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芳,黄文丽
(1.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福建 漳州 363000)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九大报告中则提出,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传统文化”。高校是文化的高地,理应肩负起文化复兴与发展的使命,承担起培养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卓越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高校内部由于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化,文、史、哲的学生往往只是分科的知识学习,远离社会现实生活,而经、管、法、教育的学生重实务,艺术类学生又重技艺,均缺乏深厚的人文基础,已不能适应综合性的文化教育及传播的需要[1]。近年来,学科整合的呼求越来越强,但整合什么?怎样整合?却仍然需要探讨。诗是中国文学的核心,而琴历史悠久,同样是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核心载体。琴诗结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悠久的传统,它呈现的中国文化艺文的结合,道和艺的结合,在古代教育和文化传播上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由经典弦歌拓展而来的乐教诗教,可为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中国,古琴作为一种乐器,不但具有音乐审美的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性。在周代,礼乐盛行,统治阶级用礼乐制度来严格区分身份等级,当时“士无故不彻琴瑟”(《礼记·曲礼下》)。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人推崇圣贤,尚礼乐,认为琴乐可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影响,使人们品行端正,从而达到不用刑和法就能统治天下的境界。这种“崇圣情结”与“礼乐治国”的思想以琴为载体,赋予音乐道德教化的功能。古琴因此被誉为“乐之君”“八音之首”,战国以后,古琴逐渐走出了庙堂,成为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必备技艺[2]。文人以琴音寄托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进行艺术体验的过程中进行文学创作。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如蔡邕、嵇康、阮籍等通过琴这一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古琴文化课程教育,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人创作的心态,理解文学与艺术的关系。这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人才的培养,适应海外孔子学院复合型师资需求,有助于培养“一带一路”文化拓展需要的复合型文化推广人才,有助于培养使传统文化进入百姓生活需要的复合型教育宣传人才,拓宽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之路。
(一)文化传承的教育指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志,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表示了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大学是文化的高地,理应肩负起文化复兴与发展的使命。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人才培养的深度、广度和社会适应度。
古琴艺术建立在文人文化传统上,深刻反映文人的文化观念、哲学观念的传统艺术。儒、释、道思想是影响古琴文化发展的主要哲学思想。其中,以儒家思想留下的烙印最为深刻。儒家自古以来就特别注重“礼乐”文化,“乐教”更是实现教化的主要形式,音乐成为了一个人个性修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3]。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古琴文化,可以对古代文人所具有的儒家风范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更容易领会到古代文人所倡导的温柔敦厚的君子之气[4]。
古琴文化中强调的是人与琴之间的交流,文人通过古琴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心境,历史上许多著名文人大家都创作过与古琴相关的文学佳作,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王维的《竹里馆》、孟浩然的《游凤林寺西岭》、白居易的《船夜援琴》、苏轼的《琴诗》等,在文学史上俯拾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记诵基本的诗词文本,而对于诗词背后的文化意蕴以及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化背景不了解,是难以融会贯通地学好知识的。通过了解古琴文化,有助于了解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当时文人自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要求
文学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就目前高校的教学状况来看,音乐文化类课程仅在一些艺术学院开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教师大多只是传授文学知识。文学和艺术被割裂开来,人们往往偏重文学的实用性、功利性,忽视了其精神价值。这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大多只是记住了这些知识的条目,对于文学的内涵以及审美难有更深的理解,这也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大缺陷。当前大学生的审美水平普遍比较低,当前社会“快文化”的发展,亦使得他们出现了审美疲劳。[5]将古琴文化课程引入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将唤醒学生的审美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学生创作灵感的驱动力
古琴文化中多是对于山川风景的描述,古琴曲带给人空灵、清雅和幽静的感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通过研习古琴,将古代文人所寄托在琴中的山水风光以及田园乐趣在心里悉数浏览,能够享受到古琴所散发出的那种“静”的精神状态,缓解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浮躁的情绪。通过主观的介入,理解作品中的深刻文化意蕴,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出更多的创作的灵感,从而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以古琴文化课程在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开展情况为例,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课程和师资两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相关课程改革。
(一)古琴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
自2016年开始,闽南师大文学院(以下简称文学院)在现有课程的体系框架内,开设了古琴艺能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对古琴文化知识的研习,包括对琴歌和琴曲知识的研习,相关课程有《琴歌鉴赏》;第二,对琴诗、琴史以及琴文的学习,关联课程为《琴诗文选》《琴史》;第三,对古琴基本演奏技法的学习,关联课程有《古琴研习》《中华传统艺能实训》等。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的古琴知识外,每一学期都会组织带领学生到古琴文化基地开展艺能课程实训活动。课程结束后,采用汇报演出、专题讨论会、小论文、古琴文化展演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夫子身体力行地研习古琴艺术,从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得出了音乐审美教育对精神品质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及其深远影响。古琴文化课程的开设,增强了文学院学生的国学素养,让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认同感。同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琴演奏技法和琴歌琴曲后,走出校门,到中小学校去演出,或是举办各种雅集诗会,亦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复兴。
目前,本院学生承担了研究古琴文化的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2 项,省级3 项,完成项目成果汇编2 部;撰写《琴曲故事汇编》一册;本科生撰写古琴与文学毕业论文近10 篇;参加过两届国际古琴文化知识大赛并分别取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编演弦歌作品《蒹葭》《大学》《求索》《桃夭》等,并创新性地将唐代画家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以弦歌形式搬上舞台,在厦门古琴新年音乐会、国家汉办委培孔子学院志愿者活动等大型活动中演出。与漳州市文联、漳州广电、漳州市作协、龙人古琴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在南湖公园、南山书院等地举办以琴为主题的国学雅集,引来众多市民观看。如此,琴,诗,书,画融为一体,课程实践与课外实践结合,不间断研习与集中实习结合,文化体验和文化创造性转换实践结合所培养出来的中文应用型人才,正符合了国家文化强国、文化拓展急需大量文化教育、文化传播人才的需要。
(二)古琴文化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古琴文化课程在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初次开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1)古琴文化课程尚未形成成熟的教材
古琴文化课程引入普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然和音乐学院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其教学侧重点不在于教授学生的专业演奏技能,而重在古琴文化内涵的熏陶,使学生能够将古琴文化与文学的发展相互联系,为更好地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做铺垫。但目前古琴文化课程教材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特别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教材的使用等方面尚需推敲。
(2)古琴文化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学院开设的古琴文化课程授课教师多为外聘师资,成本较高,对于该课程体系的长期发展不利。
根据在开设古琴文化课程教学中发现的上述问题,文学院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探索构建适合“中文人”的古琴文化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体系。主动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行业,对接传统文化教育有特色的台湾高校,学习经验,逐步完善与古琴文化知识相关的课程体系,使之以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基础,创造性转化能力培养为核心,艺文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文化的教育传播、文化建设需要结合。
(二)建立闽台“校校企”互嵌互动机制。文学院与长泰龙人古琴研究院合作,把学术资源引入了龙人古琴,并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研习基地,与台湾明道大学的诗教合作项目带入了企业,推动了龙人古琴由古琴制作向文化教育产业的转型;龙人古琴在学校建立了龙人古琴课堂,让古琴进入闽台高校,同时三家联合成立原龙诗教中心。文学院重传统文化教育的传统与台湾明道大学的诗教特色、龙人书院的古琴产业优势互嵌融合发展。
(三)增加古琴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古琴文化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为了响应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增加古琴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在继承中创新传统文化,是营造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
首先,举办古琴文艺汇演活动。文艺汇演是当今大学生娱乐的重要方式,在大学生中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定期举办以古琴为主的汇演活动,能够拉近更多的学生乃至社会人士与古琴的距离,使这一古老的乐器走出教科书和影视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
其次,成立古琴社团。大学社团是大学生进行兴趣爱好学习的重要场所,内部多是具有相同爱好的学生进行志同道合的组合与交流。通过开设古琴社团,可以将对古琴和传统文化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凝聚到一起,共同学习、继承乃至传播传统文化。
最后,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古琴艺术的传播。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校园论坛、校园广播等等都是当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来源。古琴艺术的传播可以借助这些媒介,扩大在大学生之中的影响力,潜移默化的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古琴,激发对古琴的兴趣。
琴作为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历来就受到文人的重视,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张衡《归田赋》云:“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琴本为文人的知心朋友,琴书生活是文人或古代知识分子最为雅致、最有魅力的生活情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古琴文化已经浸透着特定的文化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将古琴文化课程纳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对培养“博雅”的中文人的大胆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