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烛之武退秦师》谈论辩型作文的写作技巧

2019-01-30 15:28黄思源
中学语文 2019年18期
关键词:烛之武退秦师秦伯秦师

黄思源

一直以来写作教学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大部分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都利用专业模板与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套用, 虽然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模式,但却使得文章创作呈现出模式化、套路化特征, 不利于学生写作分数的提高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 教师应当着重加强对现有教材的充分利用,在内容讲解的过程中渗透写作技巧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在消化教材的基础上形成缜密的思维模式, 进一步提升论辩型作文的写作质量。

一、《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辩证思维分析

1.联系观

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通读,可以发现本文主要记述了郑国受秦晋两国围攻的一场外交战役, 在国家面临危急存亡之际烛之武临危受命, 凭借自身的缜密逻辑与强大说理能力最终说服秦国撤兵, 化解了郑国的燃眉之急。 从这一层面来看,本文的创作意图便是塑造烛之武的光辉人物形象, 昭示出其能言善辩的才能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品质。 但与此同时从当时的整体宏观环境角度来看, 我们却可以发现烛之武的辩论并非是秦军撤退的充分必要条件, 文章从一开始便交代了郑国受到秦晋两国围攻是由于“无礼于晋”,这才为后来“退秦师”这一行为埋下了暗线。 同时,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实现“退秦师”也离不开客观因素的影响,由于秦晋两国军队并未驻扎在一处、 双方之间借助合围之势进攻郑国, 因此二者彼此间的行为动向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才为烛之武的劝说提供了有效契机。 由此可以看出,在看待问题时应当充分运用联系的观点,确保能够围绕一个问题向其周边进行扩散, 准确寻找到与之相关的必要联系, 将各个相关要素进行整合收集,从而形成最终问题解决的有效契机。

2.发展观

从烛之武在劝退秦伯时所表达的观点层面进行分析,秦晋两国基于利益角度形成了同盟关系,然而烛之武却能够仅仅凭借口头论述便瓦解其同盟关系, 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寻。 通过对烛之武的言语进行解读, 可以发现烛之武着重强调了郑国灭亡的第一受益者,点明郑国灭亡有益于晋而无益于秦,其话语中便巧妙分析了秦、 晋两国联盟的脆弱性与虚伪性,二者联盟是出于相互利用、为自身谋利的角度,这恰恰也是二者联盟动摇的根源所在。 虽然两国联盟是建立在彼此友好的历史关系层面上的, 但秦国同意围攻郑国主要是为实现自身扩张领土势力的野心, 并未真正为晋国提供援助。 烛之武的成功之处便在于他能够从两国联盟的意图入手,分别向上、下两个时间维度进行观念的动态延伸, 进而准确寻求到秦伯的心理特点, 从两国在未来发展上存在的矛盾关系作为切入点进行分化瓦解, 最终有效实现预期目标。 由此可以发现,应当利用唯物辩证法当中的发展观去看待问题,寻求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 真正掌握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状态与规律,从而更好地提升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3.矛盾观

从“退秦师”的最终结果层面来看,促使秦国军队成功撤退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是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的性格品质与外交才能;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复杂斗争局势的影响, 是建立在不同国家利益冲突的基础之上的。 这恰恰在告诉我们,应当始终坚持运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 既要了解造成问题的来源,也要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诱因,掌握与问题相关的重要因素。 倘若在看待问题时只坚持一个角度与一个观点, 则将会导致其所陈述的理念存在较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 其论述的内容也呈现出显著的单一性、重复性特点,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思维误区。

从烛之武成功退秦的原因来看, 烛之武虽然因善于辩论而在郑国享有盛名, 然而却并未因其才华受到重用,在仕途上的发展并不顺利。 在佚之狐的举荐下,烛之武在审视郑国面临危亡局势的基础上仍然主张出使秦国, 一方面是受到郑伯诚恳态度与自责剖白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烛之武本人一直以来都秉持着捍卫国家尊严与主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能够在国家面临危急时刻收敛个人的委屈与不得志, 怀抱一腔孤勇奔赴敌营劝和。 同时,烛之武在说服秦伯时并未立足于保全郑国的角度, 他巧妙利用了秦晋两国之间存在的矛盾,站在秦国利益视角进行观点的剖析,比起为自己国家辩护来说大大提高了成功的几率, 最终出色完成游说使命,成功摧毁两国盟约。 由此看来,在看待事物时应当始终坚持矛盾的观点, 确保能够站在两个或多个不同角度进行问题分析, 围绕文章创作意图进行观点的合理选择与发散, 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论述的有效性,还能够借助反驳其他观点增强立论的支撑力,进一步彰显出文章丰富的思辨色彩。

二、基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论辩型作文写作技巧探讨

1.依托联系观发掘关键字词,确保立论精准深远

针对《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运用的辩证思维进行分析, 可以为论辩型作文的观点与立论角度设定提供有效参考意义。 教师可以选取烛之武精准把握秦晋两国矛盾这一角度进行写作技巧教学, 引导学生在进行论辩型作文材料解读时着重把握其中的关键字词和语句, 运用联系的观点探寻不同材料话语与主题之间的密切关联, 以此准确把握命题人所传递出的思维意图与情感倾向,进而围绕关键点进行题目的选取与设定,挖掘素材要点的比喻义与象征义, 进一步提升立论的理性深度与感性浓度。

以2012年某省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为例, 通过对所给材料的解读,可以从中提取出“跑步者”“路边鼓掌的人”这两个关键词,接下来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关联性思考, 补充关键词所能够指代的具体内容。 例如“跑步者”在所给材料中主要是指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而将其引申到生活中便可以代指政府要员、企业高管、律师、医生等社会精英群体;“路边鼓掌的人”在素材中主要指学习成绩中等、表现平庸的作者女儿, 将其引申到生活当中便可以代指普通群众,在社会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在各自岗位完成工作,但却能够在关键时刻为美好而鼓掌喝彩、为正义而发声。通过选取这一角度进行文章的立意创作, 便可以超越素材的局限性, 引导学生站在更加宽广的维度与更高的视角进行思维向度的延伸, 进一步提升文章的立论深度,深化文章内在价值。

2.依托发展观结合时事热点,谨防套作问题发生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立足于秦国未来的战略规划视角为秦伯分析退兵的利弊, 引导秦伯作为统治者与谋略者为其国家的长远发展进行抉择, 这也为论辩型文章写作提供了一定的灵感与思路。 当前高考作文中套作问题日渐严重, 网上的报考资料将多年来高考题型与创作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收集整理, 许多教师也主张引导学生依照既定的写作套路进行“保险”创作,这虽然能够有效规避跑题、偏题的问题发生,但却也导致学生文章的特色难以得到有效凸显, 降低了文章的可读价值,反而违背教学初衷。 因此,教师应当着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时事热点的发掘与关注, 立足于动态发展视角突出文章创作的新颖性与独到性,确保能够在文章创作的过程中切合时事、阐明自己的想法,联系社会现象开拓文章境界,进一步提高文章的思想深度。

例如在进行以“人格品质”为主题的文章创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大别山师魂”汪金权、“寻人志愿者” 沈浩等社会热点人物的事迹, 真正提升文章的时效性,结合时代特色反映社会现实;针对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文章创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引用阿尔法狗击败中日韩围棋高手、百度推出阿波罗计划、苹果i-Phone X开启智能手机进入AI时代等事件, 进一步提升文章立论的丰富性与文章价值。

此外,还应当引导学生敢于张扬个性观点,有效突破定式思维, 立足于动态发展视角进行文章创作观点与个性的阐释。 烛之武凭借站在秦国角度思考问题获取了秦伯的理解与支持, 其成功的原因也离不开其观点的独特性与新颖性。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论辩型文章写作时也要鼓励学生树立个性化观点,既要确保围绕所给素材与主题进行精准立意,同时也要在文章论述的过程中张扬创作者的个性化观点,为阅卷老师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例如围绕“个性”为主题进行文章创作,2016年高考优秀作文《有个性才是最好》中便引用了“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央视“幸运52”主持人李咏的故事,围绕中心论点表达个性观点,借助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提升了文章的可读性,使其在众多同类型文章中脱颖而出、获得好评。

3.依托矛盾观探寻多元角度,倡导思维深度发散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之所以能够凭借话语说服秦伯退兵,其中一项关键原因便是他所选取角度的合理性与恰当性,倘若他只站在保卫郑国的角度恳求秦伯退兵,不仅会在态度上向秦国示弱、降低秦伯的倾听意愿,还会导致自身陷入被动状态,自然无法提高游说的成功率。 与此相反的是,烛之武巧妙站在秦国角度引导秦伯思考围攻郑国为其所带来的利弊,更容易提升秦伯在思维上的代入感,从而借助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轻松瓦解敌国联盟之势。 由此可以为论辩型文章写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师应当着重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树立多维度认知,依据矛盾观进行多元角度的发掘,秉持着立体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角度的选择,由此判断不同角度所带来的直接感受与效果,进一步提升文章思维向度的饱满性,稳固立论根基。

以2015年某省关于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预测材料为例,这篇材料选取了“空虚与饱满”“静止与发展”“锁链与花环”“完整的自己与我的对立面”这四对矛盾,在引导学生围绕材料进行创作角度选择时,教师应当着重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立足于多元化视角寻求创作观点,进一步实现学生思维的深度发散。 例如针对“空虚与饱满”这对矛盾,可以利用“圆”作为理论主体,乐观的人看待圆时会认为它是最饱满的,象征着一切的开始,不为自己设下任何边界;而消极的人看待圆则认为它是空虚的,圆内空无一物,整体结构不堪一击,由此生发站在不同视角看待问题所产生的结果也大不相同这一论点。 再如针对“锁链与花环”这对矛盾,可以引用残疾人尼克的实例,他先天残疾、缺少胳膊和腿,丧失了作为人最基本的生活工具,但他却将这种先天困难视为对自己的磨练,努力寻求自己生存的价值,逐渐学会刷牙、写字甚至开游艇,并积极到世界各地进行演讲,用自身的励志故事影响了上万人,由此便可以引申出将逆境视为磨练自己的动力,借助不同人生态度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一观点。

总而言之,《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历史散文不仅仅成功塑造了烛之武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借助行文排布与人物辞令传递出显著的辩证思维色彩,对于培养高中生说理性与发散性思维、 深化学生审美阅读情趣、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认知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基于此, 教师应当在论辩型文章写作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剖析, 强化文章创作要点与技巧的透彻解读,实现对学生周密思维、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写作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秦伯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自主学习导引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浅探
《烛之武退秦师》的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