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教学理应受到充分重视。中学作文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主题、材料、结构三大部分。
长期以来教师受命题启发或写作前提示的影响,为了应试需要,在教授学生作文结构安排上常常会形成固化的模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或者“三二三式”“三三式”,诸如此类。这些固化的模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早期的作文写作训练,但是如果一直使用这些固化模式,而不去提升学生的作文思维,就会导致学生思维状态不活跃,思维领域狭小,思维能力欠缺,直接的后果就是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很难写出具有创新意识、健康个性和鲜明特色的作文。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淡化了独立意识,使学生习惯于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按照规定的思路模式进行思维和写作。这会进一步导致优秀作文人才的匮乏,不利于未来的“大语文趋势”。为了改变这种思维定势,本文认为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建模的同时要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
针对上述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试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笔者称之为“二、三、四法”。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此中深意也可以用于提升学生作文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作文内容的表达安排上可以虚与实相配合。其实虚实结合这种思维在我们幼时背诵的古代诗歌中就有体现,例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实写月光)
疑是地上霜。(虚写比喻)
举头望明月,(实写人物)
低头思故乡。(虚写情感)
所以学生接触这种思维模式的时间其实是很早的。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课本上也有不少使用虚实结合表达方式的优秀作品,学生也多有接触和了解。老师只要把此种思维意识灌输给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主动引导学生去理解去学习去模仿此种思维模式,就会使学生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初中课文《背影》就是一篇虚实结合的好例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记叙事情发展,实写)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记叙事件起因,实写)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事件的高潮,在记叙事件的同时适时适当加上了作者的感受,即情感描写,此为虚写)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以抒情议论结束表明中心,此为虚写)
初中生写作以记叙文为主,记叙事件、描写人物是实写,抒情议论是虚写,在训练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时候要引导他们除了安排记叙和描写人物等属于实写的段落外,还要安排议论、抒情等属于虚写的段落,这样才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写出别出心裁的佳作。
“三生万物”——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就本文来讲,“三”是指作文的选材范围。尽管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材,但就中学生作文来讲一般不要超过三个角度、三方面内容。其实我们一直学习的优秀课文也是使用这种“三”原则的。例如学生必学的名篇《桂林山水甲天下》就使用了这种“三”原则。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从静、清、绿三个角度写桂林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从奇、秀、险三个角度写桂林的山)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对于中学生的作文一般要求在800 字左右,要求“短而精”,所以在选材范围上不必要求他们大范围、大视角,一般使用“三”原则即可,引导他们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每个视角选择一个典型的事例去写即可。例如写人的记叙文选择三个事件,第一是从人物的学习方面写,第二是从人物的生活方面写,第三就该选思想上的例子了;也可以从“三时”来写,可以从少年、青年、中年各选一件;也可以亲情方面写一件、友情方面写一件、爱情方面再写一件。总而言之,选“三”成文足矣。这种从三个不同角度选择三方面内容来组织作文材料的思维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易于掌握,而且也使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富不落俗套。
“四”原则是从提升学生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能力方面来讲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引导学生按照内外时令和内外逻辑来安排好作文材料。人类都有习惯性的思维,例如喜欢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喜欢喜怒哀乐的情绪表述;喜欢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我们总结一下这些思维顺序大多数都是不超过四环节的,所以这些思维定式必须让学生知道,并且主动运用在他们的写作中。同样,这种“四”原则作文结构也经常出现在学生所学过的课文里,即使是文言课文里也有这种“四”原则名篇,例如中学语文课文《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起:引出登楼原因)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承:接着讲述登楼所见)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转:由所见之美景的“喜”转到“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合:将喜与悲的原因合二为一,表明作者的心志)
由此可见在古代文人写的名篇里也是使用这种“四”原则来安排文章结构的,而且中学语文教材中使用这种原则的课文比比皆是,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学习,那么学生将之模仿到自己的文章中必定不是一件难事,而且让他们从最熟悉的课文学起能够更加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亲切感,这样学习效果会非常明显。
当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他们安排材料的能力,教师还可以从课外找一些优秀的作文例文让学生学习。例如《古井》这类的文章。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起:引出古井)
古井离我们家才十来米远。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承:大家用古井)
我们家的邻居是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的;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像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似的。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书。乡亲们见两位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两位老人多次表示,要给帮他们挑水的人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转:有人不挑水但水缸总是满的)
“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呀。”老两口带着歉意说。
“那口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合:因为古井给予乡民教育)
《古井》这样的文章就是典型的“四”式结构。如果能在利用课本文章的同时加上适量的课外篇目做进一步理解、模仿,学生基本上都可以熟练掌握此种作文结构。掌握此种结构,对学生写作特别是考场作文帮助非常大,因为在考场规定时间规定范围的特殊情境里保持作文思路的清晰非常重要,如果考生学习过并已将“四”原则思维模式熟记于心,一般都不会出现思路不清、文无章法的情况,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考场作文失手的概率。
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直接影响作文的气质和深度。写作是一种颇具个性的行为,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就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这其实是说作文需要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所以培养、提升学生的作文思维能力非常重要。通过学生接触最多的课本里的优秀文章来提升他们的作文思维能力,取材方便、操作简便,并且完全服从教学需要,的确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一个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