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佳锐,刘 凌,俄木曲者,扬 程,陈 英,王晋康,王同军,万锟佑,范景胜,张 林
(1.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动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66;2.凉山州畜牧站,四川 凉山 615000;3.布拖县农牧局,四川 布拖 616300)
布拖黑绵羊主产区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冶州东部的布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区东北部。周边与5 县相邻,北靠昭觉,南接宁南,西连普格,东以西溪河、金沙江为界与金阳、云南省巧家县隔水相望,幅员面积1 685 km2。在东经102°43′~103°03′和北纬27°16′~27°55′之间。乌科梁子、阿布测鲁两大山脉呈南北走向座落境内,最高点阿布测鲁峰,海拔3 891 m,最低点西溪河入金沙江河口处,海拔535 m,高差达3 356 m,布拖县城海拔2 400 m。布拖县属亚热带滇北高原气候区,气候呈立体型。其特点是冬长夏短,气候寒冷,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0.1°C,年平均降水量1 114.7 mm,年平均日照1 996 h,无霜期226 d,产区有天然草场、草地7.91万hm2,可利用草场占80%以上,牧草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是天然优良牧场。
布拖黑绵羊是布拖县等地彝族人民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喜好长期选育而形成的遗传资源(类群)。其遗传性能稳定,耐粗饲,适应性强,被毛黑色,属肉毛兼用型,不但是优良的绵羊品种遗传资源,也是分布区域彝族人民最主要依赖的畜种资源。2015 年布拖黑绵羊主产区存栏黑绵羊8.6 万只,其中纯黑色个体约占群体的70%。公羊平均体重50~75 kg,母羊平均体重40~50 kg,公、母羊平均剪毛量在1.5 kg 和1.0 kg左右。布拖黑绵羊主要集中分布在布拖县的峨里坪乡、瓦都乡、采哈乡等10 多个乡。
布拖黑绵羊体格大,身躯长,胸深广,前胸发达开阔,耳部较大,背腰平直,臀部稍丰满,整个体型似长方形;头部粗糙,额部较宽,鼻梁隆起,公母羊多有角,母羊无角者占10% 以上,公羊角粗大,长而扁平,呈螺旋形或捻曲状,尖端向外,向左右伸展,母羊角扁平,比公羊角稍小,多呈捻曲状,有的呈小柱角;四肢粗壮,筋腱发达,蹄黑色或深褐色,蹄质坚实;尾瘦短呈扁锥形,紧贴于臀部,母羊尾长13.2 cm±1.73 cm。毛色为全黑色的个体占70%左右,其余个体以黑色为主,头颈躯干和四肢分布有白色或黄褐色杂斑。毛辫粗长而明显,头部、腹部、四肢下部着生刺毛。
2015 年11 月13 日和2016 年11 月15 日,对分别在布拖县觉撒乡博作村和补尔乡嘎且村的布拖黑绵羊进行了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测定。
布拖黑绵羊公羊平均体重53.51 kg,母羊平均体重39.08 kg;育成公羊平均体重35.37 kg,育成母羊平均体重31.78 kg。详见表1。
表1 布拖黑绵羊成年羊体尺体重
布拖黑绵羊不同发育阶段体尺虽有不同,但在半岁以前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半岁后增长较为缓慢。详见表2。
表2 布拖黑绵羊初生至周岁体重生长速度
布拖黑绵羊产肉性能较高。在终年放牧的条件下,成年羯羊胴体重平均25.56 kg,屠宰率48.86%;成年母羊胴体重平均16.50 kg,屠宰率47.90%。1.5 岁羯羊胴体重平均18.05 kg,屠宰率49.13%;1.5 岁母羊胴体重平均14.11 kg,屠宰率48.31%。屠宰性能见表3~4。
表3 布拖黑绵羊不同年龄羯羊屠宰性能
表4 布拖黑绵羊不同年龄母羊屠宰性能
布拖黑绵羊母羊发情较早,1.5 岁开始配种,发情周期一般为17~18 d,怀孕期约150 d,可利用年限4~5年;公羊发情较母羊晚,可利用年限3~5 年。母羊一般年产羔1 次,单羔,少见双羔,羔羊繁殖成活率一般80%以上。
布拖黑绵羊产毛量较高,为黑色粗毛,属于异质毛,主要生产当地彝族的衣物“披毡”。成年公羊平均剪毛量1.52 kg,毛辫长平均20.72 cm,净毛率74.64%;成年母羊平均剪毛量1.10 kg,毛辫长平均16.36 cm,净毛率72.56%。详见表5。
表5 布拖黑绵羊成年羊剪毛量、净毛率、毛辫长度
布拖黑绵羊在当地环境中饲养管理粗放,夏秋季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和高二半山草地上放牧,冬春季在海拔较低的二半山农区进行半舍饲半放牧方式饲养。羊群基本上不分大小、公母,混群放牧饲养,闭群繁育。近年来,随着养羊户饲养条件的改善和扶贫工作的开展,布拖黑绵羊的饲养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的改进,使羔羊的繁殖成活率和成年羊的育肥效果都有所提高。
布拖黑绵羊遗传性能稳定,耐粗饲,适应性强,被毛黑色,属肉毛兼用型,是优良的羊种资源。其产肉性能较高,前期生长发育迅速,可作为肉羊品种加强培育。但因布拖黑绵羊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造成公母羊混群放牧、近亲交配、过早交配等问题,加上当地饲养管理水平落后,靠天养畜,冬春季节饲草缺乏,难以全面补饲,致使生产性能退化[1-5]。因此,布拖黑绵羊可在注重本品种选育与提高的同时,适当进行引入杂交;在饲养管理方面应注意科学饲养,以提高其生产性能,为将来形成品种奠定基础[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