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9-01-29 03:31钟小宜
珠江教育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钟小宜

当前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复杂多变、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由于每个人的身心承受能力不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接触的人群不同,往往会使人们出现焦燥、迷茫、压抑的心理表现。尤其是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心理障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严重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来,中小学生自杀、学生杀老师等触目惊心的案例时有发生。有资料表明,仅广州某辖区中小学生范围内,19.4%的小学生、28.9%的初中生、36.8%的高中生“夜里睡觉总想着明天的功课”;41.5%的初中生、62.7%的高中生“很容易疲劳”,41.7%的高中生“经常想大声喊叫”[1]。相关研究表明,高中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15.7%—25.3%之间[2]。如果我们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老师和家长及其他方面的教育都是徒劳,学生的心理困扰会使他们失去理智,形成不健全人格,将来难以自立于社会。因此,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对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方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他们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亿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青少年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有许多又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使其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因此,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让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近年来,社会出现了青少年违法违纪事件增多的趋势,如果从心理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多与他们的心理危机状态或不健康状况有关。

(二)是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需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抓住教育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予科学有效心理咨询、辅导和鼓励,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是当前社会变革的需要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如离婚率不断提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管教方式不当;学校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网络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等,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决定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四)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人的心理作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基础,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又深刻的,它以广泛的内容,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渗透到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言行实际上就是心理活动的不同程度的外在化表现。所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人的各方面素质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

(五)有利于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有效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得到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负担,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教学质量会显著提高。

二、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紧张心理。由于学校教育内容、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等因素,致使青少年学生长期处于过分紧张的气氛中,频繁的考试、升学的竞争,造成了部分学生心理紧张、恐惧、焦虑和慌乱。

2.消极心理。由于学校生活的单调、学习内容的枯燥,部分学生感到空虚和孤寂,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不思进取,甚至用吸烟、酗酒等行为寻求自我刺激,消极地打发时光。现在的学生群体,有许多是独生子女构成的。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长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求必应,万般溺爱,从未受过磨难和挫折,一直在家人、亲朋的赞许中长大,逐步形成了自傲偏执心理。这时的家长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要么听之任之,要么非打即骂,从而形成了其怪癖的性格,使其对人对事的态度变得冷淡、漠不关心,有时近乎“冷酷无情”,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事外,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3]。他们个性极强,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唯我独尊,既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又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表现出傲慢无礼;他们只愿意听中意的话,不能忍受别人的批评,总是固执己见,更不堪承受自己在学习、生活与交往过程中的失败。这种人容易受到集体的排斥和冷落,人际关系紧张。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能客观地找出自身的问题,总是灰心丧气,一蹶不振,造成厌学、逃学等消极行为,甚至走入歧途。国外心理研究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中,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4]。

3.逆反心理。青年学生中,有些人经常不接受教育,不听话;经常与教师、家长、同学“顶牛”,事事认为自己“正确”;反对所有人的劝告、批评和帮助。从主观上看,孩子在刚学话、走路,不断接触外界事物中,便有扩大范围的要求。随着他们的发育和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思维的独立性、主动性和批判性也得到发展,加上他们的好奇心和“代沟”障碍,这时孩子常常表现出不喜欢听从父母摆布和安排,甚至用“顶牛”、对着干的方式来表达或发泄他们对家长、老师或外界约束其思想和言行的不满情绪。他们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是非观念较差,逆反心理较强,不能把个人的言行纳入学校集体所要求的正确轨道,或口是心非,或蛮不讲理,或表现出匪气、霸气。少数学生心理封闭,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与家长感情隔膜,与同学缺乏信任,与老师缺乏沟通和理解,所以往往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孤僻、偏激、退缩、敏感和神经质,在行为上与老师和家长的要求相悖。从客观原因上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都受到外界的冲击,一些不良思想也在侵蚀他们的心灵,从而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二是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物极必反,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4.嫉妒心理。所谓嫉妒心理是指他人成就高于自己时产生的一种非常心理,俗称“红眼病”。它具体表现在:①对同学学习成绩的嫉妒。②对同学各种荣誉的嫉妒。③对同学友谊、相貌、衣着等的嫉妒。嫉妒心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意识和情感,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成就、名望、优点或优势地位等不友好,甚至是敌视的情感。它产生的基础是个人利己思想和强烈的虚荣心,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实质上是纯洁的情感开始堕落,健康的心理受到污染,他们对事对人往往充满着猜疑、怨恨和敌意,容易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如不及时对他们加以教育纠正,不但危害社会,也毁了他们。

5.青春期异常心理。处于生理发展的兴旺时期的青少年,很自然地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甚至对男女性意识发生兴趣,以至产生恋爱行为,当恋爱行为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自身因素的制约而无法适应或产生矛盾时,就会出现各种不正常、不健康的恋爱心理或行为,这一心理被称之为“青春期异常心理”,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加以及时引导,将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6.盲目心理。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不能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未来联系起来,更谈不上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和事业联系起来。一切处于受支配的被动状态,在学校生活中缺乏自觉学习的主人翁精神。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主要有:

(1)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教育者深受教育者的影响。无数案例研究分析说明,许多干扰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来自学校和教师。首先,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重智力水平高低、学习成绩优劣,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等陈旧的教育观念,使部分学生因不能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而成绩欠佳,一时又不能找到改变现状的途径,内心失落、孤独、自卑,造成心理抑郁、焦虑,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无能等严重心理问题。其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法、教学方式不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潜在一个“无形杀手”,即某些教师不负责任的言行诱使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当学生需要爱心、理解、尊重时,有的教师反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甚至让学生当众出丑,势必使他们难堪,甚至无地自容,更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虐待,用直接的(如嘲讽、辱骂、体罚等)或间接的(如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使学生产生自卑、逃避、反抗或逆反、报复等不良行为,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学生猜忌、对立和多疑。再次,学校管理工作中,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还相当淡薄,一方面缺乏专业教师,骨干力量作用发挥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在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理论的意识还不够,以致形成教育空白。

(2)家庭的影响。有的家长文化程度和道德修养较低,自身不完善,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往往与学校教育产生偏差,且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溺爱袒护,或放任自流;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反复无常,让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家长将自己青年时期未能实现的梦想理所当然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再加上有的家庭父母不和、家庭破裂等。诸如此类,都造成了学生心理负担重,精神压力大,从而导致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强迫、敌对、孤独等心理障碍。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体制的变革,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处在社会思想变化的前沿,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社会思想变化的代表,面对许多来自社会思想观念、大众传媒和外来文化中不健康内容的冲击,及社会种种不良风气的熏陶影响,对于判断能力较差,处于人格塑造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在心灵上产生的震撼也极为强烈。对于正确的思想观念他们易于接受,但对于错误的东西,由于其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对社会上许多问题尚缺乏理性的思考,也易受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比如社会影视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易增加学生在交往中的恐惧心理和不健康的性意识及行为;“应试教育”的误区导致许多学生心理压力大,诸多矛盾解不开。使他们困惑、苦恼,进而缺乏远大理想、拼搏精神和前进动力,导致心理疾病。

2.主观原因主要有二个方面:

(1)是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思维不够深刻,一旦脱离父母的约束,就表现出在现实生活中手足无措的矛盾。再加上随着生理的发育,性心理反应渐趋强烈,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对情感问题缺乏正确认识,容易引起强烈的感情震荡,出现情绪低落,心理失调。加之,有的学生还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善于重建平衡,不善于运用自我功能克服“危机”,所以一旦面临种种压力,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2)是躯体疾病影响心理健康。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将导致精神不振,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些学生入校后,放松了对身体的锻炼,饮食起居不很规律,导致了一些慢性疾病发生,发病后又不愿意及时诊治,最后直接影响到本人的学习生活,造成精力不集中、精神空虚、烦躁,有的提出休学,有的甚至认为既增加社会负担又增加家庭负担,产生轻生念头。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统一思想,加深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扎实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同时,要对现行教材、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对升学考试制度进行改革,实行“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拓宽成才和就业渠道。彻底扭转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教育实效。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以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要保障教师有一种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要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教师的合作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要有健康积极的个性,包括积极向上的工作动机,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我尊重、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以及耐心、成熟、平衡、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等人格特质,这是每一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品质,应遵守的要求;同时,亦要求教师能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必要的道德水准,影响他人,在教育过程中能够用自己的良好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别是对后进生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信任他们,激发他们的进步、创新、求学的热情。努力建设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掌握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2.利用学校教育课堂主渠道的教育优势,一方面通过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介绍一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如情感渲泄法、情感转移法、自我安慰法、心理补偿法等),同时通过各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教或互教,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3.积极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学校内设置心理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服务。心理咨询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是咨询老师要理解信任学生,遵循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心理咨询教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做到“防患于未然,治病于萌芽”。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对预防和矫治中学生的心理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4.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很多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同时,对促进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在心理鸿沟之上架起桥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进步。如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可以促进校风、学风的建设;举办辩论赛、演讲赛,可以促进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开展文体活动,则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等。在这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活动的平衡性、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的基本因素。心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要实现这一宗旨,就必须充分唤起他们的主体活动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心理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而活动又应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为学生所喜爱的,所以实践活动既可视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又可视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实践活动缩短了心理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的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表演、游戏、制作、实验、劳动等活动,寓教育教学于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实践活动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实践中尽情地表现自我,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活动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积极承担为家庭、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

(五)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言行,对青少年的心灵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目前,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涵养不深、语言粗俗,生活中不健康的恶习,严重污染着孩子们的心灵。一部分独生子女的家长十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唯命是从,一味迁就,养成“特殊”心理,用过高的物质条件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坏习惯,使部分孩子意志薄弱,目光短浅,没有谦让意识和进取精神,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家庭造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在:家庭环境不良对孩子人格发展造成不利;亲子关系紧张造成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无法满足;家长错误示范对孩子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及父母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消极影响等。因此,学校心理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必要的补充,共同探讨对学生成长和发展最为有利的最佳交互点,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防止学生出现两面心理、双重人格[5]。要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其关键是要提高家长素质。

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对家长的指导应把重点放在教育观念与教育态度的转变和方式方法的指导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让家长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年龄特点,充分了解培养孩子心理适应能力的意义、目标与途径、方法等,使其主动配合;启发和指导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树立良好家长形象,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示范榜样教育孩子,促进青少年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2)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互通信息,及时就学生的有关情况在家校间传递;对存在某些发展性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家访,齐抓共管。一方面耐心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全面分析问题,克服片面性;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用实际行动来完善自我,主动改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一种热情和谐的友好气氛,逐步消除彼此间的隔阂。(3)通过联谊活动创造至爱的环境。利用教育活动课或假期组织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联谊活动,协调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要改变教育方式,形成一种亲切、同情、互相信赖的朋友间的心理氛围。教师、家长首先要理解学生,不要过分苛求学生,要相信他们,多采用信任的态度,对他们的合理要求给予适当满足,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家长是爱护他、尊重他、帮助他,逐步消除对立情绪。家长与孩子要形成朋友关系,能够坐下来平等交谈,给孩子创造一个宁静、和平、幸福、安定、温暖的家庭环境,才能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保证。

(六)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要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良好社会环境。全社会都应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政府应下决心综合治理社会环境,并常抓不懈。要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而又不能回避的崭新课题。在新时期下,应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心理教育网络,才能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1、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室,定期上心理辅导课。通过心理咨询,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取得与家长联系,互相配合;及时调整教育方式和选择教育途径。同时可请一些心理专家来校作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内容可以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等,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家长应主动地与学校联系。将子女在家的情况和掌握的心理动态及时反馈给老师,争取学校与家庭互相配合,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渡过心理难关,让学生健康成长。

3、全社会都应重视学生的异常心理,应形成合力、形成共识。纠正学生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对学生心理和纠正应加大理论研究力度,借鉴先进经验,加速我国家庭、学校心理辅导、纠正成熟化的过程,让心理辅导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会之中,正确理解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社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跨世纪的青少年一代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