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梅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受国内外社会环境和竞争压力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特点呈现多元化、矛盾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面临严峻挑战。新形势下如何迎接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战,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手段、引领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新工具[1],被广泛运用于各领域。大数据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工作路径。笔者探讨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旨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新的工作模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1980年,美国人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最初,大数据是指动态的大容量数据集合,大到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信息资源[2]。目前,有关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未形成统一的系统化认识,国内外学者、机构从不同的视角,研究大数据技术。如美国大数据分析师道格·莱尼(Doug Laney)从大数据性质特点角度,提出大数据的“3V”特点,即容量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速度快(Velocity)[3]26;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从技术分析角度,提出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2];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 Group)从大数据应用价值角度,提出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2]。随着大数据技术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大数据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衍变,正从单一的技术概念转化为技术和思维的结合。技术层面,大数据为人类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通过基于大数据的存储技术、复合计算模型和认知计算等新技术,实现巨量的、多模态的数据采集、整合和分析,从而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4]58;思维层面,大数据带来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些转变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理解和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技术和方法。
大数据技术正在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是新技术,更是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对应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形势,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广泛开展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课程、心理主题活动等教育实践活动。在优化学生心理品质、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从业经验和心理学知识,利用有限的心理学工作方法和工具,诊断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下大学生严峻的心理健康形势。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工作成效的因素多元且复杂,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中产生的数据信息是掌握个体和群体心理行为特征与规律的宝贵资源。然而,这些资源不仅分散、无序,而且多是以文字、视频、音频等形式存在,很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系统化、数据化服务。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对巨大、复杂、潜逻辑数据的梳理、甄别和分析,并通过大数据可视化技术,让隐藏在大数据资源背后的真相直观、精准地呈现出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数据资源的化繁为简、直观可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通过更全面、更详实的数据信息采集,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时段、全方位的精准把脉,降低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干预机制的复杂性。
大数据时代,通过事物的数据化,实现了定性定量的综合集成,人文社会科学等曾经难于数据化的领域像自然科学那般走向了定量研究[5]。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单纯依赖于抽样调查和分析实证数据的“准科学”,而有望成为全面反映事物全貌和真相的“科学”。在遵循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技术,挖掘、利用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分析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与心理变化的内在联系性[5],有效降低对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经验的依赖,有利于更精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大数据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离不开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需要从理念认识、数据平台建设、教育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领域共同发力,形成大数据应用的良好生态。
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带来传统科学认识论的变革。大数据用相关性补充了传统认识论对因果性的偏执,用数据挖掘补充了科学知识的生产手段,用数据规律补充了单一的因果规律,实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数据化统一,形成了全新的大数据认识论[5]。树立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理念认识,是驾驭大数据技术、实现其价值的认识论基础。大数据时代,能否激发和利用隐藏于数据内部未被发掘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大数据及其潜在价值功能的认知和态度。当前,大数据驱动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观上面临大数据意识不强、认识不清的问题,客观上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致使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准确性和共享性不强,给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带来很大的挑战。数据即资源,要树立大数据理念,深刻认识大数据技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颠覆性作用,树立“大数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注重数据的收集、梳理和使用,尽可能搜集足够量大、足够全面的综合性数据信息,这是大数据技术运用的基础。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建立大数据中心,统筹全校有效数据信息的存储、分析和管理,发挥大数据的集约管理效益。
平台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础,它覆盖了从数据采集、存储、梳理、分析到具体应用的整个周期,是大数据从理论走向实践应用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的开展,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覆盖全域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传统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关注的是数据本身,如“某学生一学期内共计旷课多少学时”,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的数据平台关注的是数据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如“该生何时开始旷课、哪段时期旷课较多”以及所反映出来的“学习态度等思想状况的变化”等信息,这对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大数据技术不仅使对大学生个体全过程的行为数据采集成为可能,还可以通过不断汇集反映学生思想、生活全貌的轨迹数据,实现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全程化把控和研究。数据收集是基础,数据分析是关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平台建设要求开放度高、整合度强,它不仅是数据的收集、归纳平台,更是数据的综合研判和智能化分析平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也可以为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工作提供支持。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心理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围绕心理健康核心要素,开展数据信息的智能化分析,可以通过数据平台条件设定,发掘数据间的内在关联性,预测发展趋势,使大学生思想动态研究数据得以量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状况预警工作。平台还可以开放个人数据,便于学生发现自身问题,积极开展自我疏导。
打造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教育方式变革是关键。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受内外因素叠加的影响,“教师+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远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数据相融合,可打破传统教学思想桎梏和固有模式,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科学严谨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课堂教学方面,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诸如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等新兴教学模式,变枯燥的说教式教学为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可广泛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大对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数据信息的采集与研判,有助于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实施精准干预,切实提高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有力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源数量巨大、来源广泛、形式多样,但还不能直接用于分析和预测,必须通过专业人员对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将大量不同源的非结构数据进行组合分析,并从中发现价值[6],这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大数据的处理分析涉及多学科领域,需要有掌握高级数据分析技术,兼具心理学、数学、统计学、信息学、机器学习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利用可视化技术,将数据转化为思想状态描述。目前,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刚刚起步,2015年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首批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系统培养大数据技术人才。应该认识到,培养兼通心理学和其他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数据科学家”,短期内难度较大,应充分发挥学校的现有人才优势,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将具有其他学科背景人员充实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通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团队合作,并进行心理学和大数据技术培训,尽快打造大数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复合型工作团队。
数据信息具有个体自决性,即个人有权利决定私人信息的公开对象和范围。从这一角度讲,大数据平台是否有权对学生信息进行捕获涉及隐私伦理问题,本文对此不作探究,仅从大数据技术应用角度探讨如何在应用过程中保护好个人隐私,防止数据误用、滥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学生家庭状况、情感等诸多敏感性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恰恰是最能反映思想状况的重要载体,如何将这些信息限控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谨防外泄,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学生隐私的外泄不仅给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隐患,而且可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催生新的心理问题。数据信息保护要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学校应强化风险防范,注重个人隐私保护,明确数据储存、数据管理、数据使用、保密措施与奖惩规定等,从制度层面筑牢安全防线。此外,在国家层面,要尽快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形成大数据技术使用的法律约束机制,有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数据采集、使用和保护工作。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心理健康教育定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大数据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提高其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必然选择。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大数据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与实践还不多,还面临着技术、认知、资金、师资等方面的发展瓶颈。但大数据技术作为不可回避的发展趋势、技术手段和思维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有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精准诊断、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