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轶一
寒假即将来临,家住东湖林语的王女士准备像以往一样,将放假在家的儿子送到对面的方洲民众联络所的少儿阳光吧,在“墨香斋”课堂里练习书法;自称是斜塘“土著”的李大爷,每天都会到荷韵小区里的活动室和老友们一起喝茶、下棋;年近半百的蒋桂华二十年前随子女离开老家连云港来苏,已早早地融入园区生活,作为“方雅艺术团”的发起人之一,定期组织成员们排练……
在园区,无论你是否为苏州“原住民”,也不管你的年龄处于哪个阶段,总能在自家附近的“文化客厅”里找到“诗”和“远方”,让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填满每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
书法培训、儿童绘画、评弹欣赏、科普阅读、模特表演、电影放映……密密麻麻的活动计划不仅在电子屏上滚动播放,同时还在线下的宣传栏以及线上智慧社区平台发布,葑塘社区的工作人员笑称:这个小小的展示栏可以反映出,我们的图书馆、多功能综合服务厅、老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所有的功能空间在一天中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据了解,2018年,园区按照计划推进了113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完成总体目标的76%,推进速度远远超过2017年,“园区的民众联络所也被定位为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周边居民的生活。按照我们去年9、10月份调研的创建社区情况,几乎每一个空间都被合理规划,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在公共空间内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各类文化服务。”园区公共文化中心负责人李春梅介绍:“包括民众联络所在内,我们计划至2020年园区的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为100%。”
“之前我们工作人员的上下班时间和居民们基本一致,后来发现无法为居民实现有效服务,于是根据居民们的需求,我们将工作时间进行了延长,每周服务时长超过70个小时。”湖西社工委的工作人员惠晓婷介绍,在超长待机的服务时间里,填入高质量且精准化的文化服务是师惠民众联络所获评五星级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法宝之一。由于该“公共文化客厅”位于湖西社工委,外籍或境外人士有很多,所以在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社区居民包括台胞、外籍人员等到“客厅”参加联欢、聚餐等活动已形成惯例,而社区也会为他们制作详尽的双语生活手册,方便他们的生活。
据悉,园区近来不断优化公共文化要素配置,接下来将陆续建成北部、南部以及东部文体中心。在不久的将来,无论居住在何处的社区居民都能在5分钟内找到“公共文化客厅”,在这里或是和朋友叙旧、或是培养兴趣爱好,实现“诗意栖居”。
平均年龄为65岁、身高为1.75米的纯老爷子组成的30余人“老帅哥艺术团”最近每周都会到景城民众联络所活动室排练节目,他们正在为1月23日东沙湖年终文化盛典作最后准备。
这个仅仅成立三年的团队,就从“文艺小白”变成了跳舞、表演、唱歌样样在行的“全能选手”,成为园区甚至苏州家喻户晓的“老腊肉”明星组合。他们登上了全国的舞台,摘得了旅游卫视春晚的两届冠军,并接受了央视的独家采访,推翻了人们对这个年龄段男性的刻板印象。
“园区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配备都很充足,刚开始我们成立时只是想呼吁老爷子们不能只在家里带孩子,还要多出来和同龄人互动,追求健康,传递快乐。”老帅哥艺术团负责人说,但是万万没想到他们这群半路出家的人也能找到舞台。
近年来园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众多,从年初的“春风行动”到年中的“歌唱器乐大赛”、再到“广场舞蹈大赛”……园区为百姓举办了许多喜闻乐见的活动,不仅仅是老帅哥艺术团,薪火相承艺术团、灵舞团,更多平时扎根于社区的文娱团队,它们都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展现自己团队的风采。
“其实我们的活动与这些文娱团队,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园区文体旅游局高婷婷处长介绍说:“正是这些团队‘百花齐放’,才使我们有动力办好文体活动,并打出活动品牌。”目前各个街道社工委积极组织和鼓励现有文体联谊类社区团队开展常态化自编、自导、自演活动,并对优秀的团队进行整合,邀请导师专业指导,在去年的广场舞蹈大赛,获得中老年组一等奖的节目《黄河颂》就是来自于娄葑街道葑谊社区的三支舞蹈队伍组成的。在日常,各街道、社工委也根据各个社区内生的文娱团队主动进行资源整合及优化,协调共同承办社区文化活动,这样既能加强对文娱团队的统一组织管理,又能促进各个团队的联动、提升活动质量,为进一步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以及参与各类文艺汇演储备人才资源。
占地仅30米,但是内含2000册图书、2000种电子书以及500种有声读物的星海图书馆隶属于园区图书馆,是园区第一家24小时智能图书馆,内藏着10余种黑科技。园区公共文化中心负责人李春梅介绍:“我们在成立园区第一个不打烊的图书馆时做了充分的调研,从图书配比、地点设置、装修风格等等方面都做了全了调查,抓住居民阅读需求,主动为他们‘对胃’下单。”
星海图书馆是园区第一家24小时智能图书馆,设置在星海广场负一楼出地铁口,这里人流密集且周边有许多办公大楼,过往的白领普遍年轻且学历高,工作节奏快,因此对阅读的需求也相对较高。经过大半年的运营,星海24小时智能图书馆已完全能够满足周边居民、尤其是上班族的读书需求。此外,智能图书馆装置了AI 人脸识别技术,只要绑定个人信息,不仅可以刷脸开门,还可以刷脸借书,既节约了人工成本,又方便了晚归族。“不管是中午还是深夜,这里总不缺阅读者。”由此也可以看出,园区在服务居民时,已不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那个事无巨细“贴身保姆”,而是善于借助社会力量武装自身,这样既减轻了自身的工作量,节约了人力成本,又让园区百姓们真正感受在这个科技时代的便民服务。
接下来园区将继续推进建设24小时智能图书馆,计划将分馆设立在科技园、体育馆、商场等地。另外,自“文化苏州云”平台上线以来,园区也一直在摸索打造文化事业的线上“虚拟文化客厅”,居民们不仅能在这里运用众多资源提升文化技能,还能领取政府补贴,参加线下的文化精品活动。从现在起,园区居民不必远行,就能在线上线下的“文化客厅”里找到“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