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诱因及对策探析

2019-01-29 06:25杨雅棋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诚信道德家长

杨雅棋,朱 骞,谭 伟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诚信之域”著称,“明礼诚信”自古被视为公民的基本行为规范。当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速,“诚信危机”已经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长春长生假疫苗、考试作弊“黑色产业链”、毁坏共享单车、恶意拖欠学费、学术不端行为、学生简历造假、骗婚骗房事件等现象。公民诚信缺失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损坏了国家形象,还使整个民族的社会道德呈下滑趋势。大学生作为公民中重要的人才储备,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诱因分析

1.传统诚信道德文化传承遭遇危机

国内学者王淑芹[1]提出,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普遍的制约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失信行为的发生与社会道德氛围密切相关。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不仅人的思想意识和感情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人的品行也是环境熏染和磨砺的结果。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强弱和诚信行为的好坏与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虽然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强于社会其他一般群体,但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失信行为的诸多现象,诚信文化的退化、惩治失信行为的不力所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的错位,对在校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当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中,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些企业和个人利用非诚信手段牟取暴利,在经济生活中出现诸如假烟、假酒、假奶粉等假冒伪劣产品;不惜造假、贩假、卖假等大搞商业欺诈行为,导致了信用危机。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引起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混乱,出现道德迷茫。根据“破窗理论”[2],社会中不诚信行为获利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的消极示范,会迅速弥散并冲击在校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观念,从而使他们从最初鄙视失信者到羡慕再转而群起效仿,甚至会在高校中逐渐形成一种不良的校园风气。

2.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完善

高校诚信制度是高校根据社会诚信文化要求和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专门制定的对大学生诚信行为进行规范管理的制度体系[3]。换句话说,只有当制度与环境及其中的人的行为选择机制适宜和协调时,制度本身刚性约束力才能发挥最佳。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培育学生诚信价值观念落到实处,出现了“雨过地皮湿”运动式教育状况,诚信教育也没有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更多地是通过课堂专业老师理论式说教,片面地对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品德的培养。高校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的具体内容滞后于当下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变化,与大学生的大众化素质和校园生活的多元化情况不协调,造成大学生诚信制度刚性约束力弱化。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手册》中诚信规范制度的条例不完善,存在规范约束“空点”和“盲点”。如《学生手册》条例中有关学生就业应聘过程的诚信规范就缺少相关内容。二是奖惩制度不全面,激发和约束大学生诚信选择动机的作用难以发挥。校园里师生发生的失信行为,如学校监管部门不及时惩罚并进行批评教育,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行为示范,从而影响校园风气。三是执行制度责权界限不清,被动和消极执行情况屡屡发生,也加剧了校园失信现象的发生。

3.家庭诚信教育长期缺位

家庭是人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乃至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三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家庭的教育。

一是家庭不和谐导致畸形品格。家庭环境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谐友爱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港湾,孩子们都希望家人和睦共处、相亲相爱,对自己关爱有加。争吵不休甚至暴力充斥的家庭,必定是孩子成长道路的噩梦,尤其是父母间的不和睦必将造成孩子怪异的性格和不正确的人生观。二是父母重智轻德容易造成“问题青年”。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国式家长倾向于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物质生活摆在首位,施教中忽略了孩子品德教育的培养。如高校中部分家长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弄虚作假,怂恿孩子开具假贫困证明,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失信行为不但不及时批判教育,相反保持沉默进行冷处理。毫无疑问,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对子女的诚信缺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父母只言传不身教误导品德培养。现实家庭中,不少家长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只在言语上对孩子进行口头教育,而忽视了自身行为的教育作用。如家长教育子女要勤奋学习,不要贪玩,而自己则耗在牌桌上;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在学校受教育就够了,父母只负责日常生活,导致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和监督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的道德诚信缺失留下了隐患。

4.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90后”大学生,总体思想德道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是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群体。他们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也高,加之大学生成就欲望较强,相应承担的压力更大,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更高。

然而,随着互联网信息高速发展,“90后”大学生处于“与网而生,用网而兴”的时代,是网络使用群体的主力军,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不深,价值观属于半成年状态,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缺乏足够的道德评判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任何思想流派、社会思潮甚至一般的社会现象都可能左右他们的价值追求[4]。如“我爸是李刚”的网络事件、2011年重庆交大学生网络造谣事件等都有高校大学生参与其中。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下,面对不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负面的社会风气影响,他们面临诚信行为和不诚信行为的选择。同时,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引起的价值观混乱,他们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不良风气,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认知偏差导致错误地认为老实人在当今市场经济下容易吃亏等,致使个别大学生在面对诚信选择时左右摇摆和充满矛盾,虽然想努力遵守传统历史美德,但是为了眼前利益而又背离诚信。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探析

1.健全国家法律法规和征信制度,提升大学生诚信的社会基础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二者是一体两面,正如英国法理学家哈特所说:“法律和道德不仅分享同一套词汇,以至于既有法律上的也有道德上的义务、责任与权利;而且,所有国内法律制度都体现着特定的和基本的道德要求之宗旨[5]。”立法方面,我国虽然出台了《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征信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文本规定了诚信的法律原则,但是目前还缺乏与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专门法律,导致失信成本低廉,守信成本加大,失信者有利可图。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失信者钻法律空子,政府作为体现国家公信力的机关,应当不断完善法治秩序,为社会公民、高校学子的诚信意识提供法律保障。

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能够促进社会征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也是构建诚信社会的基本保证。国家征信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健全,其发挥的功效日益显现,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也越来越被国家重视。征信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应用,能够促进企业和个人并引导全社会都树立诚信意识,共同打造“诚信中国”,也能引导高校大学生增强自律行为,通过制度来引导大学生的诚信行为。

2.完善高校诚信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诚信的校园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发挥其隐性教育作用。大学阶段是培养“三观”的关键时期,其显著特点就是个人思想与行为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高校开展诚信教育、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至关重要。一是要营造求真、求实的良好校风,大力提倡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形成校园的诚信风气,并被校内师生共同认知和遵守。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教学部门要创建严谨、求实的学风考风;校内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反复强调诚信意识。二是加强以诚信为内涵的校园文化,宣扬诚信正义,积极营造倡导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高校领导干部、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客观公正地执行规章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诚信管理和对待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提高个人素养,与学生交往中要以诚相待,对学校的行为规范要率先垂范,用诚信的思想真正感染学生,用诚信的行为引导学生,用诚信的榜样激励学生;积极倡导诚信实践,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如校企地三方合作,打造诚信教育基地,让学生结合实际工作深刻理解工作中涉及的诚信问题,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诚信教育;利用好高校大众传媒,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如宣传全国道德模范经典、“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身边的诚信典型等正面报道,鼓励学生积极上进,追求真善美,自觉抵制假恶丑,让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是把诚信教育纳入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真正落实到各教育环节。从德育课到专业课、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再从学生评奖评优到入党推优培养,都要体现诚信的基本内涵要求。

建立诚信管理体系,树立对诚信规则的敬畏意识。西方国家的诚信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制止失信行为的最有效的办法是严厉的惩罚和强有力的监管[6]。在许多信用国家,一旦有不诚信记录就很难生存。建立高校学生诚信管理体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学生手册》中诚信规范制度条例,从制度上明确高校学生行为的诚信标准和奖罚规定。条例既要体现诚信教育的内容,又要明确高校学生诚信道德标准。对失信行为的学生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要做到对失信者的约束和惩罚有据可依。二是建立诚信评价和惩罚机制。学生入学到毕业后,把诚信教育纳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记录(从学习、生活、经济、就业等方面),按行为的权重量化成指标,然后按总分将学生的信用等级分为A等(优秀)、B等(良好)、C等(一般)、D等(差)。根据学生诚信等级测评的结果,建立高校学生诚信的奖罚机制,一方面做好一批诚信教育典型,把诚信等级A等(优秀)作为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等各种优先参评条件。另一方面是建立惩处机制,对于失信的学生,可以视严重程度进行不同处罚,要他们为自己的失信行为负责。当然,学生诚信量化评价系统的结果对学生的前途影响很大,高校应本着教书育人为主的原则和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谨慎处理。实际上,处罚不是最终目的,高校诚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对诚信有敬畏意识,养成诚信习惯。

3.构建以诚信为主题的家训家风,提升大学生诚信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蒙教育。家长的诚信行为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带有权威性、亲和性和持久性。家长以身作则,诚信做人做事,能给子女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一是要加强家庭教育者的诚信素养和教育能力。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自然流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都会影响子女的成长。当今很多家庭的教育观念存在误区,对子女过分溺爱或语言暴力等,在成长中扼杀孩子的独立人格,成为培养孩子正确道德观念的绊脚石。家长要为子女树立诚信榜样,从小时抓,从小事抓,注重培养子女的诚信品质。同时,家长要与时俱进,注重自我发展和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只有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子女才能真正受益,养成优良的品格。二是要加强家校沟通途径,监督学生校内外诚信状况。家长和其它监护人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引导子女健康成长成才。具体来说,家长要有规矩意识,督促子女在校期间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诚信做人做事,认真履行自己签订的“新生入校承诺书”。家长应当高度重视学生与学校签订的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责任书,特别是子女蓄意欠贷时,家长应和学校一并督促学生按时偿还贷款[7]。

4.增强大学生自律意识和是非分辨能力,提升大学生诚信的思想内核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8],教育效果奏效的关键在于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校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认同接受才能起效。

高校作为网络诚信教育的主阵地,要把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网络行为诚信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中去。值得借鉴的是,美国杜克大学面对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互联网”课程,通过课堂让学生学会甄别信息,主动屏蔽虚假信息,既要避免攻击他人,也要避免上当受骗。相比高中生活,大学生的在校生活、学习、娱乐都是靠学生自己安排,因此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加强自制力,提高自我修养。面对网络诱惑,高校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沉迷于网络。面对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等各种行为,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不上当、不受骗。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最活跃、最密集的群体之一,应正确理解网络对人们的正向教育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增强自律,培养诚信、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诚信道德家长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家长请吃药Ⅱ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