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永恒
[作者通联:长沙铁路第一中学]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现象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思维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比较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外化为语言则表现为众多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确定相同点的比较思维外化而成的语言表达技巧有:正衬、比喻、象征、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等;确定不同点的比较思维外化而成的语言表达技巧有:反衬、对比、欲扬先抑、以动衬静等。这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或表达物与物进行比较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或表达物与环境进行比较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或表达物与人进行比较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没有比较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这诸多语言表达技巧。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深入到思维层面找到这些语言表达技巧所需要的思维机制——比较,并进入比较的思维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认识事物,在进行语言训练时有意识地培养比较思维习惯,而且能够促进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丰富性与独创性。
下面以《白杨礼赞》教学为例让学生通过比较思维发现美、表达美。教学之前不让学生对该课进行预习,也不告知学生是上这篇课文。因为学生如果提前预习,就会知道部分思维结果,不利于进入思维过程。
1.将课文当成一个例子进行思维和语言能力训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2.进入思维过程来训练语言表达,让学生掌握为诸多语言技巧作支撑的比较思维,养成思维习惯。
3.尝试模拟作者写作《白杨礼赞》的思维过程,感受和学习作者的思维过程与语言表达,并与作者比赛,志存高远。
4.通过比较思维发现美、表达美;运用推理来获得言外之意,深入地理解《白杨礼赞》的主旨。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怎样深入地理解这句话呢?可以采用因果推理。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因果推理来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因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
(所以我们要努力地去发现美,要去探究发现美的途径;所以发现美可能并不容易。)
发现美并不容易,而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题不仅是“发现美”,还要“表达美”,这节课的目的也是“发现美,表达美”,难吗?
事上无难事,只有肯攀登!
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发现美,表达美”的旅程。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这种树美在哪里?请写一句话表现它的神美和形美,要求形神一致。
示例:这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树,你看,___________。
(这是一棵庄严的树,你看,每棵树都站得笔直,站成一排。)
“这是一棵庄严的树”表现出这种树的神美,采用的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也是概括表达,而“每棵树都站得笔直,站成一排”表现出树的形美,采用的是描写的表达方式,也是具体表达,这样议论抒情与描写相结合、概括和具体相结合表达出这种树的形神之美,而且形神一致,也就是议论抒情与描写一致,概括表达与具体表达相一致。
同学们是怎样发现这种树的美的?(通过观察,发挥感觉和想象的作用进行观察。)
(1)除了用观察来发现这种树的美,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发现这种树的美?(展示白杨树和柳树的图片)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这种树的形神之美。
(它是一种向上的树,它长得那么高,那么直,它的枝都是往上长的。这是一种团结有序、有组织有纪律的树,它的枝在风中不会被吹乱。这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树,它是多么坚定,你看,它的干和枝都坚定地向上生长。)
同学们通过什么方法发现了美呢?(比较)
这是通过比较发现了事物的不同点。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种树的更多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让人感觉特别深刻。所以通过比较不仅能发现特点,还能使特点突出。
(2)请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突出这种这种树的形神之美。
示例:它没有柳树______________,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但是它的_______________
(3)(展示这种树和樟树的图片)请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突出这种树的形神之美:
(它虽然不能像樟树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它____________)
(4)(展示这种树和松树的图片)请运用比较发现这种树和松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略)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思维过程,上面我们通过物与物的比较来发现了这种树的美。
(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这种树的生长环境是黄土高原,请观察、感受一下,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荒凉、单调、没有生气,雄壮、壮观。)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这种树有怎样的特点?请运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
(生长在雄壮、伟大的黄土高原上的这种树也是雄壮、伟大的;生长在如此单调的环境中的这种树却给人不单调、有生气的感觉。)
1941年,我国著名作家茅盾乘车经过黄土高原,写下了下面的文字,请朗读: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 “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这种树就是白杨树,茅盾以黄土高原的雄壮、伟大正衬白杨树的“不平凡”,以黄土高原的荒凉、单调反衬白杨树的 “不平凡”。刚才同学们和茅盾一样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这些特点,也可以像作家一样运用正衬和反衬来突出白杨树的伟大,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正衬和反衬所依赖的思维是什么?(是比较。发现了相同点才会产生可用来表达的正衬,发现了不同点才有反衬可用。)
请快速地默读《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找出对白杨树进行描写的段落,分析茅盾笔下白杨树的形神之美。请划出议论句,说说议论是怎样和描写相结合的?
议论句“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和它相对应的描写是: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以上描写都表现“力争上游的”吗?有没有不是表现“力争上游”的特点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而且“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言外之意是什么?通过因果推理来说一说。(因为要向上生长,所以长得那么笔直。)“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跟“力争上游”的特点有关吗?请用因果推理,由果导因,说一说。(这句是写白杨树长得很茂盛,很有生命力,因为它往上长,长得很积极很拼搏很努力。)
议论句“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与之对应的描写是哪个句子?(哪怕只有碗口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如何具体表现“倔强”的,又如何具体表现“挺立”的?(“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具体表现“倔强”;“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具体表现“挺立”。)
我们通过树与树、树与环境的比较和作者一样发现了白杨树的美,作者还通过树与人的比较发现了更多的美。物与人能够比较吗?能,我们要打破物与人的藩篱来进行比较。作者把白杨树和什么人进行比较?发现白杨树和什么人相似?(和北方农民、哨兵、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不仅和北方军民相似,还和他们身上的精神相似。人和物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不仅可以进行外形的比较,而且可以从内在的精神上进行比较。可以说“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军民和他们身上的精神”,也可以倒过来说:“北方军民像白杨树一样具有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为什么茅盾要让北方军民和白杨树进行比较?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茅盾到延安讲学,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
作者通过比较思维,找到了北方军民和白杨树之间的共同点,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北方军民。
除此之外,作者借白杨树还要表达哪些深层的言外之意?怎样获得这些言外之意?(推理)
下面我们用类比推理来说说言外之意:
虽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却团结向上、顽强不屈的白杨树在北方的风雪压迫下保持倔强挺立,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虽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却团结向上、顽强不屈的北方军民在敌伪的疯狂“扫荡”中也会…………
下面用因果推理来说说言外之意:
因为北方的军民像白杨树一样团结向上、顽强不屈,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所以……
作者不仅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北方军民,而且让人们从北方军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给人鼓舞。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容易产生感染力、影响力。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的思维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认识,通过比较来突出,通过比较来使文章文采飞扬。再来看一些例子。
鲁迅要表扬自己的奉献精神,直接说“我很有奉献精神”,别人可能不理解,不认同。鲁迅先生就拿自己和“牛”进行比较,他说:“我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
元代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为了表白自己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拿自己和铜豌豆进行比较,他说:“我却是蒸不熟、煮不烂、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颗铜豌豆!”
抓住了比较思维,就能够以一当十,启动诸多语言技巧的运用,使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看似信手拈来,却深刻独到、中心突出,形象生动,影响深远。找到了共同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表达(正衬、比喻、象征、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等),找到了不同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表达(反衬、对比、欲扬先抑、以动衬静等)。
怎样游刃有余地运用这些手法?进行比较。如果不能比较,这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从哪里来呢?没有比较,就不可能产生这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