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农教育思想的中国化之路

2019-01-29 16:09张嘉楠张小红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9年6期
关键词:南国理论体系电教

张嘉楠,张小红

南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江苏 南通 226019

南国农(1920—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教育科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幼承家训,怀教育强国之理想,求学国立中山大学,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生弘文立教,耕耘陇原60载,是新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先生以电化教育理论建设、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推动教育技术事业发展为中心,为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南国农教育理论。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同理,教育学术思想遗产是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南国农教育思想就是我国现代教育宝贵的学术思想遗产。启动南国农教育思想研究,力图揭示南国农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电化教育姓教不姓电”“借鉴学习,洋为中用,摆脱依附,自主创新,走中国化的信息化教育发展道路”[1]是南国农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南国农教育思想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

回顾百年教育技术发展史,学习借鉴,洋为中用,是一条基本的发展道路。而摆脱依附,自主创新,是中国化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2]。可惜这一发展方向一直在提,却始终未能贯彻于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形成主导方向。“信息化教育”“电化教育姓教不姓电”一直作为一种学术观点而存在,没有发出时代的最强音,未能形成学科和事业的主流。南国农先生一生都在为教育技术的本土化、中国化鼓与呼。20世纪90年代初,以与国际接轨和便于交流为名,引进“教育技术”替代“电化教育”。后来又引进美国AECT94定义,将美国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做法全盘照搬到中国来,未完成本土化吸收消化,其结果是影响了学科与专业建设,甚至影响了整个事业的发展。在2005年“中日教育技术发展论坛”上,南国农先生在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引进教育技术是不符合国情的,是一种丢掉国粹的依附主义行为,带来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南先生的报告获得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赞同[3]。所以,开展南国农教育思想研究,其学术价值在于挖掘梳理、学习传承南国农教育思想的精髓,丰富我国现代教育理论宝库;其应用价值在于以南国农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学习借鉴、自主创新”为宗旨,指导和启示新时期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应用,走中国化的信息化教育发展道路。

南国农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理论建设之路。“南国农教育思想”是一个特定概念、专有名词,是以南国农为代表的建设群体呕心沥血的劳动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非南国农个人的教育思想或学术思想。南国农教育思想包含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个方面。

1 教育理论

南国农教育思想的研究范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南国农教育思想外延范畴的界定;二是对南国农教育思想时间跨度的界定。

关于南国农教育思想外延范畴的界定,此前学界的提法和见诸于报刊的研究文章,一般都是“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研究的重心是南国农先生创立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和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而没有涵盖南国农先生的全部教育思想,更没有涉及到南国农教育思想建设群体。在该研究中,将研究范围框定为“南国农教育思想”,进行了拓展延伸。这里的拓展延伸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南国农教育思想内涵的拓展延伸;二是对南国农个人教育思想的拓展延伸。

对南国农教育思想内涵的拓展延伸,即南国农教育思想是以南国农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家学者群体集体劳动的成果。南国农教育思想包含教育理论及一系列教育实践。南国农教育思想的教育理论部分由南国农创立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南国农创立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萧树滋创立的电化教育实践应用体系、李运林与李克东创立的产学研教育协同创新体系共同构成。南国农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部分是建设群体集体劳动的成果。

对南国农个人教育思想的拓展延伸,从原来的“南国农电化教育学术思想”延伸为“南国农教育思想”,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范围扩大,而是依据南国农先生的人生经历、活动足迹、学术思想、学术贡献、教育影响综合考量得出的结论,是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范围的界定,是关于南国农及南国农教育思想研究的创新突破。纵观南国农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相当内容的大教育思想,比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等教育论述,助推现代教材体系建设,开展考察实证研究,建馆存史、开展史学研究,把电化教育由小众行为扩展到全体教师参与的“大众行为”,实现“技术革新教育”等教育实践,已远远超出了电化教育的范畴、超出了学术思想的范畴。

关于南国农教育思想时间跨度的研究范围,基本上是贯穿南国农先生成年后的一生,从1943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2014年辞世。南国农先生的一生,堪称波折起伏、浪漫传奇。我们将其概括为16个字:少年得志,青年飞扬,中年磨难,晚年辉煌。

1.1 南国农创立的中国特色电化教育理论体系

1985年,南国农先生主编的《电化教育学》的出版,是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创立的标志性之作。在书中,南国农先生不仅明确提出了电化教育的基本定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就是电化教育”。它解释了电化教育是什么,电化教育能做什么,对电化教育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作了系统阐述,且首次提出了以“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及管理论)为核心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框架。

1988年,南国农先生在《我们对电化教育知道多少》一文中,对以“七论”为核心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进一步作了更加明确的阐述[4]。南先生认为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是核心,是建立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是电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它与其他教育学二级学科(如教育原理、教学论等)最大不同的地方,失去这个特色,它将难以成为独立的学科”[5]。这一体系雏形成为之后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1.2 南国农创立的中国特色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电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以视听为特征的视听教育阶段进入到以信息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阶段。信息化教育是电化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它的基本特征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通过三种技术(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做两件事情(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实现一个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信息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是信息化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信息化教育不同于非信息化教育的最明显标志”。同时,南国农先生认为,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具有本质的不同,二者不可同日而语[6]。

2004年,南国农先生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的出版,是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的标志性之作。南国农先生创立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由“六论”构成,包括总论、基础论、技术论、模式论、方法论、管理论等基本模块[7]。

我们将1985年电化教育的“七论”和2004年信息化教育的“六论”进行对比,可发现这样一些变化:保留了原来的方法论和管理论,而将原来的本质论、功能论变为总论和基础论,将发展论、过程论变为模式论,将媒体论变为技术论。这一变化,不仅仅是模块名称的变化,而是蕴含了深刻的与时俱进的思想,反映了电化教育从媒体技术应用阶段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阶段的过渡,反映了电化教育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同时也进一步突出强调了电化教育的基础理论,发展了电化教育的基础理论。

南国农先生用一个公式来揭示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提出了“全国电教是一家”这个激动人心的口号。这是成功电教的两个法宝,是中国特色信息化教育的直白表述和高度概括。尤其是一个口号,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时期团结和激励了一代电教人。

1.3 南国农提出重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思想

从2005年起,南国农先生在不同场合提出学习借鉴,协同创新,改造和发展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国农先生提出以现代教育媒体研究与应用为核心,以“七论”构成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这一时期是我国电化教育快速发展时期。

进入90年代,随着教育技术的移植引进,在国内电化教育界出现了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并驾齐驱的局面。尤其是随着1993年教育部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目录中的“电化教育学”改为“教育技术学”,这种局面就更为明显。两种理论体系并驾齐驱的结果,就是理论基础的弱化,学科边界的模糊,培养目标的游移,专业建设的萎缩。正如南国农先生所言,“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已进入一个重要发展时期—理论体系重构时期,我们正站在十字路口”[8]。新时期要由教育技术走向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不论是教育技术还是信息化教育,都无力承担这一重任,必须对二者进行融合和重构。就是对以何克抗为代表的、以美国 AECT 教育技术94 定义为基础建立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框架和以南国农为代表的、在不断总结本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框架进行融合和重构。

由此,南国农先生2010年提出重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并且从理念、策略、途径、融合、目标五个方面,勾画出了重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路线图”[8]。南国农先生提出了 “以和为贵”为理念,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策略,以“三重”“三化”“三防”为途径,促进已有的两类理论体系的融合,从而构建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使得新时期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融合创新进入了实质性的、可操作性的发展阶段。

此后,电化教育理论体系更加注意吸纳美国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理论体系不仅强调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且把研究对象由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扩展为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优化教与学过程,使得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目标更为接近。南国农先生创建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只是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后续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近年来,以李运林为代表的华师人,继承南国农先生未尽事业,开展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陆续发表了7篇系列研究成果,探索信息化教育,构筑和完善信息化教育科学体系,促使信息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

1.4 萧树滋创立的电化教育实践应用体系

1953年,应时任西北师范学院院长徐劲之邀,萧树滋和南国农一道,赴大西北任教,共同被誉为新中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奠基人。萧先生在文化部任职期间即开拓建国初期的社会电化教育,在西北师范学院与南先生一起,编写电化教育讲义,开设电化教育课程,出版电化教育专著,探索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1982年后调任河北大学任教,依然和南先生联系密切,著书立说,维护学科的教育学属性,总结电教媒体应用方法,继续完善电化教育实践应用体系,是南国农教育思想的主要建设者之一。

1.4.1从实践出发创建电化教育实践应用体系萧树滋先生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点的影响,注重实践应用,注重实证研究。1949年回国后,他首先是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活跃在电化教育领域中,即使做文化部专管电化教育的行政官员,仍然热衷于社会电化教育的推广应用。他的个人经历和受教育背景,使他乐于应用,精于应用,重视动手,重视实践。

萧树滋先生的实践应用首先反映在开拓和推动社会电化教育。萧树滋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派出,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视听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学者。从1949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直到1978年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研究重心始终在电化教育的学科教学应用。

在幻灯教育培训中,萧树滋先生提出了运用幻灯帮助观众领会电影的重点和难点,在电影放映前播放幻灯片宣传国家方针政策,以及大规模专场放映幻灯等适合国情的电教方式,这一社会化的电教模式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城乡放映电影前先放新闻社教宣传幻灯片。大众幻灯教育的实践,形成了“人员培训—实际应用—器材开发”的电化教育工作模式。

在推动电化教育的发展中,萧树滋先生一贯强调实践效果,用电化教育“去真正解决教育上的问题。只要我们确实去做,使人们看到电教对提高教育效率、质量、效果的事实,相信我们的电化教育就可很快应用起来”。他要求研究生论文选题必须深入中小学,结合课程教学进行实验研究,要让事实说话,用数据说明问题。

1.4.2从国情出发创建电化教育实践应用体系萧树滋先生经历过新旧中国两种社会,蒙受过政治上的不白之冤,这就使得他在学术研究中始终立足于中国社会和教育现实。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认识到“照搬国外电教与国情有距离”。1981年他在《对电化教育的意见》中谈到,“我们不要再走美国40年代开始推广电教的弯路。今后开展电化教育要注意我国的经济条件、人员培训、教材编写,并大力宣传、示范”[9]。

正当我国电化教育刚刚兴起的时候,1980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赴美访学教师写的“读者来信”,言称“美国绝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利用电化教学”,认为在我国大力发展电化教育不是当务之急。这篇文章负面作用很大,一时间人们误以为国家将要从缓发展电化教育。针对这种论调,萧树滋在1981年3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发表了《对电化教育的意见》。在文章中萧树滋以在美国学习和考察的亲身经历,介绍了美国电化教育的真实情况,客观论述了我国发展电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9]。

萧树滋先生是一个视野开阔的学者,强调结合国情借鉴吸收国外的理论和技术,要注意社会制度和教育背景的差异。他在1983年的《电化教育》一书中就指出,“‘电化教育’这个名词(在目前)比教育技术妥帖。至于其范围今后如何扩大,将来叫什么更为妥当,那就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让大家去讨论了”[10]。

萧树滋先生是一位敏锐把握学科动向但不追逐潮流的学者,他倡导研究实质性问题,解决现实矛盾。他认为电化教育名称不是根本问题,不会影响当前的事业和学术发展。不论是名称问题,还是定义问题,都要基于电化教育实践,只有开展卓有成效的实践应用,电化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这种论断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1.5 李运林、李克东创立产学研教育协同创新体系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以李运林、李克东为代表的华南师大人,与新中国电化教育奠基人南国农先生一起,志同道合,协同创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创立产学研教育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科学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走向新的发展阶段[11]。

1.5.1协同创建我国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从1978年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以李运林为代表的华师人,在南国农先生的指导下,坚持创新创业40年,初步搭建了电化教育理论体系框架,创建电化教育基础理论,构建信息化教育科学体系。

1984年,教育部成立全国电化教育教材编审组,南国农任组长,李运林任副组长。次年出版南国农主编的《电化教育学》。该书是由编审组协同李运林、李克东等国内一批电教专家,经过反复研讨确定的框架与内容体系。

198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运林、李克东编著的《电化教育导论》,用树形结构图表述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框架。

198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运林编著的《传播理论》,介绍了传播过程、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体、传播效果等几个理论问题,这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传播理论的专著,是电化教育的基础理论之一。

进入新世纪,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桑新民主编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这是一本在学习理论基础上,对信息时代的学习技术与信息素养培养有创新观点的教育技术基础理论著作。同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南国农、李运林、祝智庭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的理论框架,是电化教育理论在信息化时代的深化与发展。

1.5.2协同创建信息化教育科学体系我国的教育学,不像物理科学那样有定理、定律,也不像哲学、经济学那样有理论积累,教育科学还基本停留在教育经验总结阶段。如何实现中国教育科学的科学化,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现在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能产生新的学科。信息科学技术与教育科学协同、创新,会产生信息化教育科学,信息化教育科学能实现中国教育科学走向科学化,这就是以李运林为代表的华师人的信息化教育科学梦[11]。

在1985年出版的《电化教育学》中,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被作为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随后用三论协同研究的其他学术论著仍未实现深入化、系统化,信息技术、教育传播、教学设计未实现有机融合,即使新世纪初出版的《信息化教育概论》,也未完全建立起理想化的信息化教育科学体系。

此后,李运林先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信息化教育的新理论、新媒体、新模式研究”,试图通过研究信息科学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教育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及教育科学的协同,在南国农先生已有的信息化教育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育学科理论建设。

近年来,以李运林为代表的华师人,继承南国农先生的遗志,继续南国农先生未完成的信息化教育建设事业,陆续发表系列研究成果,探索信息化教育,构筑和完善信息化教育科学体系。

2 教育实践

南国农教育思想建设群体不仅全面系统研究和建设了电化教育基本理论,而且倾注毕生心血探索电化教育实践。以电教理论指导电教实践,从电教实践中挖掘总结新的理论,不断建设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和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南国农教育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实践主要反映在以下十大方面:

2.1 助推现代教材体系建设

1983—1989年,南国农先生受命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组织讨论和制定高师、中师电化教育教材编写大纲,主编和组织编写了《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基础》《电化教育导论》等10余部教材和《传媒·教育·现代化—教育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等近20本“电化教育丛书”,使得重新起步时期的我国电化教育的教材建设走过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

进入新世纪,南国农先生主编的以《信息化教育概论》《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等为代表的教材专著的出版,为我国电化教育教材建设和理论体系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2.2 创办电化教育专业

1979年到1981年,南国农先生和萧树滋先生一起,受教育部委托,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两届电化教育培训班和研讨班,培训了一批电化教育骨干和电化教育课程教师,为初创时期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和创办电化教育专业奠定了人才基础。

与此同时,南国农先生积极倡导开设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与李运林、李克东一起,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同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创办电化教育专业。先生立足西北,放眼全国,直接或间接参与全国多所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前期创办和后续建设。

1985—1989年,南国农先生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论文、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虽然担任这一职务只有四五年时间,但对全国电化教育专业的开办、硕士点建设、博士点建设,乃至全国电化教育队伍建设的指导支持和提携激励,却贯穿了一生,影响巨大而深远。

2.3 产学研三位一体协同创新

1983年,李运林为代表的师人在教学系统中引入生产和研究,“产、学、研”三结合创办电化教育专业,实现了创新和协同[11]。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创办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获首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随后,1996年创办“三面向教育科技园”,2009年创建“教育信息化支撑技术创新联盟”,2010年成立“广州市协同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院”,2012年创办“广东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这些都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功范例。

2.4 举办电化教育展览

1983年,在电化教育重新起步一段时间后,为扩大电化教育舆论宣传,向社会各界展示电化教育的巨大影响力,南国农先生带领西北师范大学电教人,组织策划和成功举办了“电化教育成就展览”,全国有17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和教师4万余人前往甘肃兰州展览会现场参观学习。这是当时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一次电教展览,在电化教育发展初期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推广作用。

2.5 助推电化教育实验

南国农先生助推电化教育实验,主要是从理论上给予积极指导。

提出媒体技术应用阶段的电化教育实验,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用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及教学设计技术等三种技术,做好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和优化教学过程这两件事情,从而达到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以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体系这一目标。进入信息化教育阶段后,针对电化教育实验主要以创建精品课程为主要目标的现实,南国农先生又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五大标准:全新的教学理论、丰厚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技术、探究的教学模式和规范的教学管理。

2.6 主持普及电化教育知识活动

1991年11月,在我国电化教育发展的低迷期,南国农先生以《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为平台,策划和组织实施了“全国电化教育知识大奖赛”,大赛活动先后有数万人参加,这是一次旨在向社会各界宣传和普及电化教育知识的大型群众性活动,真正达到了宣传电教、支持电教、参与电教的初衷。《光明日报》《甘肃日报》先后报道了大赛活动。

2.7 主持电化教育考察实证研究

1992年5月23日至7月11日,受国家教委电教司委托,南国农先生主持了“全国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创举,是新中国教育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项长时间、长距离、大跨度的教育实证研究课题。

考察活动历时50天,途径17个省、市、自治区,行程12 800公里,采访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各级电教馆、教育电视台等单位和个人近千人,为国家教委电教司呈上了一份3万字的考察报告,同时还有考察录像、录音、照片等多项成果,这些成果后来成为国家制定电化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2.8 主持电化教育史课题研究

进入新世纪,南国农先生认为,电化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一项事业、一项产业,更应该注重史学研究。鉴于此,2007年8月,由南国农先生主持,西北师范大学等5院校联合申报了“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2012年8月结题,5年的持续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论文37篇,出版专著7部,完成丛书13本,课题代表性成果《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201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中国电化教育发展史的研究,在全国教育技术界掀起了一阵研究史学、修正当下、启迪未来之风,其对学科和事业发展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2.9 倡导建设教育技术博物馆

2012年4月26日,南国农先生任专家组组长,对教育技术博物馆建设进行可行性论证,随后亲自为博物馆题写馆名,带头为博物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资料。历时4年,2016年5月18日,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建成开馆。

建设教育技术博物馆,加入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作为文化部、财政部的环濠河文化建设项目,填补南通乃至全省、全国教育技术博物馆空白,意义非凡。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在博物馆建设研究成果《教育技术博物馆建设与场馆学习》一书的序言中所说的,“中国教育源远流长,建立教育博物馆一直是我的梦想”[12]。

2.10 创办电化教育刊物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电化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创办电教报刊成为迫切需求。1980年9月,经报请甘肃省文办和省委宣传部批准,由南国农先生任主编的《电化教育研究》创刊号出版发行。

《电化教育研究》创刊近40年来,从季刊到双月刊再到今天的月刊,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一步一个脚印,如今已是“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3 结语

南国农教育思想不等同于南国农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南国农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群体、无数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奋斗成果。研究南国农教育思想,必须遵循尊重集体生产劳动成果这样一个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再把南国农教育思想简化为南国农个人的教育学术遗产。

南国农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折射出的是中国化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它是立足于中国百年电化教育探索实践、不断沉浸积淀本国理论研究成果、挖掘总结本国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积累而成的,体现了本土化特色,体现了中国特色。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初期,南国农先生就提出发展我国电化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走自己的道路,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他引用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的话来说明这一论断:“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媒体和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不会有“中国特色”,但是,电化教育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媒体和技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必然受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然要在中国的现实条件和环境中生存、发展,所以形成“中国特色”是应然和必然。

南国农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本土化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探索之路,它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实现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实现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南国农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走过的是一条摆脱依附、自主创新之路。进入新世纪,南国农先生指出,“立足本国实际,追踪现实问题;既要借鉴,更要超越”。这是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13]。既不依附西方,也不自我封闭,从国情出发与国际接轨,要以一种“借鉴、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的姿态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自主创新,在充分尊重中国本土文化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新体系。

猜你喜欢
南国理论体系电教
南国红豆发新枝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美丽的南国多传奇
电教多媒体设备的节能电源设计与实现
立体再现《南国荔枝红》
南国牡丹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不算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