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艺术魅力

2019-01-30 15:28蔚继林
中学语文 2019年18期
关键词:贝尔曼艺术家肺炎

蔚继林

初读《最后的常春藤叶》吸引人、感动人的是小说叙说了一个很悲惨的故事却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琼珊染上了肺炎,命悬一线;老贝尔曼为了救琼珊不顾自己有病的身躯, 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晚上, 独自爬上梯子在墙上画下了一枚永久的常春藤叶,过了两天老贝尔曼就离开了人世。

这种温暖来自苏艾对琼珊的人情友情之美; 来自老贝尔曼为了救同为底层画家的琼珊的人性之美;来自琼珊自身永远都没有磨灭的对美好艺术的追求——到那不勒斯海湾写生的希望之美;更是来自作者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他看到了很多底层人物的辛酸,而他写的却是一个他理想中应该有的样子,他放大底层人生活中的美好, 他用自己的人格理想给我们读者架设了一个生命支点的大美之美。

余映潮老师认为,“品读”就是“精读”,“精读”就是“深读”。 让我们通过深读来感受其耀眼的艺术魅力。

一、独特的语言风格

文章开头欧·亨利先生为了表现小说人物居住环境错综复杂的特点,这样写到:

有一次,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

作者描述了一位讨债的商人在格林尼治村众多小巷中来回穿梭的尴尬结局——迷了路, 又回到原来自己出发的地方。 读来让人捧腹大笑,笑完之后,读者慢慢回味作者的用意:一是表现了格林尼治村“巷子”的错综复杂,小说人物居住条件的恶劣。 二是暗写苏艾、琼珊、老贝尔曼是群社会底层的艺术家。 他们贫穷得只能选择在如此肮脏、拥挤的地方居住。 此处的文字看似幽默调侃的闲笔,实则表达的是作者的同情和无奈。

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 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的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作者用形象而风趣的语言告诉读者, 贝尔曼作为艺术家,离艺术有多远:连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边缘”一词,一下子把老贝尔曼在艺术上的才能贬低到极点。 作者以幽默的方式表现了老贝尔曼的不幸。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但是,在这些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他的脚步却放慢了。

“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头、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但他竟然打击了琼珊……

作者将肉眼看不见的“肺炎”这种疾病拟人化,称“肺炎”为“不速之客”“坏家伙”“老家伙”,尤其强调他不是“扶贫济困”的老绅士。 为“肺炎”画了一幅滑稽的人物漫画,“蹑手蹑脚”“这儿碰碰那儿摸摸”,一个鬼鬼祟祟的人物画像呈现在读者面前。 “明目张胆”写出了肺炎肆虐、摧残生灵的情形。 肺炎“脚步放慢了”,这一动作让人不寒而栗, 这意味着肺炎在广场西面持续时间长,势必感染的人会更多。 而作者把如此沉重的话题却用了轻松的语言来调侃,无奈和同情蕴含其中。

文中像这样幽默、 调侃而富有形象化的语言还有多处,如医生与苏艾的对话等等。 作者的幽默充满了辛酸的笑声,在夸张、拟人、嘲讽、诙谐的幽默之中,含有伤感的情调,那就是作者对底层人生活的同情和无奈。

二、独具匠心的情节

苏艾对琼珊的爱包含了包容、关怀、照顾、疼爱、希望。 在文章的第12段和13段中苏艾吹口哨是为了琼珊,不吹口哨也是为了琼珊。 第22段中“数落”一词更是极具表现力, 面对琼珊把自己的生死寄托在一片常春藤叶上的玄想,苏艾没有安慰,而是“数落”。 这数落的背后正是人情中最美的浓浓爱意, 她把和自己年龄相仿生病中的琼珊当作自己的孩子般自言自语 “淘气的姑娘”“她的病孩子”——苏艾是愿意为琼珊的康复付出一切的! 而最后拯救琼珊性命的却是也在病中的老贝尔曼!

苏艾不能替代老贝尔曼去画。

1.在琼珊生命垂危时,苏艾更多的是绝望和无助,她跑去和老贝尔曼诉说。 而老贝尔曼因着自己几十年人生坎坷的经历, 他深深懂得在绝境中的琼珊最需要的是什么——不仅是关爱, 更是要一种坚强的信念的支撑! 老贝尔曼的爱是一种智慧的爱! 爱的智慧,更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爱的最高境界。

2.老贝尔曼是一个失意的艺术家,没有真正意义的作品,只是替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来生活,整天只会唠叨,幻想,喝酒,他的生命是灰暗的、颓废的。 在庸常的生活中,他已经失去了画家的身份,活着,只成为一种惯性。 从个体意义上说,老贝尔曼的一生是悲剧。 而他因爱而创作,因创作而死,实际是对艺术的一个完成,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个完成。 在这儿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对底层人“含泪的微笑”的辛酸和欣慰。 老贝尔曼诠释了艺术的真正价值。

3.老贝尔曼在风雨中画藤叶,从而提升琼珊对自身生命的信心, 这应该被视为传统的英雄救美母题的延续。 作者是在已有的英雄救美的总的叙事框架中,添补上独特的色彩。 就是说,这位英雄既缺乏与美人外在的对等价值,比如王子与公主,英俊后生与美貌佳人,自身又似乎很难被看作一位英雄, 干脆说就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 最后让老贝尔曼出手,也是在改写传统的英雄救美模式中的那些基本要素。

三、结尾处的特写镜头

小说在结尾处借苏艾的口叙述了几个特写镜头:

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还燃着的灯笼;

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

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

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这些都是那天早晨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的。看门人在发现老贝尔曼时他已痛苦的要命。透过这些特写镜头, 我们可以知道贝尔曼为了画这一片叶子在凄风苦雨中待的时间有多长;一个肺炎病患者、凄风苦雨的晚上、爬上梯子,老贝尔曼画这一片叶子有多么的艰难;回来后这么冷的天,湿透的衣服他没有换,灯笼没有熄,梯子没有放回原位,画笔散落地上,老贝尔曼为画叶子已用尽了最后的一丝力气。

作者在文章的末尾用这几处特写镜头, 还原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想象: 在那个凄风苦雨的晚上病中的老贝尔曼完成这幅他人生杰作时的每一个细节。 在这些特写镜头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个高大的形象。

四、主人公的边缘位置

关于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钱理群老师认为作者通过老贝尔曼的艺术价值,既超越了自己生命的死亡,又把自己生命延伸到青年的艺术家身上, 是对人和艺术生命力的赞歌,很好地提升了小说的主题,所以,他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主人公。 但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作者不用小说的主要篇幅来描写这位真正的主人公? 就连他感人的英雄行为都没有正面写,只作了简单的叙述呢?

假如作者换一种创作思路, 一开始就从老贝尔曼的视角落笔,并把视角固守在楼下的老贝尔曼身上,侧面来描写楼上的琼珊和苏艾。 等老贝尔曼一笔一笔把叶子画好后,作者让读者来想象,这片叶子到底能否对楼上病中的琼珊起到作用, 这样的创作构想也未尝不可。 但作者没有这样写,我认为原因是:

当作者从华盛顿西面一个小区来展开对艺术家聚焦的描写,在大笔构建一个整体的艺术家世界中,穷困潦倒的老贝尔曼只能处于一个边缘位置, 因为他已六十多岁,耍了四十多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而就两位青年艺术家苏艾和琼珊而言,虽然也没有出名,但她们年轻,还有着无限发展的可能,就像小说写苏艾“以杂志小说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 她们都还有发展的路可言。 但对于老贝尔曼而言,他的人生已经定型,生活上的穷困潦倒和艺术上的默默无闻, 注定他的此生绝对成不了“艺术区”里的中心人物。 生活上和事业上的边缘化使得小说对其构想中也进行了边缘化的处理,成为了艺术反映现实的构想结构。

老贝尔曼出场后, 从叙述者的角度对他有过一段评价性的介绍, 这段介绍可以理解为周围人对他的定论,甚至在写到他是楼上两位青年艺术家的保护者时,也说这是他自认为的,言下之意就是说,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他人生的任何价值都是得不到实现的。 而这一价值真正实现了,却也是借旁人之口来叙述的,这种颠覆让边缘化的人物占据到他人内心的中心位置, 让似乎已经有了定论的人物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让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成为真正的英雄, 这才是戏剧性的根本原因。 同时,这种形象的逆转也意味着他从一个边缘化的位置走向了中心。 也可以说,当小说一开始没有把他处理成中心, 而他的形象又让我们无法在中心位置接受他时,当我们追问这篇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时,小说的艺术魅力就已徐徐向我们走来。

五、“错位”或“反常”的叙述艺术

一片叶子就能拯救命悬一线的瘟疫病肺炎患者,这不是我们的生活常态。 贝尔曼人格之伟大、人性之美好,他给人类的是精神的滋养, 但作者却把他边缘化处理,他的社会地位的低贱、他的长相的猥琐、他的习惯恶劣、他的性格暴躁——好人坏说。 小说的核心部分应是老贝尔曼在凄风苦雨的晚上带病去画那片叶子,而作者却又把此重要的情节进行了虚说。 而正是作者故意超越常规的地方成了叙事的艺术,也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贝尔曼的形象很粗鄙甚至丑陋, 但他的内心是善良和美好的。 如《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一样,似乎可以理解为是美与丑的错位。

贝尔曼的“死”是个悲剧,但却救活了年轻并有梦想的琼珊,这又是一个喜剧。 悲喜剧的错位。

贝尔曼一生颓废, 这对一个生命个体来说肯定是一个悲剧; 然而最后他用画叶子的行为完成了人生中的亮点,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真正杰作,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其实对他来说是个喜剧。

画在墙上的常春藤叶是假的,但情是真的。

整篇小说交织在了真与假、 美与丑、 喜剧与悲剧中。 读完的温暖感、喜剧性仅是小说的外壳,更内在的则有一种悲剧性的意味。 “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欧·亨利先生他知道形式与内在、美貌与美德同在固然好,但世界上有千千万万劳苦的人们,他们无法获得天生的优越,他们的外表也并不引人注目,甚至是不堪的、丑陋的,但他们的内心是善良,人性是伟大的、高贵的。 而这也让我们读欧·亨利的小说觉得有温度,能感觉到心跳。 而一片假叶子却能拯救濒于死亡的生命, 这又使小说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具有了审美性,更具有了永久的艺术性。

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文学巨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情、人性理想中应该有的样子,也给了我们一个生命的支点,那就是:只要坚持就有希望;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希望,珍爱生命。

猜你喜欢
贝尔曼艺术家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最后一片藤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