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语文课程资源有这样的论述:“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具有当地特色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方言土语等。
镇巴是一个文史资源丰富的县,美丽的山水风光、红色文化、苗民文化、镇巴民歌、民俗风情等都是潜在的语文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自觉主动将丰富的地方文史资源纳入语文教学,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那么,将这些丰富的文史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的方式有哪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总结,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种运用方式。
首先,将文本类的地方文史资源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阅读方式。
一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一定量的地方文史资源类的文本。可以是整本的,也可以是零碎的。如本学期我就让学生课外阅读了《镇巴史话》中杨盛峰老师的《四十异域觅封侯》《从孤儿到大校》以及蔡忠琼老师的《碧血洒人间,赤心为人民》,让学生深入了解了三位与镇巴有关的或者镇巴籍英雄人物的故事。这种方式要有效果,就一定要设计一些与阅读有关的语文活动,如写读书笔记、办黑板报或手抄报、举办读书交流会或故事会等,这些都可以促进学生深入了解地方文史的文本资源。
二是课堂上灵活插入相关的地方文史资源,把它作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手段。真正成功的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文史资源,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故事、诗文、俗语谚语等作为导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杨炯的《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时,我就引入了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既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杨炯的思想,又让学生知道了班超与家乡镇巴的关系;既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学习沈尹默的《月夜》,在介绍作者时,我穿插了“北大‘三沈’在镇巴”的故事,让学生在惊奇与自豪中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家乡的感情。
三是作为拓展内容与教材形成对比或对教材进行补充。例如,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我让学生补充能称作“中国的脊梁”的镇巴名人,于是让学生读了《镇巴史话》中的相关内容和宣传栏上的“镇巴好人”事迹。又如,学习《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古人借登山表达情怀的思想,我引入了《定远厅志》编纂者——余修凤在镇巴任职时夜登星子山留下的绝句,作为对比阅读的材料。这些精心安排的与当地有关的拓展阅读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其次,将地方文史资源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就要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而我们从小生活的家乡的山水风光、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因为熟悉,就无需编造,只要善于思考提炼,就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当然,要用好这些素材,需要老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面我结合本学期(九年级上)作文教学谈谈将地方文史资源运用于作文教学的方式。
第一单元现代诗学习完后的作文训练是尝试创作一首诗,我让学生仿照《我爱这土地》或者《我看》,写一首歌颂镇巴山水风光的诗。因为对家乡的山水很熟悉,又是仿写,一部分同学写得还不错。
第四单元学习生动的描写,我就选了《镇巴史话》中杨盛峰老师的《张飞园中话张飞》和《洋水悠悠》作为范文,引导学生研读其中的精彩段落,学习描写方法,并以它作为范本让学生进行仿写。
第六单元后的作文训练内容是改写,我给学生提供了多个供改写的文本,包括镇巴作家梅冬盛的《班城赋》,让学生改写成散文,结果许多同学选择改写《班城赋》,一部分同学改得相当好。究其原因,一是梅老师是我们身边的作家,很多人都认识,同学们觉得格外亲切;二是文中所写的镇巴的山水人文景观都是大家熟悉的,一下子就勾起了同学们创作的热情。
寒假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两篇与家乡文化历史有着密切关系的作文:一篇是反映家乡春节或元宵节习俗的,另一篇是反映镇巴红色文化或苗民文化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寒假体验生活。即使是熟悉的生活,也需要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可以采访、实地参观、查阅资料,总之,必须参与其中,绝不能做旁观者。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写出来的作文一定会有真情实感。
再次,利用地方文史资源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统编语文教材每学期安排了二至三次综合性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哪些利用地方文史资源。例如,九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是《君子自强不息》和《走进小说天地》。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时,除了常规性的任务外,我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如下体现地方特色的学习内容:收集能反映主题的镇巴古今名人故事以及谚语俗语,四人一组办一期手抄报。而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的综合性学习时,我就只是让同学们在阅读《三国演义》时,可以特别关注一下张飞,因为他与我们镇巴有着很深的渊源,这样要求也只是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趣,提醒同学们有意识地关注一下本土文化。
平时时间有限,假期可以安排更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例如,九年级寒假,我就布置了《我爱这土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可以从以下五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完成。1.吃:面皮、腊肉、碱水馍、魔芋豆腐、茶叶、豆豉等。2.用:手工绣花鞋垫、千层底布棉鞋、十字绣、背篓、竹筛等。3.节日习俗:春节、元宵节,注意与其他地方不同之处,如划彩龙船、抢银水等。4.拜访民间艺人,了解镇巴唢呐、镇巴民歌。5.游红色景区,如赤南青鹤观、镇巴烈士纪念塔等。以上活动学生可以根据兴趣任选一项或多项,参与其中,了解过程,拍下图片,做好文字记录,最后完成寒假作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多人结伴,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快乐学习,所以不仅不会加重学习负担,反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后,可以利用地方文史资源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方面的训练。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因此语文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将地方文史资源运用于口语交际的方式是多样的,比如课前让学生讲述身边的新鲜事,也可以结合教材里的口语交际训练来安排。例如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训练是“讨论”,结合本学期我的课题研修任务,我安排了这样一节讨论课:你认为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镇巴文史资源吗?为什么?你喜欢怎样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哪些本土文史资源?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发言非常积极。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适时适度地将地方文史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可以让语文学科更接地气,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