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刘振清,刘战国
(1.郑州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河南 开封 475000;3.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财政金融处,河南 郑州 450000)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意义、战略目标、指导原则、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为河南省沿黄战略布局指明了方向[1]。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指示,笔者开展了系列调研走访活动,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河南方案,即构建沿黄河南省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的基本设想,包括“沿黄生态经济轴”、黄河生态谷走廊、黄河科创孵化谷走廊、沿黄高端产业带、沿黄都市带、沿黄文化带。这一设想得到了沿黄市县的积极响应。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游和下游的结合部,是下游地上悬河的起点,泥沙淤积导致下游河道每年抬高约5~10厘米,下游河床一般高出堤防背河地面3~5米,地上悬河就像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1 593次,其中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大改道26次,其中20次起点在河南。因此,河南历来是黄河下游防洪的重中之重,是黄河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关键部位。
黄河流经河南省三门峡、洛阳、济源、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8个省辖市,流域保护和受益地区涉及13个省辖市105个县(市、区),面积占全省的57%,经济规模约占全省的80%。河南省拥有黄河流域最大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以及最大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两者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龙头和增长极。
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水患与缺水并存,生态保护、悬河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构建沿黄河南省“一轴两廊三带”既可以有效提升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和治理水平,又可以有力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河南方案”。
长期以来由于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等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同时由于摊大饼的城市布局不利于污染空气疏散,河南省成为全国城市空气污染的重灾区,郑州、焦作、新乡等城市长期占据全国城市空气污染排序后十位,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攻坚形势异常严峻。
黄河下游两岸大堤一般相距5~14公里,最宽达20公里,河南省黄河河道总长711公里,黄河滩区总面积约8 00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0.5%,约为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的3倍(注:2017年年底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 685.29平方公里),其中,洛阳至开封段的黄河滩区面积约为2 000平方公里,约为两岸沿线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倍,对河南省相关城市来说黄河滩区是非常稀缺宝贵的生态资源。
构建沿黄河南省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可以走出河南省城市摊大饼发展的误区,促进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向黄河两岸集中布局,使黄河成为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的内河,黄河滩区成为城市的生态功能区,形成“带状分布、组团发展、生态间隔”的城市圈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使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就曾经提出建设郑洛工业走廊的计划,荥阳、巩义、偃师三大工业重镇脱颖而出,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中位居前列,重型化的郑洛工业走廊基本形成。2011年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中再提“建设郑洛工业走廊”,但是由于没有上升到郑洛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缺乏配套政策跟进,最重要的是通勤圈轨道交通干线即郑洛市域铁路和城际铁路至今没有规划建设完成,郑洛工业走廊转型升级迟缓,呈现衰落之势。与郑汴、郑新、郑许、郑焦一体化蓬勃发展相比,郑洛一体化明显受阻。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重点构建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两大增长极,但是两大都市区(圈)相互孤立布局,缺乏有效衔接、相互融合、一体化发展,导致两极一轴集聚不够、分工协同缺乏、空间布局分散、增长极功能弱化。构建沿黄河南省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可以促进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的一体化融合发展,重构郑汴洛焦新许济“1+6”郑州大都市区(圈),形成黄河流域和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增长极。郑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具有“三中心一枢纽一门户”综合优势,洛阳是国家区域副中心城市,具有国家级的高端装备以及军工、科创等独特优势,郑洛之间空间毗邻、优势互补,处于1小时都市圈之内,郑洛双中心同城化符合都市圈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对带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先导作用,沿黄“一轴两廊三带”将成为郑洛同城化发展的桥梁和突破口。
尽管近二十多年来河南省经济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但是与同处中部地区的其他省份横向对比明显滞后,如2010~2018年河南省经济增速在中部六省排名靠后,这说明河南省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承接产业转移、园区集聚和集群发展、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一体化等诸多增长点有待提升。通过构建沿黄河南省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着力打造科创孵化谷走廊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开辟河南省发展新空间,加快形成新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将有力支撑河南省打造三大高地、打好四张牌,加快中原崛起,使中原更加出彩。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可看作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 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可以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点轴模式是从增长极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开发模式。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把产业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在一个广大的地域内,增长极只能是区域内各种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的少数地点。一个增长极一经形成,它就要吸纳周围的生产要素,使自身日益壮大,并带动周围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当这种极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并且增长极已扩张到足够强大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散作用,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经济增长。增长极的形成关键取决于推动型产业的形成。推动型产业一般又称为主导产业,是一个区域内具有方向性、支配性作用的产业。地区的主导产业一旦形成,源于产业之间的自然联系,必然会形成主导产业周围的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和旁侧联系产业,从而形成乘数效应。
沿黄“一轴两廊三带”布局符合区域经济“点—轴—网”布局的基本理论[2]。区域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在交通、区位和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出现城市增长极,进入中期发展阶段后不同的城市增长极之间形成交通、产业、都市轴带,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期高级发展阶段后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和产业都市网络化均衡发展格局。河南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高速公路、轨道交通、航空枢纽等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网络化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郑汴洛焦新济沿黄轴线网络化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趋势。
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曼在城市群理论中指出 “经济增长引起的空间演化”和“支配的空间经济的首位城市”的增长极理论,对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结合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发展阶段理论,建立了自己的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的空间演化模型,认为区域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为沿海地区出现零星的聚落和小港口、点状分布的城镇、多核心的结构、区域相互吸引和反馈联系紧密的四个阶段。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三大都市圈的发展相当迅猛,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主要地区。正因为三大都市圈城市群的实力推动和示范效应,全国各地兴起了区域不等、名称各异、特色有别的大都市圈热潮[3]。
沿黄“一轴两廊三带”布局符合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同城化发展的规律趋势。区域经济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中期阶段后,城市群快速崛起;进入后期阶段后,随着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加速一体化,城市群核心区都市圈加速同城化,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河南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后期,中原城市群加速一体化,通过构建沿黄河南省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将带动郑汴洛焦新许济“1+6”郑州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形成带动中西部地区和黄河流域的经济增长极。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悬河水患问题根除,为沿黄布局城市提供了技术前提。郑州桃花峪以下为黄河下游,河长786千米,由于下游河段落差小、流速慢,黄河泥沙沉淀,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水患泛滥频繁。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2年开始,黄河小浪底水库已连续实施了13次汛前调水调沙。经过10年的“冲澡、净身”,黄河累计入海总沙量达7.62亿吨,河道下游主槽河底高程平均被冲刷降低2.03米左右。当前“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治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完善,小浪底水库和伊洛河、沁河上游水库的建设,使洪水泛滥问题得到根治,这为沿黄河两岸布局城市提供了前提条件[4]。
流域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界就提出“黄河经济带”的概念,但是由于黄河不能通航,难以形成类似长江那样的黄金水道,“黄河经济带”的概念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欧亚大陆桥”或“陇海兰新”经济带,以及最新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对河南省意义特别重大,因为黄河河南段横跨中原城市群核心区,中原城市群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增长极,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是黄河流域的龙头,黄河生态带在河南段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陇海经济带”、中原城市群核心轴带布局是完全重叠的。近十几年来,由于黄河悬河水患得到解决,各地政府大力推进沿黄河两岸布局城市新区、产业新城和产业园区,沿黄产业都市带已现雏形,如郑州市沿黄布局郑东新区、郑西新区、郑北金水惠济组团等;开封市沿黄布局汴西新区和郑汴港核心引擎区,带动了郑汴一体化和同城化;新乡市沿黄布局平原新区,带动郑新一体化和同城化;焦作市沿黄布局焦南(武陟)产业新城,带动郑焦一体化和同城化。目前,郑汴洛焦新济“1+5”郑州大都市区沿黄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构建沿黄河南省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现实可行。
构建沿黄河南省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完全契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第一,符合“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根本原则。保护黄河流域生态是发展的前提条件,首先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廊道,其次才是构建经济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第二,符合“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基本原则,根治水患、滨水布局、沿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符合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快郑洛同城化,加快推进沿黄郑汴洛焦新许济“1+6”郑州大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契合了生态轴线、交通轴线、经济轴线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复合布局的规律趋势。第四,符合“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内陆腹地枢纽、开放门户、重要支点和增长极。
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好治理好是首要任务,要坚持开发服从保护,统筹兼顾生态、生产、生活,实现永续发展。
坚持亲水布局,轴带发展。亲水布局可以充分利用黄河生态稀缺宝贵资源,破解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沿黄河两岸布局产业园区、城市新区、综合交通网络,实现交通轴线、产业轴线、城镇轴线、文化轴线与生态轴线多轴复合,统筹优化布局,形成生态型带状网络化大都市区(圈)。
坚持组团集群,高端发展。瞄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目标,依托各具特色的城市组团布局高端产业,如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创建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全国性或世界级的特色产业集群或基地。
坚持双核带动,一体发展。瞄准打造中部地区和黄河流域最大经济增长极目标,以黄河生态带和综合交通网络为纽带,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洛阳副中心城市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发展。
坚持文化铸魂,创新发展。打造创新高地和文化高地,构建黄河谷科创孵化走廊,传承创新黄河文明,弘扬优秀黄河文化,促进黄河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鉴,创建新时代的黄河文明,通过一带一路使黄河文明走向世界,为世界提供中国模式和河南方案。
围绕建设美丽之河、平安之河、兴旺之河、创新之河、文化之河的总目标,确立黄河生态经济轴带的核心功能定位。
黄河生态功能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事关国家安全及大国崛起千秋伟业,根治黄河水患必须实施源头保护、流域治理、综合治理,在上中游建设天然林保护区或自然保护区,在下游建设黄河滩生态功能区。建设黄河谷生态走廊,为沿黄布局创新谷走廊、产业带、都市带、文化带提供生态屏障[5]。加大力度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修复恢复,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独特的黄河风光带。
新经济增长极(带)。构建“一轴两廊三带”,加快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推进国家级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推进郑洛同城化,建设郑汴洛焦新许济“1+6”郑州大都市区,推进创新驱动和高端发展,着力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新经济增长极(带)。
河谷科创走廊。打造中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必须建设一批创新要素集聚孵化器。黄河河南段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河谷生态带、产业带和都市带,无论从生态环境还是从技术需求上都最适宜配套布局科创要素资源。要强化科创孵化功能,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吸引国内外新技术和孵化资本集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内国际一流的河谷科创孵化走廊。
黄河文化带。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国崛起和中原崛起呼唤中原黄河文化的复兴,同时黄河文化复兴又为中原崛起注入灵魂和新动力。大力发展哲学文化、大众文化、科教文化、古都历史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和双创服务业等,建设一批特色黄河文化园区,培育一批黄河文化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独特的黄河文化带。
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为“一轴两廊三带、两翼双核多点、网络一体”。其中:
“一轴”即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轴或沿黄生态经济轴带;
“两廊”即黄河生态谷走廊、黄河科创孵化谷走廊;
“三带”即沿黄高端产业带、都市带、文化带;
“两翼”即沿黄河两岸靠近黄河谷生态走廊布局产业园区和都市带;
“双核”即郑州大都市区和洛阳都市圈两大增长极;
“多点”即沿黄布局的六大城市新区或产业新城、十大县(区)组团;
“网络一体”即通过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全域一体化或同城化。
强化全流域生态修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要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在伊河、洛河、沁河等黄河支流的源头设立自然保护区或天然林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自然保护区逐步向全流域扩展。全流域城市污水实现达标排放,沿黄河、伊河、洛河、沁河、南水北调渠等流域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强化黄河滩区生态廊道建设。坚持“三滩分区治理、泥沙分区落淤、洪水分级设防”的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治理思路,构建“高滩森林生活区、中滩农文旅生产区、浅滩生态湿地区”的空间格局,修复黄河滩区生态功能,建设国家黄河公园。
规划“高滩”森林廊道。高滩黄河大堤是从河道及滩区抽取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按照100年一遇设防,沿黄河大堤内外侧5公里范围,建设国家森林公园[6]。布局生态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安置滩区迁建居民。
构建“中滩”农文旅廊道。中滩为高滩与控导工程之间的区域,按照20年一遇设防,其核心功能为生态农业,其经济功能为农文旅产业,发展生态型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科普农业、体验农业、高科技农业、科研农业等功能性农业,建设国家高新技术农业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
设立“浅滩”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浅滩为控导工程与河道主槽之间的区域,保护或修复黄河滩区生物多样性,建设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鸟类自然保护区、植物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资源保护区等特色湿地生态功能区。
规划建设一批黄河牧场。充分发挥河南省黄河滩区集中连片自然资源优势,抓住滩区居民迁建机遇,建设黄河滩区草业生态带,使之成为全国优质草业生产、加工、科创基地。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可比一般农作物减少风沙扬尘80%以上、减少水土流失约90%。力争黄河滩区牧草种植面积达200万亩。
根据国内外创新要素空间分布的规律趋势,大学和科研院所一般集中布局在中心城市生态最优良的滨水区域或山水区域,常见的是沿海、沿江、绕湖或靠山布局。例如,北京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主要布局在雁栖湖科学城,上海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主要布局在浦江沿岸,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主要布局在巢湖周围,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主要布局在东湖周围,广深科创走廊主要布局在珠江沿岸。
借鉴国内外经验,遵循一流科创资源“滨水布局”的一般规律,依托汴西新区、郑东新区、郑西新区、洛北空港新区、平原新区、焦南(武陟)新区建设六大特色黄河科创孵化谷,布局各具特色的高校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吸引本土大学的新校区、分校或特色学院,中外合作大学,最新引进的国内外名校河南分校入驻,吸引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器集中布局在黄河科创孵化谷,创建特色国家创新创业基地。
郑西新区(含高新区、荥阳市、上街区)“黄河国际高新科创孵化谷”。依托郑州大学布局面向全球招生的郑州大学国际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和高新学院,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河南分校。依托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布局国际学院和高新技术学院。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电子信息专业大学及研发机构,引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大科学装置,建设郑州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
郑东新区“黄河国际大数据科创孵化谷”。围绕国家大数据试验区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做大做强龙子湖智慧岛大数据集聚区,提升郑东新区科学城等园区集聚功能,引进中关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设立河南分园,吸引国内外名校设立大学科技园,建设郑州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
汴西新区“黄河国际文化创意科创孵化谷”。 依托河南大学布局面向全球招生的音乐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旅游学院,依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布局创意设计学院,引进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知名文创高校设立河南分校,建设“黄河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吸引国内外知名机构集聚,创建一批文创娱乐主题公园,引进迪士尼乐园、好莱坞、宝莱坞等知名品牌建立基地。建设黄河科技园,吸引水利相关大学及科技研发机构入驻,建设世界一流的黄河文化创意基地。
平原新区“黄河国际农业高新科创孵化谷”。引进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国内外知名院校设立河南分院(分校),建设河南农业科学院研发基地、河南农业大学高新学院和研发基地。建设全国最大、世界一流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基地、国家现代生物育种基地。
焦南(武陟)新区“黄河国际交通智能科创孵化谷”。规划建设沁河大学城,依托河南理工大学布局面向全球招生的国际学院和智能学院等,鼓励黄河交通学院升格为黄河交通科技大学,设立大学科技园。鼓励国内外知名交通大学设立分校,吸引国内外知名交通研发机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集聚,建设世界一流的交通智能研发基地和孵化基地。
洛北空港新区“黄河国际智能科创孵化谷”。引进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专业大学、学院、科研院所,鼓励洛阳市和全国的军工研究院所设立军民融合研发基地,鼓励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本土大学设立智能学院,建设智能大学科技园,建设国内一流的智能技术研发孵化基地。
根据构建郑汴洛焦新许济“1+6”郑州大都市区的需要,沿黄布局六大新区或产业新城,提升十大县级城市组团,推动沿黄产业集聚区向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新城转型升级。
南岸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带。黄河南岸布局汴西新区、郑东新区、郑西新区(包括高新区、荥阳、上街)、洛北空港新区“四大新区”,尤其是把郑西新区、洛北(空港)新区发展成为郑洛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发展的桥头堡和增长极;布局中牟组团、郑北(金水惠济)组团、巩义组团、偃师组团、新安组团“五大组团”。 黄河南岸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康养、总部经济、科技孵化等现代服务业。
以郑州高新区为龙头加快构建涵盖高新区、荥阳、上街的“郑西新区”,加快拓展高新区黄河片区,沿黄河南岸规划100~200平方公里区域划归高新区管辖,重点布局科创谷、国际高校园区和智慧产业。
以洛阳北郊机场为龙头加快构建“洛北空港新区”(洛北空港新城),创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支持洛阳沿伊洛河生态走廊向东发展,加快构建“洛东新区”,创建洛东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使之成为郑洛一体化的桥头堡。
北岸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带。黄河北岸布局平原新区、焦南(武陟)新区“两大新区”,分别作为郑新、郑焦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发展的桥头堡和增长极;布局原阳组团、温县组团、孟州组团、吉利组团、济南组团“五大组团”。 黄河北岸重点发展大农业、大文旅、大健康三大产业链集群,倾斜发展智能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战略新兴产业。
以平原新区为龙头沿黄河北岸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借鉴陕西杨凌经验,建设国家级的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孵化、产业基地,使之成为郑新一体化的桥头堡。
以武陟产业集聚区和产业新城为依托,构建“焦南新区”或焦南产业新城,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使之成为郑焦一体化的桥头堡。
两岸融合一体。打造黄河生态经济轴带,将“1+4”郑汴焦新许郑州大都市区与“1+3”洛济平焦洛阳都市圈融为一体,重构“1+6”郑汴洛焦新许济郑州大都市区,推进“1小时都市圈”一体化或同城化融合发展,把黄河变为郑州大都市区的内河和生态功能区。加快郑汴洛焦新许济一体化和同城化步伐,推进交通、产业、生态、基础设施一体化融合布局。郑州、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主副中心城市和两大增长极,优先推进郑洛一体化和同城化[7]。
黄河风光旅游线路。借鉴外地国家公园建设经验,规划建设黄河国家公园或黄河湿地公园。利用黄河高滩大堤,规划建设一批黄河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如黄河通航小镇、黄河康养小镇、黄河电影小镇、黄河文化小镇等。利用滩区居民迁建后的原有村庄,规划建设一批黄河休闲旅游特色民宿村。规划建设黄河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群。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都市休闲农业观光园、采摘园、体验园、科普园、种植园,规划建设一批特色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黄河地质公园、黄河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鸟类保护区。规划建设黄河观光大道、黄河观光步道、1 000公里黄河户外步道、1 000公里黄河风光国际汽车拉力赛赛道。推进郑州黄河游览区进入免费模式。规划建设黄河水上观光运动旅游线路。打造集黄河风光、滨水休闲、户外运动、水上运动、养生康体、乡村体验、宗教旅游为一体的黄河风光旅游目的地。
黄河丝路文明旅游线路。郑州黄河沿线有康百万庄园、诗圣杜甫故里、北魏石窟寺、北宋皇陵、河洛汇流、楚河汉界、虎牢关、潘安故里、官渡之战、大河村遗址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封有启封故园、朱仙镇、金明园、运粮河、大运河遗址等文化旅游资源。洛阳市黄河沿线有古墓群、小浪底水库等文化旅游资源。焦作市黄河沿线有太极文化旅游区、嘉应观文化旅游区、韩愈文化创意园、妙乐寺宗教文化园等文化旅游资源。新乡市黄河沿线有原武唐宋文化小镇、陈桥驿两宋文化小镇及黄河故道小镇、乡愁文化水镇、人文康养旅游小镇等特色旅游小镇。组建沿黄旅游联盟,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优化沿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沿黄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郑汴洛古都文化经典旅游线路。郑汴洛都是千年文明古都,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为历史文化名城,享誉国内外。郑州是三千年前的商都,拥有嵩山少林、黄帝故里、商城遗址、河南博物院等;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拥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名胜古迹;开封是七朝古都,清明上河园、龙亭、相国寺、铁塔、开封府等具有宋代特色。深度挖掘古都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亮点和知名品牌,不断优化郑汴洛古都文化、宗教文化、寻根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世界一流的古都文化旅游目的地。
坚持交通先行,适度超前构建支撑“一轴两廊三带”的综合交通体系,重点规划南北两岸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同步规划南北两岸新区,推进黄河旅游客运航线与两岸交通网络相互衔接,促进郑州主航空枢纽与洛阳副航空枢纽协同发展,形成“铁公机水四网联动”高效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构建黄河两岸综合交通廊道。黄河南岸(开封—郑州—荥阳—巩义—偃师—洛北(空港)新区—新安)、黄河北岸(原阳—平原新区—焦南(武陟)新区—温县—孟州—吉利和济南组团)、沿黄河高滩大堤规划建设市域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沿黄河中滩大堤规划建设兼顾堤防和旅游的快速通道(黄河观光大道)。
加强南北岸互联互通。规划建设郑州—原阳、平原新区、武陟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荥阳—焦南(武陟)新区、巩义—温县、偃师—孟州、洛北新区—吉利和济南组团网络化连接。
创建黄河旅游客运航线。坚持统一规划、分段分期建设,疏通黄河航道,打通郑汴洛焦新济黄河航线,建设若干旅游客运码头,与两岸交通网络无缝衔接。打通小浪底水库至三门峡水库的旅游客运航线,完善库区航线网络。
促进郑州和洛阳双航空枢纽互动发展。依托城市群构建机场群、依托中心城市建设航空枢纽,这是城市群、中心城市与航空枢纽协同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各大城市群都拥有两个以上的航空枢纽,中原城市群作为位居全国前列的国家级城市群,依托郑州和洛阳主副中心城市建设双枢纽机场势在必行,在郑州航空枢纽进入全国前列的基础上,要加快启动洛阳航空枢纽建设,同时加强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与航空枢纽的无缝对接,形成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河南省构建黄河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提高认识。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事关河南省大局,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整个黄河流域只有河南段与“一带一路” 、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五区联动等国家区域战略是完全重叠的,对河南省80%的区域和人口有直接影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负责统一规划并分工负责实施。三是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并制定生态、交通、产业、城市、文旅等专项规划。四是建立项目库,区别公益类、产业类和PPP类,分清轻重缓急,明确建设时序、建设方式和责任单位,力争重大公益类项目进入中央项目库。
构建黄河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思路,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重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一是要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力度,河道治理、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廊道等纯公益项目需要政府投资,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积极争取中央项目资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积极引入外资。二是激活社会资本投入,创新基础设施项目PPP开发模式,对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特色小镇、特色民宿、主题公园、专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可以采用PPP模式。三是制定配套政策吸引外资和创新资源,打造开放高地、创新孵化高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
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高水平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必须做好基础研究[8]。一是围绕“一轴两廊三带”加强多目标规划研究,每年发布一批政府资助招标课题,调动专业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调查研究和基础研究,为科学规划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加强黄河流域治理与生态保护研究,组织黄委会科研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积极开展试点研究,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优良、水资源高效利用。加强滩区综合治理研究,确保修复自然生态,兼顾生态生产生活。三是加强智库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鼓励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或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