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亲文化与优秀伦理道德传播研究

2019-01-29 10:27任宝旗张存云刘峥
卷宗 2019年3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现实意义

任宝旗 张存云 刘峥

摘 要:我们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既中原文化为主,选取其中的宗亲文化模块,简单介绍它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营养的伦理道德精品,更好的把这些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发扬,为后世子孙留下精神的财富,也为重新搭建中国人重视家庭家族以及国家观念的平台。

关键词:宗亲文化;伦理道德;现实意义

基金支持: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新传媒项目

1 宗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宗亲,指以姓氏为区分的同宗亲属。由其衍生的宗亲文化,是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世界文明多元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与政治和现实紧密相关的社会组织,宗亲在不同时期经历了或否定或肯定的评价,在学界,对宗亲的研究也历经了以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为主导的农村宗亲活动、宗亲变迁的研究向以传播学、人类文化学为主导的宗亲文化研究的转变。

宗亲文化来源于宗法制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文化的发展受到地域以及经济的影响制约,而宗亲文化的发展则与当时的政治统治状况相伴相生。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国家,早期的原始社会中,虽然生产力水平不高,但宗亲文化已经出现,就是我们所说的氏族文化。氏族文化是在氏族部落的建立下形成的,母系氏族时,由于原始的采摘和生育下一代的需要是以女性为主的,所以女性崇拜风行。到了父系氏族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男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也就决定了男性的社会地位,产生了对父亲祖辈的崇拜。随着农业经济地位的逐渐提高,地域和血缘的结合使得人们的群组观念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在这种社会环境里,男性大家长拥有绝对的权利和威望,维持氏族的生产生活。直到氏族制度奔溃,商周统治政权的建立,在沿袭了家长制度的基础上,宗法制成了社会的统治架构,人们建立了一套以血缘亲情为维系纽带的统治制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心理以及共同的信仰观念。后世随着奴隶制度的解体,封建制度的出现,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其统治目的,儒家的学术兴起,但这并不代表宗亲文化不再有,相反的,宗亲文化还是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扎根到了封建文化的土壤中,在中国的文化历史舞台上有了精彩的演绎,并且茁壮的成长着。

2 宗亲文化传播的意义

2.1 宗亲文化传播与人类发展

宗亲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保持了一个民族(地区)的独立性和发展力,可以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即是宗亲文化传承的历程。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历程,宗亲文化的变迁和人类的延续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带给了人类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文学和艺术的创造则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而人类的发展也对宗亲文化的各方面起到了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保证宗亲文化的顺承、延续和创新是整个人类的使命,而这种发展正是依靠宗亲文化的传播实现的。 宗亲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使得林林总总的宗亲文化内容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步伐。

2.2 地方宗亲文化传播与城市品牌建设

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宗亲文化的顺承延续了人类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宗亲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内涵和得以延续的根本,一个城市调性的建立是以传统宗亲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宗亲文化的容纳为支撑的。以广富内涵的宗亲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精神,并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将其弘扬发展,对于形成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无疑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构建科学的城市宗亲文化传播体系、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3 宗亲文化与优秀伦理道德传播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我们提倡文化建设的今天,文化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保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化精髓和道德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现实的价值,我们应该把这些美好的传统和当前的精神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让它发挥该有的正面作用。

3.1 个人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建立

传统的文化要求中,讲究为国为家、尊敬父母、友爱兄弟、与人为善、诚信相处、救助贫弱等的个人原则,同时讲求”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质,要求我们以个人修养为目标,提升能力的发展,在满足自身的情况下为国家尽心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一定的贡献。这些良好的个人要求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在现代的社会中,同样具有教育意义,它倡导人们改善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汲取营养,使得人人向往美好的生活并且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意志。在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父母孩子之间相处融洽,有和谐的家庭氛围、社会成员之间互相信任,相互帮扶,大爱满人间以及国家繁荣的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保证人人有一个稳定富足的生活环境等等,这些都有体现在传统的伦理道德要求中,现在看来,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是同样适用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这些好的观念思想足够的重视,并且积极应用到社会主义的文化道德建设中,改善社会风气,更好的为文化建设服务。

3.2 ”自强不息”精神的动力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求人们要有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来支撑工作和生活,例如孔子提倡”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教导人们奋斗进取,不断努力;后世的《周易》直接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理论,指出君子的日常行为准则是拥有不停止前进的步伐。孟子所推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精神,更是一种坚定地理想信念的,指引后世的有志之士怎样正确的价值观。纵观历史,这样的言语论述不胜枚举,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充满智慧的先哲们对于”自强”精神的高度赞扬,因为对于个人来说,”自强”精神的坚持和实践能够成就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对于社会来说,可以杜绝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不断稳定社会发展;对于国家来说,可以促使国家长久的进步,提升竞争力。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旗帜下,弘扬”自强不息”精神,能够激发人们自主创业的热情,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同时让”自强”精神成为人们的烙印,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前进的信念,把握人生旅途美妙瞬间,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文化和谐和政治发展。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现实意义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