,大家快起来呀!”这一叫吓得大家慌忙挑起担子走人……那次卖糖,我赚了20多元钱,如愿有了一件毛衣,如今我依然珍藏着它。

1981年我有了自己的家,第一个孩子也出生了。生产队分的一分多自留地我全部种了甘蔗。糖榨出来了,可是一直没时间去卖,春节前两天我才挑起糖匆匆往头陂赶。这是我第三次去卖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伸手不见五指。我和两个也还没卖掉糖的村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到头陂时,糖已经不好卖了。我们分头去了不同的村庄。人生地不熟,我扯着嗓子叫:“卖糖啊!卖糖啊!”应者甚少。走了一村又一村,天黑时总算把糖卖完了。我攥着60多元卖糖的钱,壮着胆,一个人踏上了回家的路……

那以后,我就再没去卖过糖了,因为分田到户后,村里突然不种蔗榨糖了。时光远去,曾经的一切却依然那么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常常在眼前闪现。

猜你喜欢
夜路朋友家箩筐
走夜路 易转圈
巧调时间
夜路吟
大礼难还
哪个“罗”
智商测试
夜路
2.皇后和子女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