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铅笔盒的重量
——重读铁凝《哦,香雪》

2019-01-30 19:55
中学语文 2019年28期
关键词:香雪铁凝铅笔盒

丁 辉

铁凝的《哦,香雪》发表于37年前,那时铁凝25岁,正“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初读到《哦,香雪》则是30年前,还是一个做着“文学梦”的高中生。

如今,以及五之年,重读铁凝的这篇“少作”,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果给《哦,香雪》这篇小说另起一个名字,那么,叫什么好呢?莫如就叫《一只铅笔盒的重量》。可以自动关闭的自动铅笔盒是这篇小说的核心“物象”。在台儿沟一起去看火车的一群乡村少女中,香雪是唯一的在公社中学上学的初中生。当其他女孩子利用那宝贵的停车一分钟,用本地土产跟乘客交换挂面、火柴,有时“还会冒着回家挨骂的风险,换回发卡、香皂以及花色繁多的纱巾和能松能紧的尼龙袜”的时候,初中生香雪却梦寐以求着那种能自动关闭,而且关闭时会发出美妙的“哒哒”声的自动铅笔盒。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公里以外的公社”,相对于台儿沟这么个“一天只吃两顿饭”小地方、穷地方,“公社”所在地就算是大地方、富地方了。她的那些女同学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还有:“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这时香雪就会指指桌角说:“那不是吗。”

确实,香雪不是没有自己的铅笔盒。就放在桌角。那是一个小木盒。是香雪“做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但是跟同桌的那只可以自动关闭,而且关闭时会发出好听的“哒哒”声的泡沫塑料铅笔盒相比,自己的小木盒就显出土气和丑陋,笨拙和陈旧,小说写道:“它在一阵哒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接下来才有香雪用四十个鸡蛋从火车上的一个女大学生手里换回一个跟同桌一样的、甚至比同桌的更漂亮的自动铅笔盒,从而来不及下车,被火车带往了下一站,自己夜行三十里回家的情节。

一个小说里的“物象”处理得好不好,成不成功,要看这个“物象”能承载多大重量;或者把“物象”比喻成一根杠杆,看它能撬动多大的重量。铁凝用一只铅笔盒“四两拨千斤”地撬动了如下主题:改革开放的时代之风吹拂下乡村世界的觉醒与躁动;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从封闭的乡村挣扎而出,到广阔的天地中翱翔,从而获得新生的憧憬与梦想,等等。

然而,“铅笔盒”还有没有其他的内涵,甚至为作者本人也未曾觉察,却又不经意流露的其他意味?美丽的、可以自动关闭的“铅笔盒”曾一直被作为“知识”与“文明”的象征,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向往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对知识与文明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与只知道追求红纱巾与尼龙袜的凤娇们拉开了精神上的档次。其实,这种“方便”的解读是说不过去的。从纯技术这个角度讲,漂亮的、可以自动关闭且可以发出美妙的哒哒声的铅笔盒并不比粗笨、陈旧的木盒子更能增进知识的习得;从人伦亲情的角度讲,“当木匠的父亲专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小木盒,固然粗笨,但因为凝结了父辈的爱与期盼,岂不更有理由成为香雪学习知识的动力?!

其实,对美丽的铅笔盒的追求里有香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甚至更主要的是香雪作为一个乡村少女的自卑与虚荣。不管作家出于“诗化”的需要,对自卑与虚荣这些负性情绪做了多少“化去无痕”的努力,然而,它毕竟还在那里,牵惹着那些敏感的读者的思绪。进一步,一只自动铅笔盒能疗愈“自卑”的心灵创伤吗?如果同学们得知这只铅笔盒是“用四十个鸡蛋换来的”,且香雪为此付出了“走三十里夜路”的“可笑”代价,她岂不更会成为同学讥嘲的对象?香雪由于自卑而躁动的内心还能重归宁静吗?

铁凝本人在关于《哦,香雪》的“创作谈”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姑娘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他们对新生活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不管作家自己是否愿意承认,这里的“代价”是包含了自卑与虚荣对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的斫伤的。在小说快要结束的时候,由于害怕回家被母亲责怪,从来不撒谎的香雪“已经想好骗娘的主意”了。因为自卑与虚荣,美好心灵的质朴与纯真已然不那么纯粹,让人不禁生出悼惋的心情;甚至,考虑到自卑与虚荣这种负性情绪对人性、人心的吞噬力与扭曲力,加之从小说中我们并看不出香雪对“知识”的习得有多突出的兴趣与能力,种种皆让我们对香雪前面的途程不敢乐观。

我发现有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回的不是自动铅笔盒,而是其他东西,比如,一条裙子,好不好?老师预设的答案当然是不好;而我却不这么看。把小说的核心物象“铅笔盒”换成“一条裙子”,在我看来不仅没有什么不好,相反,第一,“铅笔盒”自是比“一条裙子”在政治上和道德上更正确,但是,就算“铅笔盒”具有知识与文化的寓意,“一条裙子”所代表的美的觉醒也比知识的觉醒更少功利,更纯粹;第二,小说里隐含的矛盾将因之更尖锐。《哦,香雪》通体和谐,然而又有不和谐,虽然这些不和谐,都被作者漫不经心地一笔带过,比如,凤娇们用本地土产换回女孩子喜欢的发卡、纱巾、尼龙袜是要“冒回家被责骂的风险”的;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了个铅笔盒,也是要赌上自己“从来不骗人”的人格,谎称那是一个“宝盒子”,才可能逃过母亲的责罚的。如果不是铅笔盒,而是一条裙子,矛盾无疑将更尖锐,因为铅笔盒虽说奢侈,到底还是文具,而一条裙子则除了“招摇”和“显摆”,别无它用。矛盾越尖锐,作家也就越方便以一个“物象”去“撬动”更为沉重,也更为沉痛的东西。我们只好说,铁凝写《哦,香雪》时对生活只掘进到“一只铅笔盒”的层次;更深的掘进,达到“一条裙子”的层次,要等到她一年后写《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时候。而那时,铁凝已经从她的“香雪”时代蜕变而出,破茧欲飞了。

作家有两类,一类作家告诉我们人生有多么的美好;一类作家告诉我们人生有多么的残酷。写《哦,香雪》时的铁凝当然是第一类作家(铁凝成为第二类作家已经是她写 《麦秸垛》《玫瑰门》《大浴女》以后的事了)。孙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称赞《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老作家的称赞当时就为铁凝赢得“荷花淀派新秀”的美名,也使得《哦,香雪》成为当代文学“诗化小说”的经典。这里我提出必须注意的两点:1.诗化小说因为要营造和谐,需要淡化情节,被“淡化”掉的往往就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和谐”,这当然会削弱小说表现生活的力度;2.由于作家整体上对生活的忠实态度,那些“不和谐”,虽经淡化,却又欲去还来,闪烁其间,从而形成文本上的“裂缝”,让我们得以通过这些“裂缝”,对人生和人性的本相作惊鸿一瞥。

猜你喜欢
香雪铁凝铅笔盒
香雪形象探析
台儿沟的姑娘们——评女性视角在《哦,香雪》中的运用
青春的觉醒和生机——《哦,香雪》自主读写
便携彩铅笔盒
铁凝三谢张守仁
一声姥姥
紧贴人物读小说
小袋鼠的新家
放弃后的惊喜
铁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