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娜
(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2018年1 月份,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全部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历史学科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历史学科确立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学者认为:从胜任特征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衡量,包括历史教育智慧、历史思辨能力、学科拓展能力、人格影响力、成就动机。[1]笔者认为这个衡量标准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环环相扣的。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历史专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必然产生新的要求和标准,历史专业师范生作为基层中学历史教师后备力量,在本科师范教育培养过程中构建这五种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才能提升师范生自身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成长,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和公民素质,实现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遵义师范学院历史专业师范生自2015年实施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以来,除了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实践教学成为历史专业师范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人主动参与及体验为主,还原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历史过程,重点培养学生文献资料解读与田野调查能力,从而在田野中发现历史、证实历史、解释历史,可以说实践教学方式对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培养历史专业师范生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路径。
历史学科之所以具备科学的品格,因其最重要的任务是求真,正如李大钊所言:“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这种求真的态度,熏陶渐渍,深入于人的心性,则可造成一种认真的习性,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2]历史的真实面貌之所以能够被探测到,因为历史论证与历史评价是建立在可靠的史料之上的,没有史料的论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理论教学与文献史料相结合的方法,虽然可以补充使用图像教学,以增强直观的视觉效果,产生历史现场感,但是历史图像不能完全复原实物史料的细节,历史信息的辨认相对困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用实践教学来实现教学中的理论学习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田野中发现历史,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与田野调查能力。
例如,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2016级历史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为凤冈县玛瑙山营盘遗址考察,田野调查之前进行资料准备与学习研讨,学生共分为6个实践教学小组,每小组设小组长一名,搜集有关玛瑙山营盘遗址的历史资料,布置每个小组的研究题目:历史周边地名考、玛瑙山建筑艺术研究、玛瑙山军事营盘考、清末号军起义研究、玛瑙山遗址与科举文化、清末乡村自治组织研究。这些题目中,既需要搜集玛瑙山历史地理沿革方面的地方志知识,如《龙泉县志》《湄潭县志》《贵州通志》《黔记》,也要了解营盘遗址建造的历史背景、建筑艺术、军事功能,以及大历史背景下营盘遗址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回眸相关资料,如《咸同号军起义》《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等。
这一阶段的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完成后,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凤冈县绥阳镇玛瑙山营盘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进入历史现场后,邀请地方史专家带队讲解,参观了地表军事堡垒:李家营盘、安家营盘、钱家营盘、练兵场,并深入山腹中幽深曲折的溶洞,亲身体验防御工事能屈能伸的机动性与灵活性。考察过程中,既要了解地表军事遗物中的炮台、碉堡、垛口、城墙的建筑方式与风格,也要考察营盘的典型文物:石桅桩、“岁进士”贴金木匾、碓窝与碾槽、生基坟、字库塔等,同时指导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历史现场考察结束后,由各小组撰写实践活动报告,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总结。
通过走入历史现场的实践教学,各个小组的实践报告图文并茂、史论结合,对玛瑙山营盘遗址的历史沿革、建造背景、军事功能及其延伸出的科举、乡村自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严谨地完成实践教学之初布置的研究题目,锻炼了历史专业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碑史料的综合运用、辨别能力,提升了师范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在中学历史课程新教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成为教学中重要目标之一。时空观念分为时间与空间两个系列,时间观念是指各种历史现象发展变化的前后阶段,空间观念是指处于同一阶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前者是历时性的垂直思维,后者则是共时性的水平思维。历史专业师范生教学中,始终渗透着时间与空间的知识网络,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国史与地方史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共性与个性结合,全面构建历史专业师范生的时空观念。
2016-2017 年度第一学期,2015级历史专业师范生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为贵州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杨氏土司军事衙署遗址考察。在文献资料准备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关注海龙屯的前世今生,即纵向时间轴:第一,海龙屯是播州杨氏土司的军事衙署所在地,这里涉及到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问题;第二,海龙屯修建的历史背景,与之联系的是宋元鼎革之际地方武装抵抗蒙古军队的问题;第三,海龙屯的焚毁成为播州土司的最后一首挽歌,这里需要关注明代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战争问题等,以上都是考察海龙屯历史遗址需要关注的中国古代史时间轴上重大历史事件,这样地方史的局部问题就与朝代史中的重大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了。
另一方面,还要提示学生关注作为古代军事城堡建筑遗址的海龙屯,与其他土司遗址(如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攀援海龙屯所在的龙岩山,依次通过屯前六关、歇马台、三十六步天梯,学生亲身体验了《明史》称其“飞鸟腾猿,不能逾者”[3]的险峻地形,认识到海龙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形成了统一性很强的纵深层次防御体系,与永顺土司遗址、唐崖土司遗址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特点。
再如前文所述的玛瑙山营盘遗址考察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玛瑙山营盘中的重大军事活动与当时大历史的联系。钱青云乃清末咸同年间的地方士绅,在玛瑙山聚族招兵,自为团首。以族众办团,是典型的地方武装,与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钱氏营盘防守的是当时的白号军,号军起义则是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支流,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又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民族民主革命的一部分。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贵州的号军起义军也走向了绝境。
这样将局部的历史事件放到整体的历史阶段中来,就会发现地方史的细枝末节逐渐填充了大历史的框架,空间的不同展示的历史细节略有差异,但是要在时间背景下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把看似琐碎而杂乱无章的历史现象,归置于坐标清晰的历史时空体系中来,如此便能古今贯通、纵横比较,建立条理分明、逻辑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拓展历史专业师范生的历史视野。
在五大素养中,家国情怀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礼记·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因此,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乃是通过个人修身达到心怀天下,其中又与家庭伦理、乡土观念、民族精神、天下为公等价值观密切相关。同时,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国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也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可以说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中最能直击人心、最具人文精神的价值观,这种情怀的培养越是贴近现实,越是会引发最深沉的情感共鸣。遵义师范学院历史专业师范生多来自贵州,作为地方院校的师范生需要了解本地的历史资源,以便将乡土资源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遵义位处黔北地区,民谚云:“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实践教学活动实施以来,历史专业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必去之处,就是乐安江流经播州区禹门段上游的沙滩村,作为清末全国知名的文化区,地处边远的沙滩村孕育了众多学人,其中的杰出代表有郑珍、莫友芝、黎庶昌。郑珍、莫友芝精于版本目录学、声韵训诂学,亦为宋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合纂《遵义府志》,梁启超誉之为“天下府志中第一”,郑珍、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黎庶昌曾入曾国藩的江南大营,深受曾国藩古文理论和创作特色影响,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合称为“曾门四弟子”,后历任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外交官,在近代外交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是黔北“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对沙滩村的实践教学考察中,历史专业师范生的切入点是沙滩文化崛起的历史背景、沙滩领袖人物黎庶昌呼吁的“经世致用”“自强求富”的民族精神,重点考察汉学西移与文化区域扩大的文化现象,这种视角既有助于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在清末沉闷、压抑的社会氛围中,沙滩文化所体现的文化责任感,成为当时一抹引人注目的亮色。黎庶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超越了沙滩村,超越了遵义与贵州,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先人的骄人业绩而自豪,也感叹遵义曾经的文化辉煌。沙滩文化已然衰落,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传承沙滩文化的优秀精神特质,增强文化自信,投身到振兴中华的时代洪流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追求。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解释的解读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对其进一步阐释,即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这种历史解释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认识分为:考实性判断、规律判断和评价性判断的三个层次:确定历史人物、现象的“真实面目”后,对各个事实之间关系进行解释,最后评析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价值。实践教学中,在完成史料的收集、整理与时空定位后,就要用唯物史观去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这就涉及到将唯物史观运用到历史分析中去,形成自己的观点。
在进行实践教学总结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思路,实行小组为单位,自主探讨、商榷历史问题,讨论中要运用唯物史观的“动力观”、“规律观”、“辩证法”等基本理论,并且要做到每一个观点都要有史料作为支撑来论证。例如沙滩村实践教学总结中,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沙滩文化的历史地位,既要看到兴盛一时的沙滩文化是近代中国民间文化的坚守,也要看到其家族性和地域性,造成了沙滩文化的封闭性和边缘化,促成了沙滩文化的衰落[5]。在分析播州杨氏土司的灭亡原因时,需要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中的“动力观”透视战争爆发的深层次原因,首先要在经济领域中考察生产力发展情况,其次要关注土司制度本身的弊端,最后分析当时各种社会势力的角逐,另外还要对末代土司杨应龙这个历史人物进行具体剖析,从而得出较为公允的历史判断。总之,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充分的史料,能够全面培养历史专业师范生运用正确的历史理论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认识。
实践教学方式对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历史专业师范生在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之外,通过实践教学,触摸到了有温度的历史现场,形成了有科学态度的历史认识,构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种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提升师范生自身的学科素养。如此,在未来的中学教育教学中,才能够实现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