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义与文化软实力的契合
——切实加强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

2019-01-30 07:42:33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30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实力英雄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英雄是推动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讲话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英雄主义教育,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英雄气质的养成,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氛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英雄主义与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界定

1.英雄和英雄主义

何谓英雄?汉魏刘邵在《人物志·英雄》中给英雄下了定义:“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雄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者,取名于此。”他认为,英雄是聪明才智、胆略勇气兼备并且超群的人。到了近代,英雄的概念在外延上有了拓展。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认为,凡是为争取民族、国家和人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牺牲的人,就是英雄。

何谓英雄主义?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英雄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在崇高理想激励下的自我献身精神,表现为一种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意蕴。

2.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最早称软力量,是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率先提出的。2004年,他在著作《软力量:世界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给出了明确定义:“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在书中他详细说明了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这个观点在2006年发表的《软实力再思考》一文得到确立。在文中,他明确把软实力归结为三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

文化软实力是在软力量、软实力、文化力等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文化力和软实力的概念延伸,其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杨浡伟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因文化的巨大魅力而产生影响力,吸纳力的政策手段和工具,它以内在的吸引力发挥作用,以足够的内在能量吸引他人的趋近。

二、英雄主义与文化软实力的辩证关系

1.英雄主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感召力和吸引力,具有文化软实力属性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英雄辈出,英雄精神绵延光大的历史。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副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曾著文说:“长期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涌现英雄、造就英雄又崇尚英雄、缅怀英雄的国度。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伴随着五千年英雄史。”中国的历史也不以成败论英雄,传统文化中既歌颂伍子胥复家国之仇的血性刚烈,也赞美刘邦能屈能伸的英雄气度,亦赞叹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凝聚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2.英雄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属于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纵观中华民族文化史,英雄主义精神贯穿了文化的各个领域。从上古神话传说《山海经》到诗经《大雅·生民》再到后世极其丰富的文学艺术——诗词歌赋、传奇、小说、评话、戏剧,乃至音乐、绘画、雕塑等无一不是英雄主义表现的载体。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

3.英雄主义所折射出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英雄主义不同于个人英雄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国家特色,有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和人格的震撼力,是时代精神的人格体现。受儒家文化影响,我国英雄主义的主要理念表现为以身许国、精忠报国的思想,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和抗敌御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无尽源泉,是维护和保卫国家民族利益的永恒动力。弘扬英雄主义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助于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三、切实加强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是使命也是责任

中国文明开化很早,又以农耕为主,食“草”民族,民风和平、柔弱。传统中国重文轻武、文武分离,导致社会风气尤其是文化精英过于柔弱。早在1915年,作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陈独秀就尖锐地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有积弱习气。百年来,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陈独秀眼中的“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勇”的读书人形象已大有改观。但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生活的富裕,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教育出现“女性化”倾向。同时,在文化传播上,作为文化引领的媒体,近年来先是热炒“伪娘”,随后又新鲜出炉“一锅锅小鲜肉”,这些属于消费社会中的流行文化表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大众在长期和平发展状态下所形成的一种国民性心理,引人关注,发人深省。

约瑟夫·奈多次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落后于美国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将超过美国。约瑟夫·奈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基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高校开展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一方面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消除当前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负面影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手段。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习近平的讲话无疑对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方向。切实加强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培养具有凛然正气和英雄情怀的人才队伍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高校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践行中国梦的责任和义务。

四、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的路径

1.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优势

多种形式开展中国革命历史的正面宣传教育,营造强大英雄主义教育磁场,树立大学生理解英雄、尊重英雄、崇尚英雄的意识。

与学校驻地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联手举办红色文化体验活动,增强主流价值观念接受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利用革命旧址、战场遗址等红色资源开展现场教学,力求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更符合事理的逻辑讲好英雄故事,赋予主流价值观更多时代感。利用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倡导大学生实地开展历史人物研究,以加深家国情怀教育。利用新兴媒体和社团活动,着力培育崇尚英雄、捍卫英雄的校园生态氛围,以增强对英雄的认同感。

2.大力推进高校军事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英雄气质养成

站军姿、队列训练编入体育课程内容,延伸军训课堂教学,达到形体训练的目的,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坐姿、站姿和走姿,塑造健康向上的形态美。探索军训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适当增加射击、徒步行军、野营训练等富有挑战性的军事竞技、军事拓展活动,寓教于乐,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不妥协不气馁的毅力。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新兴媒体,收集传播现代军事科学知识,使军事课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增强大学生时代现代感、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尊心。

3.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新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大学生英雄人格形成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源于传统文化的转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围绕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等关键词,结合时代精神,重新编辑英雄人物故事,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宣扬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同时,挖掘一下其状元及第、高富帅的身份,是不是更有时代的贴近性。比如在学习辛弃疾词的时候,同时宣扬其文韬武略的英雄气质其“丰神英毅”之姿,“夙蕴机权才略”和“伟业富经纶”,只有这样才更能引起共鸣,形成英雄崇拜,并通过英雄崇拜实现英雄人格内化,达到大学生英雄人格养成的目的。

英雄本质是一种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英雄主义教育,实质上是通过不断挖掘中华文化优秀资源,加深大学生对英雄的认识理解和崇敬,这是一个重新获得对生命的理解和实现个体自我重塑的教育过程,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重点,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实力英雄
见证创新实力的跃升
英雄犬
环球时报(2022-10-21)2022-10-21 11:21:00
软实力致胜
实力抢镜
中外文摘(2020年18期)2020-09-30 14:47:04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6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重走英雄路
昆嵛(2017年2期)2017-04-07 11:03:10
绛红英雄谱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5:26:35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
小说月刊(2014年12期)2014-04-19 02:4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