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优游 编辑_方凤燕
在国人心目之中,鲁迅已成一个固化的形象,就如他那幅著名肖像画一样:永远倔强而不肯弯曲的硬发,总是一副有粗硬小胡子的严肃面孔,心怀怒火目光如炬地盯着前方。他的性格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硬骨头精神,他的文章就是“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战斗者风骨。是这样吗?
成年之后,时世的变迁,个人爱好的转移,鲁迅作品确实读得少了。对他的热情渐渐冷落,对他的作品也重新审视。总觉得鲁迅身上,被强加了太多的东西,我们对于鲁迅本身,也有着太多曲解。我总是想将附着其上的东西剥离开来,看到一个赤裎的鲁迅。少年时留下的鲁迅形象在我心中慢慢退隐,但他的书籍却一直留在书柜里,时不时地拿出来品读;遇到一些新出版本,也会购回家来随手翻阅。他对阴暗人性的深刻认识,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激烈批判,可以说是一时无两;其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从阿Q 到祥林嫂,从闰土到孔乙己,其鲜明的符号性与生动的现实感,总是让人拍案叫绝。即使是拍案而起嬉笑怒骂的文章,也入木三分痛快淋漓。虽然他的语言文白掺杂,读起来有些佶屈聱牙;有些文字过于政治化与情绪化,但私以为,论文学成就及社会影响,现代作家中超过他的,还真是稀少。
此次重读他的作品《野草集》,熟悉感与新鲜感则相伴而来。当时鲁迅居住于北京,文章大都发于《语丝》杂志上。每一篇均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也是他片片思絮的留痕。文章都很短小,结构也不复杂,意象却很晦涩,整体风格偏灰暗,恰如作者当时的心情。鲁迅对这一组文字,其实还是颇为自得的。他在1934年谈到这个集子时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重读时的感觉,说其熟悉,是很多篇目已经耳熟能详,至少四五篇皆是当时的语文课文,这些文字当时均是反复朗读过,很多句子及情形现在皆能一一背出。说其新鲜,是通读完整部书,脑海中却浮现出一个不同的鲁迅形象。语言仍是有些拗口,奇崛而又干枯,“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典型的周氏语言。但所写的内容与所熟悉的鲁迅相比较,却迥乎不同,意境也是大异其趣。这个鲁迅缺少了他惯有的坚硬感,变得相当感性起来。集子内的很多篇目都记述着自己所做之梦,对人生灰暗的无以言之,对死的意象的异常迷恋。
梦境、绝望与死亡,就是《野草集》的基调,也是鲁迅的另一副面孔,是他在《野草集》中所呈现出来的面孔。粗略统计了一下,在这本书23 篇文章中,谈到梦境的有11 篇;而谈到死亡的,则有10 篇。当然,这两者之中有交叉。从中可看出鲁迅当时的沮丧心境,与失去方向的彷徨感。“他举起了投枪”,但却找不到目标。他在《影的告别》中说,“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他当时给许广平写信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鲁迅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完全袒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是一个没有被意识形态加冕的鲁迅,这是一个脱去了战士厚重铠甲的鲁迅。他让情绪肆意流动,沉浸于文字锤炼与表达之中;他徘徊于炼狱与地狱之间,摒弃了对天堂的向往;他的那种绝望是深入其血肉之中,此前此后均有的悲愤与壮怀已化为无形;我们在《野草集》很多篇目中,能看到浓厚的佛家的影子。
鲁迅后来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他在书中引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可见他那段时间失望之深,不光是对时世,也是对自己以及对人生。人生无法总是做战士,尤其是在“两军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之时。在失望之极,鲁迅只能转向自己的内心,只能借由梦境借由死亡来排遣自己的绝望。当然,他也回忆人生难忘之事,也在想象时序之美好,如《秋夜》,如《雪》,一种温馨,一种单纯,尽管也有让人感觉阴森的东西。《野草集》就是硬骨头的鲁迅的疗伤之作,他在这里退回到自己的内心,退回到文字之中,他早已失去了希望,正在尽力地摆脱绝望。他引用裴多菲的话来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北京自然是不愿待下去了,鲁迅因此也就南迁,《野草集》的题辞即是两年后写于广州。在题辞中他对集子为何取名为“野草”做了解释:“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有些夫子的自况与自嘲,仍然沉浸于写《野草集》的情绪之中。但接下来的话,却又让人熟悉且惊异,“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那个生猛的战士鲁迅在广州复活了吗?
经典重读
《野草集》
作者_鲁迅
出版社_吉林出版集团
《野草集》是鲁迅先生创作中最薄的一本散文诗集,收入鲁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创作的散文诗23 篇及1927年编成集子时所作《题辞》1 篇,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先生正是通过这些构思的小故事,向人们传达他最深的生命体验。
精彩书摘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节选自《秋夜》
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语丝》周刊第三期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
作者_[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出版社_上海译文出版社
如果你喜欢《洛丽塔》,那么这本书能告诉你《洛丽塔》究竟从何而来;如果你不喜欢《洛丽塔》,这本书也能够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博纳科夫。书中的六十八个故事,足以让人沉浸在这位“小说之王”非凡的文学世界中了。
《空响炮》
作者_王占黑
出版社_上海文艺出版社
90后会以怎样的视角看待城市与人的关系?王占黑交出了《空响炮》。街巷故事、小城江湖,主角是游离在社会主流外的下岗工人、退休老人和外来打工者,成熟的读者或许能嗅出熟悉的味道。但最终作品所呈现的,却是别样的风格。
《鱼翅与花椒》
作者_[英]扶霞·邓洛普
出版社_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悦读
《极简主义者的崛起》
作者_ [日]三浦展
出版社_ 东方出版社
极简浪潮的兴起和这个时代出现的诸如老龄化、少子化、高房价、城市化等概念密不可分。作者举重若轻,轻快的通俗读物却不乏学院派的深度和市场观察派的敏锐。当物质不再让你感到满足,所谓的美好生活是否渐行渐远?
《智能商业》
作者_曾鸣
出版社_中信出版集团
企业家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学者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曾鸣游走在理论和实践的边缘,大道至简,且有深刻洞察。“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是新商业生态系统的DNA,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只有智能商业的新物种才能生存和发展。
《私摄影论》
作者_[日] 饭泽耕太郎
出版社_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从日本摄影谱系出发,以中平卓马、深濑昌久、荒木经惟、牛肠茂雄四位代表性摄影家为例,以简洁的文字、敏锐的洞察力讲述他们各自传奇的人生历程,解说一百多幅同时期精彩作品,解读令人痴狂的私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