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鸿 王新洲 杨 黎*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互联网+”计划后,我国社会各行各业迅速融入到互联网中,搭上“互联网+”这趟“高铁”。那么“互联网+”时代的出现对高校教学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与改变呢?那将是:摒弃内容老旧、样式固定、评价体系单一的应试教学,替代为内容丰富多彩、样式千变万化、评价体系多元化的现代化互联网教学。我国高校教学正在经历一场基于网络技术的伟大变革,每个参与者都将受益。
1.1 教学内容老旧 传统高校教学体系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性,教材内容更新缓慢,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学到前沿性的学科知识[1]。一般来说,教材从编写到成册需要两年时间,最快也得一年,出版社出版、发行需要一年,教育部测评又需要一年,也就是说,一本教材从组织编写到学生开始使用,最快也得三年。目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各行各业在三年时间里可能已经发生了足够大的变化。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仍在使用十多年前的教材,新技术、新观念、新动态完全不能在教材中体现,一些案例也是陈旧不堪,枯燥乏味,学生毫无兴趣可言。学生接触不到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学习上升空间往往被限制,想象力被扼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创造力。
1.2 教学样式固定 传统教学样式下,高校教学以应试化为主,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其中而是被动接受信息,时间长了容易引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反感和厌学心理。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是普遍现象,教学好像是教师一个人的行为,教师在讲台上长篇宣讲,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少之又少,而学生打瞌睡、翻看手机或交头接耳成为普遍现象。如此教学样式如何能调动学生主动性?又如何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呢?在当今信息满天飞的时代,仅按教材内容简单讲述的教学形式自是黯淡无光。此外,目前我国高校大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有的公共课甚至是几个班聚在一起授课,教师只能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给予个性化讲解,不利于学生成长。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学生的潜质亦可能被埋没,专业知识学习以及综合素质培养必将受到不利影响。
1.3 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我国高校教学评价体系长久以来采用“应试教育”样式下的考试方法,学校通过考试来评判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考核,与社会生产严重脱节,也不能实际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这种总结性评价片面地反映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能很好地反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且发现考核结果不理想时课程已结束,无法及时补救,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自主能力的提升作用甚微,也误导了高校教学发展方向,阻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进步。总之,高校现有的评价体系存在着种种弊端,不能很好的为教学事业服务。
2.1 互联网发展现状 近年,互联网接入技术和接入设施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全国光纤接入到户已达1.6亿户,一些一线城市如北京、深圳等更是达到光纤全覆盖。互联网用户数飞速增长,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7.31亿,普及率为53.2%,超出世界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超出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2]。随着移动无线网络技术迅速提升,通讯设备不断普及,无线宽带使用率大幅提高,无线网络已成为网民在各种场所下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方式[3]。从网民年龄结构上看,我国网民大多处在10~39岁,占全部网民的74.7%,进一步缩小范围后,网民占比最高的为20~29岁,达30.4%;其次为30~39岁、10~1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4.2%、20.1%。在这个全球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中国已然走在世界前列。
2.2 “互联网+”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和高度普及的时代,学校应该开启“互联网+”教学时代,教学是以终端设备、多媒体、信息传播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互动式、共享式、开放式的学习样式,是以“发展学生个体为本”作为基本理念的教学样式[4]。在该教学样式中,高校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便利性,发挥其优势,努力探索,实现互联网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保留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传递作用,在观念和态度上得到转变,竭力创新,把既往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样式彻底抛弃,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成带领学生探索知识的领路人,或以一个导游者的姿态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融合大数据统计和精确分析,把握课堂难点和学生特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宏微观表现,提供准确或有启发性的学习资源链接,实现互联网教学与专业学科的整合,开拓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获得各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构建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避免各学科间的孤立。还可以通过与老师、同学交流,将其通过互联网获得的优质资源加以分享,形成交互型教学,协同学习。互联网教学符合现代化教学要求,以其丰富的资源、多变的形式为高校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3.1 教学内容持续更新 传统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陈旧且枯燥。互联网教学的到来使得高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互联网具有海量资源,一些适合专业教学的前沿知识、创新思维能被及时纳入课程。互联网内容具有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特点,专业知识内容与图片、声音、视频结合后更具艺术性、观赏性,更容易受到关注,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简单的快乐。互联网教学不仅对必修课程内容进行创新,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选修课程的创新与应用也变得精彩纷呈,越来越多的特色选修课程被开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兴趣的培养提供支持,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5]。
3.2 样式不断变化 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同一时代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当今社会是信息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讲授法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这就要求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地一成不变地教导学生。如利用微课推动传统教育网络化传播[6-7],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其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状态下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式交流,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自己也是教学的主体,切身体验学习专业知识内容后给自己带来的改变,达到心理和认知的全面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轻松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8]。
3.3 评价体系日益多元化 高校教学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必然趋势[9]。只有多元化才能全面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公平合理地对所有学生做出评价,为高校教学事业发展提供准确的指导。互联网以其便捷性可为高校教学带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优势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评价主体多元化。这些评价主体涵盖了授课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员和相关评价专家。教师的评价依然重要,因为教师最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不足有正确的认知,促使其更好地矫正。通过询问家长和社会,了解高校培养学生是否达预想目标,为高校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改进提供指导。评价体系中评价专家不可或缺,来自于他们的专业评价可以使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暴露出来并能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避免了考试分数一锤定音的弊端。第二,评价内容多元化。高校教学既要传授专业知识,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要育人,健全学生人格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因此,简单地对学生专业知识进行评价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评价。“互联网+”为高校教学的多元化评价提供了平台[10],方便教学机构全方位的掌握学生的教学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及时调整教学安排提供指导。
4.1 “互联网+”实践 该样式整合社会资源,由学校联合企业发布任务,学生在互联网上领取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任务并完成,并可得到一定的报酬。这种样式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能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也能让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而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调整,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11]。
4.2 “互联网+”课程共享 利用互联网优势,整合各地高校优势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课程的网络共享,随时随地享受名校课程。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在网上都很容易找到,学习后认为是好的资源还可以分享给自己的同学,大家对优秀课程评论、点赞后提升课程的热度,让经典课程、优秀课程成为一种流行。该样式的优势在于每位学生都能受到多元化的课程教学,让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教学成为一种日常。
4.3 “互联网+”教师 互联网平台可集合优质师资资源,学生可以点播任意高校任意老师的授课视频,以目前的网络技术,甚至实现教师教学的网络直播也不是什么难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老师、评价老师,使地域不再成为学习的限制。这种样式的最大特点是发挥了教师的功能性,运用各种互联网应用可以轻松实现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疑问被及时解决,提高学习效率[12]。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着高校教学的方方面面,其影响已渗透到高校教学的每个环节,如教学内容、教学样式、教学评价体系等。面对“互联网+”的大趋势,高校教师必须正确面对,接受现代化教学改革带来的挑战,调整心态,适应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样式,跟上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教学时代的节奏,培养现代化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教学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