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伟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 德阳 618000)
静脉推注是一种采用注射器形式将单一、少量药品输注于患者体内的静脉注射方法,其接头处常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小气泡问题,当气泡随输入液体进至患者血管时,无论数量多少均会导致患者出现紧张、恐惧、焦躁等负性心理情绪[1],故如何采用有效措施防止静脉注射过程中接头处出现小气泡情况较为关键。
采用传统方式执行单次静脉注射手段时患者静脉常会出现少量空气,可经其肺动脉至肺小动脉,于其肺毛细血管中打散与吸收,一般而言,损害程度较轻。但若患者静脉注射次数较多,空气进入次数频繁,静脉中聚集多个小气泡并形成大气泡,对患者动脉口有阻塞影响,一旦血液无法肺内循环,会致使患者出现空气栓塞问题[2],病死率较高。此外,若静脉注射过程中导致少量空气进入患者体内,均会增加患者的不良情绪与心理压力,进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严重时可能有医患纠纷风险。
主要包括扎两根止血带法、易见回血法、微负压静脉穿刺法、非握拳穿刺法、甩臂法或垂吊法、热敷法。其中扎两根止血带法:若患者无法主动握拳,可予以握拳代替方式。于患者前臂穿刺操作时在其腕关节、肘关节内关穴处应用止血带作结扎处理并行相应静脉穿刺取血操作;于患者手背静脉输液操作时可在其腕关节内关穴处采用止血带作结扎处理,并将另一端扎于小指基节骨处;于患者足背静脉输液操作时可将止血带一端扎于足掌跖骨处,另一段扎于踝关节内踝处[3]。易见回血法:主要包括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与调节器高调法,前者主要是在调节器置于高位期间取下输液瓶(排气完毕),将其与病床挂在同一水平线上,于虹吸作用下作相应回血处理,后者则是将调节器置于高位期间会将液体后缩范围加大,可在降低回血阻力的基础上提升回血速度。微负压静脉穿刺法:于头皮针接头上部10cm 出折返输液管并将3-5 滴液体由针尖处挤出,待针头扎入患者皮肤时即可将反折部位松开,可有效迅速回血;甩臂法或垂吊法:患者上臂呈下垂状态时应指导其作有效下行甩臂操作,次数为5-6 次,或可于患者输液肢体下垂1-2min 时候进行止血带结扎处理,再作相应静脉穿刺治疗。热敷法:采用棉签将阿托品注射液(1%)或硝酸甘油(1%)涂抹于患者手背处,可有效使患者浅静脉呈局部扩张状态,但需注意烦躁者、高热抽搐者、心血管病者、青光眼与婴幼儿慎用。
由于消瘦型患者静脉滑动程度高、皮下脂肪较少,故择取穿刺位置时应多选择手背处,且需告诫患者不可握拳,防止血管扎入其掌骨窝处,造成不良反应;穿刺期间,应帮助患者绷紧皮肤,或用食指与拇指将其皮肤固定穿刺段上下两处。
穿刺时应择取该类型患者患侧肢体,易于固定且对健侧肢体活动影响不大,可对患者患侧肢体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
临床上虽然老年患者血管暴露程度较高,但易滑动、弹性差且壁脆,淤斑发生率相应上调。针对静脉滑动患者,有研究表示施术者可于进针处0.3-0.6cm 处应用左手拇指对患者皮肤作有效按压,快速完成穿透操作,可有效降低患者出血灶、血管周围淤斑发生率。
医护人员面对浮肿型患者时应在止血带扎好后沿其血管走向用拇指作有效按压操作,主要推行组织间液至患者血管边沿处,可有效提升其暴露程度,消毒完成后即可行进针处理。
由于肥胖型患者血管较深、皮下脂肪丰富,故医护人员应择取患者足背、手背、手腕等位置作局部拍打处理,可致患者血管充盈,便于下针。进针时需挑选患者血管上方正中处,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主要包括旋转进针法与逆向静脉穿刺法,前者主要是在针口鞋面上行进入患者皮肤后调整针口斜面,使其向下并对血管作压迫处理,针头刺入血管时应呈15-25°角,见血后医护人员应将针尾再作下压处理,使其刺入血管角度小于15°,抬起针尖后需作一定晃动操作,最后固定针尖斜面于血管上方[4]。进针期间医护人员需注意针尖斜面下压血管时应增大针尖与血管的接触面积,可有效避免血管出现穿破问题。后者则适用于掌指关节边沿静脉显露者(手背静脉不显),施针者应于患者头侧站立并将针尖向患者足趾(手指)方位指向,皮肤需与其角度保持在5°左右,行逆行穿刺过程中医护人员可在血管损坏致使向心穿刺输液难度增高时择取末梢血管途径,遵循由远至近、由小到大的血管应用准则[5],效果亦同。穿刺补救法:若外撤针头回血(穿刺时无回血),说明血管已被穿透,应立即进行相应补救,主要方法有:①扎穿血管后针头不停止穿刺操作,应平行进针少许且超出之前扎穿位置,可有效防止渗漏问题,在皮肤外留置1/4 长度针头后作血管穿破操作再视情况施以有效补救;②松开止血带并采用指压法作用于患者扎穿部位,重压1min 后将输液器水止打开并作轻压处理,若液体可缓慢通过即刻停止按压操作(无外渗问题),采用胶布对针头进行固定处理,补救效果较佳。
医护人员将头皮针末端作反折处理并在短时间内卸下注射器针头,而后与头皮针连接,对患者行静脉注药治疗。
临床常采用周氏排气法消除接头处小气泡,主要为完全排净输液器终端滤器内空气,按规定流程做好相应准备,在患者静脉穿刺成功时对其药液滴入通畅程度进行有效观察,若患者局部未出现疼痛、肿胀问题,可进行执行静脉输液治疗[6]。静脉注药时医护人员需将药液空气(一次性注射器)排尽并对输液夹作关闭处理,与头皮针连接后再行静脉注药操作。
①将输液器内气体彻底排除后应维持莫非滴壶液面在1/2-2/3 水平,可有效对莫非滴壶气泡作一定缓冲;②将静注管气体排除后应保证注射器垂直线与其纵轴线呈15°角,期间需将注射器乳头置入最高处并对注射器实施轻拍操作,于气泡移近乳头位置时再行缓慢推注活塞(注射器)处理,压气泡置针头处;③关闭调节器,同时应将头皮针近接头处1cm 处作有效反折处理,将输液管接头位置与头皮针进行分离并应快速拧下静注管针头,后应将其套入输液管接头位置且需轻推活塞[7],在乳头处液面呈现水滴状(凸向外)时再用拇指、食指对其头皮针接头处进行一定挤压,连接静注管乳头处与头皮针接头处,吻合头皮针液面及凸向外液面,而后顺势推进药液,可有效减少小气泡产生率;④输液恢复过程中应采用同样方法挤压输液器接头与头皮针处接头,吻合二者液面且有效连接,可使其输液状态正常化[8]。
综上所述,在输液患者静脉推注药液过程中应用有效静脉推注方法,可在减少小气泡的基础上建立良性医患关系,降低患者不良情绪,杜绝患者空气栓塞问题。但对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与实操能力有一定要求,故现阶段应对医护人员静脉注射掌握程度作相应培训、考核,提高医护人员静脉穿刺技术,以便在今后工作中通过改善细节获取患者高度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