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教好、学好”思政课 培育大学生价值观自信

2019-01-30 03:50伊文婷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伊文婷

(1.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其价值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民族的未来。为了使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坚定的信仰者和最自觉的实践者,我们有必要也有责任帮助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的主渠道,其教学的实效性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的成效。我们应以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提出的新时期“办好、教好、学好思政课”的具体要求,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提升教学实效性,切实解决好学生感不感兴趣、认同不认同、信不信和行不行的问题,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一、办好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当前,在思政课建设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最关键的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各级党委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与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高校党委可通过从严管理与科学治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一套价值沟通机制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

学校党委必须对思政课建设进行顶层设计,通过统一部署和设计教材、构建一体化与协调配合工作格局,破解制约思政课建设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的关键问题。

(1)统一部署和设计教材,破解价值观自信培育的关键问题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建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习近平指出:要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是把教材编好。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更好地解决课程内容不够鲜活、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等制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的突出问题,教材编写时,应强化领导,重点加强那些对确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直接影响的课程,诸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等的教材建设。同时,为进一步推动教材体系创新,地方和院校党委可从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出发,编写疑难解析、案例分析、经典导读等接地气的辅助教材,让学生学起来更解渴、更提气。

(2)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格局,提高价值观自信培育的质量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灵魂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健康人格等核心素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这些核心素养的养成不仅要贯穿大中小学整个学习过程,还要全面融入各学段的教育与实践各环节。为提高价值观自信培育的质量水平,各级党委要树立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视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序列上,合理设计各学段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实现教育内容与主题教育活动在纵向与横向上的有效衔接。不同学段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教师对不同学段教育情况的系统把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一脉相承、有序连接所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避免“各自行动”、打破“各自为政”的隔离局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目标。

(3)构建思政课协同配合工作格局,搭建价值观自信培育的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在价值观方面的“最大公约数”,需要所有社会成员的维系和呵护。党组织、政府、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部分“关键变量”,必须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教育举措等。家庭、社会等不同群体,作为一种“常量”,他们的参与、配合、支撑同样必不可少。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通过构建思政课协同配合工作格局,搭建家、校、社区、政府联动育人体系,实现社会层面价值整合机制的多元化。通过家校联络、社区服务、舆论引导、项目推动等多种方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的社会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化价值沟通课程体系

当前,制约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的突出问题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与中央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价值沟通机制不畅等。

(1)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数已达6.7 万人,其中专职教师4.6 万人,兼职教师2.1 万人。他们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思政课教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同样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诸多方面,思政课教学难度较大。思政课教师离“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1]还有较大差距。

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党委应坚持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相结合,在保证思政课教师的足额配备的基础上,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级各类教学科研与学习研训活动,提升现有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加轮训与能力提升活动,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要减轻教师过重的教学任务。当然,高品质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的建设也必不可少。

(2)构建一套价值沟通机制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专业技能课教师对立德树人的认识较片面,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导致专业技能课程价值观教育的部分缺失,教育过程价值沟通机制不够多元。为实现“三全育人”和立德树人的目标,我们应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将价值观自信培育的具体要求融入各课程的教学中,使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合。搭建各课程之间的沟通平台,构建一套价值沟通机制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问题,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自信培育成为一支交响曲和协奏曲。

二、教好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一)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好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滋养,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高校教师教好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自信

“我们党是一个由科学理论孕育催生、用科学理论武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党的鲜明特征和根本优势。”[2]中国共产党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为无产阶级争取全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凝练其理论内核和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 “主流价值”也是因为其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思政课教师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就应系统地、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自信。通过教学,教给学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一知半解、是是而非的马克思主义。通过言传身教,把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自信传递给学生。

(2)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探索与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对这些思想理论进行充分研究后,凝练其理论内核所形成的,它内在地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价值追求。思政课教师应认真学习这些理论成果,逐步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把这些信心和底气化成教学的动力,努力把它们讲准、讲活、讲好,使学生想听想学,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二)强化“四个服务”意识,教好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1)强化教育“为人民服务”意识

“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3]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4]作为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体和利益价值主体,人民的创造能力和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源头。“为人民服务”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中对人民主体地位和创造力自信的价值选择。思政课要在政治思想和价值导向上始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大学生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创造力的认同感

(2)强化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意识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者、倡导者和领导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最好印证。要培育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就要在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能力的理性认知基础上,建立起对中国共产党和其治国理政能力的自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强化“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意识,在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客观要求下,教育大学生认同党治国理政的执政理念,建立起对中国共产党和其治国理政能力的自信,进而不断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3)强化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价值目标、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等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不仅由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决定,也必然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发展领域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的尝试,有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其制度体制需要不断完善,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需要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强化教育“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不断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4)强化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意识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面外交布局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是价值观自信培育的坚实基础。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强化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引导大学生立足自身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以不懈奋斗的精神投身社会实践,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三)坚持“八个相统一”原则,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好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1)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思政课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灵魂和落脚点。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就要在教学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充分挖掘政治理论的学理性和内在的严密科学逻辑,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让学生在学理性的探索中,体会理论的魅力和真理的力量,不断增强政治认同,既做到以理服人,又不失政治引导。

(2)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知识性与价值性是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的两种基本要素。思政课教学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实现政治理念和思想观念传播的目的。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释疑解惑。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在传授丰厚知识的同时,回应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做出科学的事实判断和积极的价值选择,确立价值观自信。

(3)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思政课教学中建设性与批判性的辩证关系通俗地说就是 “立”与“破”的关系。所谓“立”,就是我们要建设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要旗帜鲜明坚持的东西;所谓“破”就是我们要批判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要反对和回击的东西。在价值观念上,我们要立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破的是各种错误思潮。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就要在教学中既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正能量,又敢于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为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对错误思潮的免疫力,教师要坚持“立”与“破”相结合的原则,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又通过引入价值对话、沟通与商谈机制,让学生对不同层面甚至不同性质的其他价值观进行自主的思考,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思考和判断中进行建设和批判,不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4)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和力量源泉所在。思政课教学若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思想和理论的魅力,就一定能吸引人、感染人,使人诚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历史运动和历史规律,以及人们的价值实践的一种自觉建构”[5],它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思政课教学既要重视理论阐释,又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密切联系实践,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教育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才能不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5)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思政课教学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多样化探索,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不断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6)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思政课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其榜样与示范作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用自身素质、人格魅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效。同时要研究不同教育类型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激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路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我建构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水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7)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实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必须不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灌输,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8)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就是要落实“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深挖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形成“思政课程”加“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努力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合力育人。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又要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三、学好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一)在理论联系实际上下功夫,学好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必须下气力学习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与思政课程直接相关的理论。其次,在进行理论学习时要将所学理论与社会历史、现实实际相联系,打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实的联系。最后,要把所学到的理论用来指导实际工作,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本领,在干事创业的奋斗中。

价值观念的养成不仅关乎主体的知,更关乎主体的情、意、行。在价值观念养成的“认知”“内化”与“外化”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因此,所有以形成某种价值观为目标的教育和社会活动都特别强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最简单、最基本的“知”的环节,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植入学生的心灵。教师除了要运用理解和记忆手段,帮助学生学好理论,还要激发学生践行的内在动力。在内化与外化环节,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信念和价值选择,外化为自觉的价值行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通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感受和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自觉地将其纳入自我价值观和自我素养体系内,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外化,以至固化。

(二)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学好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养成需要把所学理论与自身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参与社会活动的历练中,经过自主辨析的思考,在践行感悟中逐渐内化。这就需要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深入把握自身价值涵养机制,学好思政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当代大学生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等方面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在知与行相结合中塑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新时代青年,必须遵循“认知—认同—践行”的基本规律。在正确的价值认知基础上,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将其融入生活,实现价值意蕴向具象载体的转化。将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生活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自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并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

猜你喜欢
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