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洞洞
《地球最后的夜晚》未映先红,先是预售破亿大有年度商业大片的气势,然后又是首映日票房高达到2.7亿,不知道的人会以为,这不是徐峥周星驰,也得是漫威变形金刚级别的啊。
但事实上,随后发生的事情,不但让人瞠目结舌大跌眼镜,同时也令影片的多方站在了风口浪尖。据媒体报道,一场“一吻跨年”的“错位”且夸张离奇的营销,让《地球》票房创下文艺电影史无前例的佳绩:累计票房超过2.7亿。媒体报道称,在所谓的“仪式之夜”过后,由错位而生的声浪,也在剧烈反噬着影片的口碑: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低至2.8和3.5,同一众犹如过街老鼠般的“年度烂片”为伍。将原本偏向小众审美的《地球最后的夜晚》,通过营销和刻意的推广平台,推向未知和“错位”的观众,得到的后果就是口碑颠覆性下降,以及更多莫名其妙的骂声。
从《地球》的本身质量来说,这不但不应该成为吐槽猛烈的电影,还应该是可以看成华语电影颇具开创性和独立性的一部作品,它从粗糙的对社会的关注中走出来,让自己真正置身于艺术电影的曼妙之中,这也使得多年之后,华語电影真正具备了与世界电影对话乃至融入其中的可能性。但是,在影片取得了看上去不错的票房成绩之后,它身上的诸多“槽点”却像洪水一样爆发出来,连豆瓣这种平时号称文艺和懂电影的平台群体,也对其毫不客气地打了低分。
作为观影者,置身事外地从电影院走出来时,我心里想的还是,这样一部电影应该会引起讨论,中国电影发生了质变,而关于影片的技术手段、超现实拍摄角度、唯美爱情的诗意叙事,等等都应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但事实是,过了跨年夜之后,关于《地球》确实引起了风暴,风暴的焦点变成了“文不对题”的“暴力”营销。进而对于它的讨论又围绕着“艺术上突飞猛进,营销上顺流直下”开始展开。
毕赣是委屈还是该高兴,这里没法猜测,但一个事实是,一位本来应该更多待在幕后的导演,被风口浪尖上的话题推向了大众面前。如果从事物的本质来讲,现在批评甚至在跨年夜里愤怒地砸毁大银幕的观众,并不都是毕赣的目标观众,他们不应该被吸引或者称之为“诱骗”到放映《地球》的影厅里,这里的错位充满了商业上的欺骗,以及我们特有的一锤子买卖风气。我觉得这一点都不能怪观众,更不能将攻击《地球》的人简单称之为“傻观众”,毕竟多元才是我们的追求,而本来爱喝豆浆的我,你把咖啡ps成了白色哄骗我喝了下去,我当然不乐意了。
希望《地球》的成功与错位,不仅仅是一个笑话让大家笑后迅速散场,而应该带来更多的反思、总结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