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生
古诗词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也是不可替代的“精神盛宴”,它滋养着世世代代读书人的心灵,构成了中华民族脊梁的“精髓”。在教育改革的新时期,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师生在此下的功夫也不少,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为了让古诗词教学“活”起来、“动”起来、效率提升起来,该从何做起呢?
讲授多、诵读少是古诗词教学效率不高的 “致病因”之一。古典诗词语言精炼、节奏感强,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对其艺术之美有所感悟。因此,诵读应该是教师强调的重点。
1.以读悟音律。音律美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要想感悟这种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必须要大声诵读、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深谙句读之节奏,才能感悟其独特的韵律美感。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在了解了词人写这首词的背景和心情之后,让学生带入自己的感情去读这首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体会语言的自然生动,也体会易安词强调协律的特点。
2.以读悟形象。诗词的整体形象不是教师讲解来的,而是学生反复诵读中感悟出来的,因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知。例如在学习《渔家傲·秋思》时,先是让学生自己诵读,教师纠正其读音,然后再用不同的方式多次诵读,让学生感悟塞下秋景和征人之情,在心中有一个整体感知,为接下来的赏析奠定基础。
3.以读悟情感。古诗词字数虽少,但蕴含的感情却十分丰富,需要学生反复诵读,才能去接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其所思所想。例如学习《春望》时,杜甫对于和平的期待、对于国破家亡的苦痛与深处和平幸福中的学生距离较远,学生能理解却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我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背记,以期能够触摸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感悟诗词的情感之美。
古诗词用语凝练,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因而要想领悟诗词的意蕴,就要抓住要点,以点带面,透彻分析。
一是分析诗眼,领会诗词内涵。诗词中的点睛之笔即为“诗眼”,是探寻诗词内涵的最佳落脚点。教师要带领学生寻找诗眼、分析诗眼,进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诗词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例如学习李清照的 《醉花阴》,作者写了“薄雾浓云”,写了“把酒赏菊”,这样凄清寂寥的秋景,却“人比黄花瘦”,一下子点到了主题。分析解读“人比黄花瘦”,就能明白作者的心情和这首词的内涵了。
二是品味名句,体悟诗词精髓。所谓名句,就是一首诗词中传唱度较高的词句,以名句作为切入点,能够轻松切入诗词内涵,体悟其精髓。以李清照的《醉花阴》为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也是广泛流传的名句。西风、瘦菊、还有消瘦的丽人,在极强的画面感中飘散着孤独愁苦的离情,一下就能体会中词的情感内涵。
三是探寻修辞,解读诗词妙处。修辞用典是古诗词写作中常用的手法,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探寻修辞手法、典故由来,藉此来解读诗词的妙处。还是以《醉花阴》为例,词中以花木之瘦比喻人之瘦,以环境烘托作者的心情,带着愁苦的“眼镜”举目四望,身边的一切似乎都是凄清孤寂的,“我愁,它们也冷;我苦,它们也凉。”
想象力是鉴赏古诗词的钥匙,只有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打开诗词鉴赏的大门,才能真正走进诗词的世界。为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领学生走进诗词之境去解读、感悟其内涵。
一是填补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古诗词是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形式,短短几十个字,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这其中有很多“留白”,需要读者去想象、去揣摩。因此,教师要触发学生想象力的开关,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情去想象,去填补作者的留白,以便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境界。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时,我们了解了杜甫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和他自己的遭遇,那么,当他“百年多病独登台”之后,面对着“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他都发出了哪些感慨?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填补。
二是品味意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意象是作者营造情境、体现情感的主要载体,学生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仔细分析品味,合理展开想象,就能够触摸到作者内心情感。例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全文共有九个意象,每一个都给人以残败、衰落之感,作者眼中的世界怎会如此萧条落寞呢?因为这些意象营造出的苍凉愁怅的意境正是作者内心情绪的渲染。只要学生能够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反复品味、咂摸,就能对诗词的意境有更深的体会。
字字珠玑、句句隽永的古诗词乃是古人抒发情感之作,最初配以曲调,广泛传唱,因而诗词特别讲究韵律和情感内涵。而在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今天,将古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以唱的形式演绎古诗词,不仅丰富了语文诗词教学的教学手段,也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度,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品悟诗词蕴含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我带领大家欣赏了现代流行歌手演唱的《木兰诗》,引导学生将古诗与歌曲进行比较鉴赏,古诗是叙事风格,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了木兰从军的过程,情感渲染并不多;但是歌曲蕴含了词曲作者对《木兰诗》的感悟以及他们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因而情绪比较外泄,较有感染力。再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我就用了“古诗新唱”的方法来讲授:首先,基础知识了解环节。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之后,学生对这首诗进行赏析,鉴赏写作手法、重点词句,也了解了王维写诗时的心情。其次,唱诗环节。我从网上找到这首送别诗的现代歌曲演绎,先是请学生进行古诗与流行歌曲的对比分析,然后引领学生一起跟唱,这样既能使学生轻松地背记古诗,也能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古诗内涵。再次,综合鉴赏环节。经过前两个环节,学生的情绪比较饱满,师生一起对这首送别诗进行解析、鉴赏,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古诗词教学要想课堂气氛“活”起来、学生情绪“动”起来,就必须要从革新教学方法入手。语文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也要从诵读教学抓起,分析要点、放飞想象,利用古诗新唱的新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诗词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使经典文化得到有效地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