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霞
《生命册》塑造了一位从乡到城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小名叫“丢”。在他一步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丢掉了乡下人的身份,丢掉了爱情,丢掉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道德,最后丢掉了对家乡的归属。作者通过这个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城乡关系的思考,探求从乡到城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李佩甫在2012年出版了他的“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生命册》。在《生命册》描写的众多人物中,李佩甫重点塑造了一位从乡村到城市的知识分子吴志鹏的形象。从乡村孤儿成长为城市里的一位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他收获了财富,收获了人人渴望的地位,但正如他的小名“丢”一样,他失去了不少。他的“丢”凝聚着作者对那一代从乡村到城市的知识分子奋斗过程的思考与焦虑。
一
用全村人的油还有烟酒和老姑父的脸面换来的一个三十个大队都在抢的上大学的名额,让吴志鹏有机会摆脱农民的种田命运,上大学学习深造,并获得了在大学教书的机会。在大学工作期间,为了丢掉农民身份,他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形象,努力包装自己,大量进行阅读,努力在城市构建自己那脆弱的人情网。他想象着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可是家乡接连不断的电话求助,三婶的侄子、保祥叔的工作、蔡苇香进了监狱、坤生哥的孩子,一切令他不堪重负,于是他丢掉无梁村这个包袱,踏上北京的征途。在那个时代,乡村知识分子想在城市扎根,做个真真正正的城里人,可是城市对他的排斥和乡村对他的渴望,使生活在城市底层的无权的农村知识分子绝望,迷茫,焦虑,痛苦。
二
在大学工作期间,吴志鹏喜欢上了一位外语系的校花梅村,他一连七天在操场上跑步,就为了能看她一眼,他在半夜敲她们寝室门,可见爱她爱得发疯。可是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距,没有功成名就,使吴志鹏产生一种在爱情面前的自卑与怯弱,他不敢去追求,只能远走。当他在骆驼的带领下从股市基层做起,一路打拼,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带着99朵阿西比亚玫瑰来寻找梅村时,梅村已不是那个带有夏日阳光的美丽女人而是在寻找中被生活打磨成满脸怨气的女人。阿西比亚玫瑰枯萎了,他的爱情或念想也丢掉了。此时,人们看到的以吴志鹏为代表的农村知识分子,在爱情面临城市与乡村的鸿沟时他们的退缩,看到的是农村知识分子企图通过功成名就后再来追求爱
情的失败。
三
辞去大学职务的吴志鹏为追求金钱和利益渐渐丢掉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道德底线,违规乱纪,逐步丧失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骆国栋的带领下,他到北京当枪手,原本以为是编一百本古典文化典籍,可是出版商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们编不赚钱的文化典籍而是写一套情感小说。他在开始时也曾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尊严,不愿写,可是生活的压迫,走投无路的焦急,使他为了钱,窝在地下室,吃着干面,绞尽脑汁地写黄色文学。“在生活中,你只要退了一步,一旦越过了底线,你就很难回头了。”吴志鹏就是在迈出那一步后,渐渐地堕落,渐渐地丧失了道德底线。在金钱的诱惑和骆驼的诱导下,他不由自主地走上了炒股,违规贷款,行贿,参与作假,巴结领导的黑暗的商人道路,脱离了他的学者梦,脱离了他美好的理想。他的脱离、他的丧失反映了那个时代,城市对于乡村的抵制,乡村人要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艰难,显示了底层的知识分子在金钱的驱使下异化的过程。
四
在进城初期,吴志鹏认为“所谓家乡,只是一种方言,一种声音,一种态度,是你躲不开、扔不掉的一种牵扯,或者说市背在身上的沉重负担”。于是,他想尽办法去摆脱它,可是当他经过城市的打磨,经过生活的浮华,经历过生死,越走越远,越来越老之后,他开始想念他的家乡,他开始发现,“那一望无际的黄土地是唯一能托住他的东西”。他带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功成名就后回来了,可是“村街上空没有了蒸腾的烟霞,没有了雾蒙蒙的湿气,没有了可以拽住日头的老牛的长哞”,“在我的家乡,在我曾经生活过的村子里,我看到的,却大多是生脸”。让他猝不及防,“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这种对家乡的陌生感油然而生。吴志鹏再也不是那个朴素、守底线、怀揣着理想的青年了,家乡也不再是那个有牛哞、有烟霞、有乡情的故乡了,一切的一切都在时间的年轮里变化。“一片干了的、四处漂泊的树叶,还能不能再回到树上?我的心哭了。也许,我真的回不来了。”吴志鹏终于在时间里,在返乡后,丢掉了根的归属,丢掉了支撑着他的背后的“人”。从农村出走的知识分子,在城市里打拼中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把乡村作为自己的精神慰藉来支撑自己,可是当衣锦还乡之时,家乡的变化让他们的归属感破碎,使他們内心产生空白和无方向之感,感到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