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术期刊作者群分类培养策略
——以《航空学报》为例

2019-01-29 05:35李明敏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编委科技期刊学报

■李明敏 张 晗 蔡 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报》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100083

随着各学科国际交叉合作愈加频繁,我国科研人员更加青睐将论文投到国外的学术期刊。据统计, 2016年我国学者发表的期刊论文数已经接近100万篇, SCI期刊论文达到30万篇,论文总量及SCI论文数稳居世界前列[1]。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 “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为例,国内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得到了相当大力度的支持,英文版科技期刊呈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面对“优质稿源严重外流”的办刊环境,中文学术期刊需要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和期刊品牌形象,加强作者群的建设与培养,不断吸引优质稿源,提升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吸引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的期刊上。这值得中文学术期刊编辑重视并深入研究。

关于中文学术期刊如何通过培养优秀的作者群来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已有文献进行了研究。杨瑞等[3]指出中文海洋科技期刊要帮助年轻作者完善和提升论文质量, 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 不断加强对作者的服务水平, 并努力规避作者投稿中的消极因素, 依靠培养和发展高质量的作者群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丁岩[4]从化学类科技期刊的角度,对作者群的构建与管理以及如何利用作者群来提高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作者是科技期刊发展的根本基石。吴红艳等[5]从护理学期刊的角度,指出编辑在稿件处理过程中和稿件处理过程外都应注重优秀作者的培养,时刻关爱并尊重作者,与作者建立和谐的关系,使期刊具备稳定的作者群。刘玉姝等[6-8]指出应重点关注研究生作者群,建立研究生作者群与科技期刊的双赢关系。于荣利等[9]建议学术期刊编辑充分利用期刊资源来吸引作者,避免原有作者流失,同时需要充分利用期刊资源吸引潜在作者,提高优秀稿件的产出能力,进而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王爽娟[10]建议科技期刊编辑部通过稿件在线管理系统来收集作者群的相关信息,建立并不断完善“作者信息库”,同时充分利用数字运营商的作者群管理平台,定期对作者群进行深层次分析。以上文献主要针对单一学科或者单一作者群体展开阐述,没有明确指出中文学术期刊培养作者群的普适性方法,本文以中国航空航天学科旗舰期刊——《航空学报》为例,探讨中文学术期刊作者群的培养,从而总结出适合工程类中文学术期刊培养作者群的策略。

航空航天学科属于国家战略产业,近年来,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但是,中国航空航天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及学术影响力却与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极不相符[11],其中缺乏高影响力的论文是期刊发展的重要掣肘,航空航天类中文学术期刊普遍面临保密制度规定严格、数量比其他学科少、办刊模式闭塞、国际影响力不佳等发展困境。《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办刊历史,其综合评分在航空航天学科一直稳居第一;根据《航空学报》信息库的数据,目前已积累作者多达3万余人,审稿专家7000余人。笔者结合编辑部多年的工作实践,按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将作者群分类(A类:院士、型号总师、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等;B类:具有普通高级职称的科研工作者;C类:不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工作者及博士研究生等;D类:工程研究人员及硕士研究生等),由于一篇文章往往有多名作者,为了保证分类的科学性,并且避免重叠和交叉现象,作者群分类以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准。通过研究不同类别作者群的培养策略,保障期刊各个层次的作者群,实现期刊作者群的结构优化。

1 作者群分类培养策略

对四类作者群的具体分类培养策略为:(1)发挥编委作用,约组专家论文,牢牢抓紧A类作者;(2)走访科研院所,聚焦研究热点,深度挖掘B类作者;(3)加强宣传沟通,提高服务意识,充分吸引C类作者;(4)策划选题征文,开展培训讲座,精心培育D类作者。

1.1 A类作者

A类作者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可以帮助期刊筑造学术高地[12],因此期刊要牢牢抓紧这类作者。编委会作为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责是为期刊策划专刊/专栏和组约高质量的文章。因此,依托编委会,向高水平专家约稿,是维护期刊优秀作者群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期刊编辑平时很难与高层次的专家和学者接触,但通过编委所发挥的纽带作用,编辑更容易接触到这些高层次的科学家,拉近他们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

近年来,《航空学报》策划出版的多期专刊/专栏均是邀请编委担任执行主编,向行业内的知名学者约稿而成[13], 这些专刊/专栏的作者大多是项目首席科学家、型号总师等,且近10年并未给《航空学报》撰写过稿件。可见,只有先抓住编委,期刊编辑部才能抓紧这些高水平作者。编委打开了约稿之门后,编辑们则需要趁热打铁,跟这些高水平专家保持良好的沟通,大力宣传约稿文章,吸引行业的关注和认可,使专家和期刊获得行业学术地位的双赢,从而稳固高水平作者与期刊的关系,为后续约组更多优质稿件做好铺垫。

除了借助期刊编委开展组稿约稿工作外,还要抓住编委会这支本身具备较高学术水平的作者队伍[14]。比如《航空学报》就将定期为期刊撰写优秀论文列入编委的职责条例中,并开通编委优秀稿件绿色通道,通过优化审稿流程,让编委的优秀稿件能够快速高效出版,这不仅是对编委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让编委对期刊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编委成为期刊优秀作者群中最忠实的拥趸。目前,《航空学报》每期都有刊登编委撰写的稿件或者编委约组的稿件。

1.2 B类作者

B类作者一般为大学教授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员,编辑部通过走访宣传,可以挖掘一批科研骨干成为优秀作者群。一些海归学者在国际上比较活跃,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对中文期刊却未必了解,这就需要编辑主动出击,将其发展为期刊的优秀作者,从而保持期刊的活力与生命力。此外,科研院所的研究员往往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可为期刊提供持续稳定的优秀稿件。

以《航空学报》为例,2013—2017年编辑部走访了全国30多家科研单位,组约综述30多篇,策划出版了“非定常流动专刊”“流动控制专栏”“直升机技术专栏”“航空制导武器专栏”“飞行器结冰致灾与防护专栏”和“航空发动机内流与传热专栏”。这些专栏的选题都紧扣航空航天学科的最新研究热点,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此外,通过实地走访,期刊能吸引一批来自科研院所的忠实读者和作者,比如2014—2016年,《航空学报》编辑部3次走访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17年的发文统计数据显示,该研究中心成为《航空学报》流体力学与飞行力学栏目最主要的来稿单位。目前《航空学报》走访科研院所进行约稿和组稿工作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多家科研单位纷纷主动邀请期刊编辑部前往,并大力配合专刊/专栏的征稿工作。

1.3 C类作者

C类作者主要是科研单位不具有高级职称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或者是在读博士研究生等,他们的学术水平虽然不及A类和B类作者,但却是中文学术期刊最主要的作者源。

1.3.1 借助学术会议

通过精心制备期刊宣传资料,在学术会议现场快速抓住潜在的C类作者,加深作者对期刊的印象,是争取优秀稿件、增强作者与期刊黏性的重要举措[15]。在会后,要重点关注第1次投稿或者稿件水平较高的作者,尽量加快稿件处理进度,给作者留下好的印象,从而吸引其更多后续稿件。学术期刊还可以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因为专题研讨会具有“小型、高端、前沿”的特点,办会形式灵活[16],通过邀请学科专家或者期刊主编作专题报告,能对青年科研者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也是培养和壮大期刊作者群的一种有效途径。

1.3.2 统计发文情况

及时统计期刊的发文和作者情况,不仅可以帮助编辑了解期刊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水平[17],而且是抓住期刊优秀作者群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编辑应主动与期刊的高被引论文作者和高发文作者联系,尤其是对于C类高学术水平的作者,编辑部要对他们的论文水平和发文贡献予以认可,了解其最新研究动态,邀请其将优质的论文再次投给期刊,或者举办优秀作者沙龙,从源头上抓住期刊的优秀作者群,防止优质稿件外流。

1.3.3 制定激励政策

对于高被引论文作者和高发文作者,还应给予物质激励。《航空学报》对高被引论文作者的奖励措施为:上一年度高被引论文作者在下一年度的投稿时,可免交一次审稿费;高被引论文作者再次投稿并被录用的稿件,如果专家外审评价较高,可优先发表。这是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双管齐下,牢牢锁住优质稿源,这项措施效果显著,《航空学报》的高被引论文作者通常都会将优秀稿件再次投递给本刊。

1.4 D类作者

D类作者主要包括工程研究人员及在读硕士研究生等,他们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虽然并不深入,但是也会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学术期刊可以针对特定选题进行征文,这种命题作文的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工程人员的写作热情,将一些“窖藏”的科研成果展示出来。针对中国大型客机“C919”、大型运输机“运20”和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均完成了首飞的科研背景,《航空学报》于2018年1月开始策划出版以“大飞机三剑客”为主题的专刊,期望以选题征稿的形式,挖掘一批一线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扩大期刊的作者群,并使《航空学报》深入至工程应用领域。截至2018年8月,已收到来自全国20余家科研单位的70篇稿件,编辑部将在审稿、出版等环节开展细致缜密的工作,确保科研成果向论文成果成功转化。

此外,中文学术期刊编辑还应帮助D类作者更好地撰写科技论文,真正实现中文学术期刊为产学研工程应用服务的价值。比如期刊可以深入一线科研机构,开展科技论文撰写培训讲座,有针对性地帮助科研人员提高论文写作水平[18],使他们成长为期刊的优秀作者。

期刊的忠实作者及潜在作者与编辑都是长久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在读硕士研究生作者群,他们第一次投稿时,不太了解论文的内容要求、写作规范及写作技巧,与其他稿源相比,其论文可读性和规范性差距较大[19],但他们也是未来的科研新星,可持续不断地为期刊提供稿件。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对待此类作者时,要不厌其烦地指导、雕琢,提高在读硕士研究生作者群的信心,一旦文章被录用,作者对期刊会产生深厚的感情。笔者在工作中遇到过多名优秀学者,谈起《航空学报》都非常肯定,因为他们在研究生期间的第1篇论文就发表在《航空学报》上,并且在投稿和修改环节得到了编辑的诸多帮助,因此他们后续的优质论文也更愿意投给《航空学报》。

2 其他培养策略

除了将作者进行分类培养,还有以下措施可以帮助学术期刊培养优秀的作者群。(1)优化审稿工作,尤其对于初审质量较高的论文,编辑要快速送审,一旦录用,优先发表。这样,既可以缩短优秀论文的出版时滞,也会给作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以后有好的稿件,作者还愿意投给该期刊。(2)增加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多种媒介及时答复作者关于写作、投稿、审稿等方面的问题,与作者建立和谐的关系。(3)加强文章推送工作,提升论文成果的显示度,使作者感受到期刊平台的影响力,主动将优质的论文投给期刊。(4)对于特定的选题,还可以将学术论文科普化,让科研成果走进大众的视野[20],充分发挥作者-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吸引更多跨学科的作者。

3 结语

对于工程类中文学术期刊而言,将作者按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进行分类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此同时,中文学术期刊不仅要发展和稳定老作者,还需要不断发现并培养新作者, 这样既能保证期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又能呈现期刊的生命力。尤其是作为国家的国防战略产业,航空航天学科的“高”“精”“尖”特点,更加促使航空航天工程类中文学术期刊应该拥有独树一帜的办刊理念,牢牢抓住自己的作者群,从而与中国迅速发展的航空航天事业紧密相伴,引领学科发展。

猜你喜欢
编委科技期刊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编委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编委简介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科技期刊的分类
编委简介
本刊编委简介
致敬学报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