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 时代,地方高校如何发力?

2019-01-29 21:19:16钟平
中国教育网络 2019年5期
关键词:信息化学校建设

文/钟平

教育部于2018 年4 月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和行动指南。“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构建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超过90%的高校属于地方高校,受人力、物力、财力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特别是经费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于国家知名学府来说,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师生信息化素养不高、信息化建设观念滞后、“智慧校园”建设步伐缓慢等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十多年在学校信息化部门的所看所做所想,就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地方高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困境、预期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等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面临困境

教育信息化1.0 时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有序推进、师生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然而,高校的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整体发展相比,仍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地方高校尤为突出,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主要表现在:

1.教育信息化理念依然滞后

受到对教育信息化认知限制与理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各级管理层往往对信息化在高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信息化建设了解不多,依然停留在“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部门的事情”的观念上。高层领导对如何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不知从何入手,没有明确的信息化发展的规划指导;中层领导在开展部门业务工作时仍停留在传统思维上,不善于思考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行政业务工作的开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工作效率低下;信息化部门人才由于专业性较强、工作强度大、职称职务晋升空间狭小等问题导致“引不进、留不住”。

2.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求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有持续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能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有效保障。然而,地方高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往往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求。一方面,地方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再加上信息化建设往往无法得到足够重视,在信息化建设上的经费投入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上,无法分配足够的人员编制到信息化部门,更不用说在关键业务部门如教务、科研、学工、人事、资产、保卫等配备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3.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发展不均衡

教育信息化硬件与软件建设有其不同的特点,硬件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明确、产品与方案成熟度高、项目实施相对容易、建设目标与成果可量化,而软件建设需求变更频繁、产品与方案成熟度不高、项目实施需要大量的定制化开发、应用系统推广普及的难度大、建设成果较难量化。基于上述软硬件建设的特点,信息化部门在缺乏系统规划的情况下,往往更倾向于将有限的建设经费投入到硬件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中,这就造成硬件资源大量剩余、利用率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硬件资源经过几年的“空转”之后,设备老化、价值缩水,造成严重浪费。然而,软件及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滞后。这就造成软硬件建设发展不均衡,无法在高校建设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发展目标

教育信息化2.0 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地方高校要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指引下,直面教育信息化困境,深入挖掘学校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一方面,从“坚持教学中心地位” 的办学根本出发,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从“互联网+教育政务”出发,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优化教育治理能力。

1.教学信息化

地方高校要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地位”, 以教育信息化2.0 的新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VR/MR 等新技术,构建线下线上一体化的智慧教学信息化环境;开发高质量的微课、MOOC、SPOC 等各种各类教学信息化课程资源;遵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适用性原则,积极将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互动教学、个性化学习等新型教学理念与手段应用于常规教学中,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创新融合。

2.政务管理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指出要“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地方高校要推进教育政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基于“互联网+教育政务”的网上办事大厅,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协同化的政务服务,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的目标。以优化政务服务为目的,通过改革和优化高校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以信息化手段进行高校管理业务的流程再造,实现信息化与高校管理深度融合,达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目标。在推进信息化政务服务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记录经过积累形成海量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搜集和分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顶层设计提供数据依据,实现科学决策、精准施策。

推进策略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并不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指引下,创造条件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1.更新理念,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针对地方高校教育信息化理念滞后的问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更新理念,统一认识,使全校自上而下都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共同体。地方高校不仅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还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理清当前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处的发展阶段,这些内容虽然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特性,但是学校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从“我们不懂,这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事情”的思想误区中走出来。

通过“走出去”,与其他高校开展深入交流,学习兄弟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曾经走过的误区,学习新理念、了解新技术,掌握教学与管理所需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依托有丰富信息化建设经验的高校或继续教育机构,开设针对中层管理干部的信息化建设专题培训班。通过“引进来”,邀请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知名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在不断交流与学习中,学校的各级管理人员要学会思考信息化能为学校发展和部门业务开展“做什么”,进而指导学校教育信息化“怎么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科学设计、统筹规划与有效实施。

2.创新体制机制,全方位调动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推进地方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应用驱动和技术支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决策-实施-应用”三个层级的符合信息化要求的现代高校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传统的科层式组织管理体系过渡到更加扁平化、更加灵活开放的高校治理体系。由学校领导与教学、科研、人事、学工、财务、资产、保卫等职能部门组成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原则,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总体推进;由信息化技术部门完成建设实施管理工作;由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的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应用信息化服务开展学校的教学、科研、学习等活动。

3.开放共享,建设“教育信息化2.0”新生态

教育信息化2.0 强调要建立开放共享的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和数据教育资源。地方高校要通过建设开放共享的“智慧校园”生态系统,打通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与数据接口,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改造、升级、重构,实现管理服务的简约化、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更好地支持政务服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驱动优化决策管理;积极融入由政府或知名高校搭建的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地方高校应认真思考“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指引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构建新时代教育新生态。

猜你喜欢
信息化学校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学校推介
留学生(2016年6期)2016-07-25 17:55:29
奇妙学校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