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2019-01-29 10:29朱兴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

朱兴龙

摘要:通过科技发展中存在的科技异化现象,提出了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中也要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阐述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并对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原因分析,给出了需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异化;工程教育;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223-02

一、前言

科技进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的繁荣。但是,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这些科技进步与人文价值相悖的现象,即所谓“科技异化”。科技异化实质上反映了人自身的一种异化,这种异化是人的文化的异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实践方式的异化。[1]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避免科技异化,使科技朝着人类可持续方向发展,就成为我国从上到下普遍关心的问题。故在普通高等教育中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到专业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2]只有如此,才能减少违背人类道德的“科学技术异化”现象,才能使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沿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想道路前行。

二、我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现状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现象严重。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高等教育的学校、系科、专业等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当时基本是以苏联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为样板,按专业和学科分类,对综合性大学进行院系调整。这虽然在当时对我国的工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也出现了对综合性大学调整幅度过大、单科院校过多的局面,影响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导致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减少。学生被限定在某一个专业范围内,接受的教育过早专业化和专门化。[3]这种过于单一的专业化教育,从当时来看,有利于毕业生尽快地投入生产实践中,但也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和发展。此后尽管经过多轮教学改革和高校的合并,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仍然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而疏于学生科学精神和方法的培养,这容易造成学生人文性的缺乏和道德水准的低下,并有可能不恰当地利用专业技术成果,对人类产生不良的或有较大危害的后果。

三、我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不足的原因分析

1.传统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高等院校院系大调整,严重地削弱了文科教育;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各高校把高等教育资源大多投向了理工科,设立对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有促进的专业,而忽视或限制了人文学科的发展。这种状况导致了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大纲的制定,以高等工程教育为代表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未能有机融合。

2.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近些年来,人们对成功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评判成功的依据异化成了拥有金钱的多少。学生常依据社会职业人群的收入高低来选报专业、学习知识和技能;高校也根据市场职业热点设置专业和课程,以至于部分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上注重了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但未能体现出人才自身成长的要求。

3.高校教师知识结构的影响。我国高校工程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是在过去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专业化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知识结构也存在文理分离的现象,其教学过程也难以体现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另外,目前教师考评、评聘制度过于指标化、功利化,人文理念的缺乏,也阻碍了教师人文修养的全面提升,其知识与思想观念也很难适应人文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相融合的要求。

四、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实践

人文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的结合,是防止科学技术异化的要求。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其人文精神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科学的异化归根到底是人的异化,因此,要加强人文学科与专业技术学科融合,在专业技术课程中加大人文学科的含量,注重对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熏陶,培养出具有更高情商的科学技术人才,避免科技异化,促进科技始终沿着健康的、文明的道路发展。

高质量的人才既需要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也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精神修养。所以普通高等学校工程学科的教育不能只重视工程学科方面的专业性教育,而忽视科学的人文性教育。人文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的结合,正是满足个体发展过程中物质与精神需要的客观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顺应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要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科学人文主义哲学的首倡者萨顿说:“科學和学术的每一门类都是既同自然有关,又同人文有关。”[4]在大学教育的价值和使命上,大学首先要担当培养完人、探索真理、服务社会的职责,[5]大学生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应得到发展和满足,所以现代大学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有科学性,更要有人文性,要重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与和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始注重发展综合性的通识教育。扬州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合并办学,在教育体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面开始制度性变革和创新,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以及专业与人文的融合。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构建了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人文和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注重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通识教育的实施,具体表现在课程结构体系设置和课程内容安排上,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有较大的增加。强调通识教育,并在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上有所突破和体现。如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公共选修课每位学生至少选修6个学分,其中至少选修2个艺术类课程学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必须从人文社科类课程中选学4个学分。人文教育作为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人文教育课程,但在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理念、设置内容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课程,是值得我们重点考虑的。

五、建议

基于上述讨论,要加强高校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我们应从加强学科建设、改革课程设置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进行改善。

1.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优化专业结构。专业建设目标要由“就业适应性”向人的“社会适应性”转变;不仅要有专业技术培养的目标,也要有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专业结构设置要实现人文素质培养与自然科学的互相延伸和融合,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功底扎实,人生态度积极,科学和人文精神兼具。这不仅是我国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专业发展的方向,也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大力开展课程设置改革。适当调整学时、学分,促进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要合理确定各类课程模块的学分比值,保证各专业课程设置文理兼顾;要合理确定选修学分和必修学分的比例,引导学生合理选修人文艺术类课程,通过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和确当的课程设置构建起人文素质培养和科学技术教育的融合氛围,使大学生在这样一个融合氛围中得到熏陶。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注重专业教师授课中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要将教育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教学不仅是“授业”,还应该注重“传道”,将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技术教学之中,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仅仅靠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专业课教师在大量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能穿插教育。专业课教师要利用专业课程教学及专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精湛专业技能,又有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效避免“科技异化”现象。

参考文献:

[1]科技哲思——科技异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1.

[2]陳德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9-11.

[3]廖其发等.当代中国重大教育改革事件专题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57-61.

[4]乔治·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4-125.

[5]杨桂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化与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0,(9):7-10.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
基于CDIO理念的移动组网实训教学改革
“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CDIO模式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