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锡长 李强
河南农业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公平、正义向前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我们党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其重大战略意义就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让全体人民拥有更多更充分的“获得感”。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民群众对社会上出现的不公平现象的反响越来越大。如果不能给广大人民带来最真实、最需要、最紧迫的利益需求,那么深化改革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反之,如果改革能做到实心实意为了人民群众着想,那么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从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到持续推进教育公平,从完善户籍管理到司法体制改革,从减轻企业负担到医保异地结算。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无不是为了人民群众着想,无时无刻不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这些实实在在的改革措施,无一不体现着满满的“获得感”。
“获得感”作为一种重视人在自己的客观获得得到满足的一种愉悦的状态,其着重强调的是“得”,是人的主观感受的一种。人民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准则。全面深化改革,就我是为了让社会的最基层共享改革的红利,得到越来越多的“获得感”。面向改革开放40年这样的历史节点,既要重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改革开放政策的“三个有利于标准”①;同时要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始终坚持“为民”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把“群众是否拥护”作为检查我们的党员干部是否拥有真心为民的重要条件,把是否拥有“美好生活”作为我们检验人民群众是否幸福的重要指引,把是否拥有真切的“获得感”作为我们展示改革开放先进性的主要目标。把“获得感”作为检验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政策的成功性的重要标准。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就是人民的思想、感情、意愿,顺民心就是生活幸福、平安健康。人民是一个集体概念,是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集中体现;人民又是由一个个个人所组成的,也有个人的特殊利益,只有个人利益与其他所有人的利益相吻合时才能以人民相称。经过40年的努力,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因为基本国情不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医疗、教育、社保等一些与民生相关的领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还存在着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②必须把握住“获得感”这个着力点,从人民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群众意见最大的、目前还没有做好的事情上着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发展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科学的分析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内容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及其两者之间的矛盾,才能以问题为导向,才能更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来之际,人民群众对其他的事关自身的非物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我国的GDP水平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成了人民追求更高品质的美好生活的制约条件。
我们要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的基础之上,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下大功夫去努力解决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继续推动社会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好的推动人和社会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来看,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遵循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来不对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其中,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前两步”已经得到提前实现。在“前两步”已经得到实现的基础之上,我们党又提出要在建党一百年时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始终坚信最终会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加公平,造福全体人民。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始终作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始终抓住人民群众最现实的、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进行民生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在公共服务建设体系内,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首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完善各种与人民群众相关的社会制度,不断提高和增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使人民群众感觉到社会发展的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湖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扶贫攻坚方案。他提出,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在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指出,“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④。 在这次会议上,22个省区市的领导用《脱贫攻坚责任书》来表达自己对“脱贫攻坚”的信心与责任心。在2017年,我国的贫困人口已经有将近3000万人脱离贫困生活,走在了更加美好的生活道路上。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改革要牢牢守住民生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城乡居民年收入增长率达到百分之七以上,基本与我国GDP的增长达到持平状态。从2013年到2016年的四年时间内,我国每年有一千三百万人以上,共计有五千多万人参加城镇就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和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这一系列重要的保障网和治理体系,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
新时代提升获得感,不仅需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在分配和再分配上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完善社会制度及其体制机制,而且还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合理引领社会预期,破除获得感认识上的误区,通过奋斗获取获得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带领中国由站起来、强起来迈进富起来的新时代。
自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立场”这一政治立场的极其重要性。“人民立场”始终都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党推动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待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之下,我国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支柱性、支撑性改革措施不断推出,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民生、教育、医疗、军事等各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给新一轮的“改革赶考”打出了高分,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导向。
在提升获得感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预期引导。要想实现“获得”和“获得感”的辩证统一,必须做到由事实向价值的转化,在“得”的实现过程中加强对自我的不断认同。既有当下获得,也有预期收获,既有主观感受,更有客观事实,既解普遍需求,又破个体难题。在新时代,我们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指引,为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供理论支撑。但也要认识到我们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获得及其获得感的提升还需要从新时代新实际出发,引导社会预期。
除了断裂构造外,区域性的构造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不同类型矿床的产出有一定的关联,如细脉浸染状矿床常分布于地壳的隆起地区。金堆城矿区位于秦岭褶皱带的隆起区,中条山脉位于中条隆起带的边缘;河南栾川南泥湖巨型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秦岭褶皱带的北缘的隆起区;山西繁峙钼矿区位于五台隆起带的边缘;吉林前撮落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其他如江南台背斜的隆起区有铜厂等大型细脉浸染状铜钼矿床。而矽卡岩型矿床则分布于凹陷地区,如杨家杖子钼矿床位于燕辽凹陷区;瑶岗仙矿区位于资郴凹陷区;安徽铜陵铜官山铜山口等铜钼矿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凹陷区,其他如秦岭南部的凹陷区也有矽卡岩矿床的分布[10]。
加强预期引导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一、加强预期引导,必须坚持群众性、互动性相结合。群众性和互动性指的是人民对生活预期的美好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第二、加强预期引导,必须坚持稳定性、系统性。“稳中求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原则,加强获得感的预期引导,必须坚持稳定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加强预期引导,必须坚持综合性和延续性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计划、制度能够不断向前推进,最为重要的就是做到了继承发展,提升获得感的预期引导,也需要做到继承性的发展,不断促进预期引导的进一步发展。
经过四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不论是物质生活层面,还是精神生活层面都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物质与精神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与获得。但是也出现了“身在福中不知福” “相对被剥夺感”等矛盾现象,不同社会群体在获得与获得感之间的脱节和矛盾时有显现。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分析出现这些脱节和矛盾的原因。第一、虽然说现在的人民群众得到了获得感,但是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获得”的层次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每一个个体都希望拥有更高层次的获得感。第二、一部分人的“获得观”的不正常与扭曲不仅仅影响到了自身的价值追求,更为重要的是给其他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带来了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影响。除此之外、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获得感”很多,但群众根本没多少获得感。干部不作为,群众没有获得感;但干部乱作为,或者不围绕群众所思、所需、所盼而蛮干,群众同样没有获得感。只有真心认可、真心满意,群众才有真正的获得感。
进入新时代,奋斗无疑将为我们带来更多获得感。物质上的丰富绝非获得感的全部,精神上的丰盈同样不可或缺,而且显得更为重要。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激励广大青年“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他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又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⑤。这告诉我们奋斗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奋斗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获得?奋斗的指向应该在哪里?如何让人生更有价值?这是每个人都要直面的问题。如果获得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之分的话,与直接的获得感不同的是,奋斗则是间接的更高境界的获得感。奋斗,让追梦人的年华收获满满的获得感。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一直大步行进在奋斗的道路上。新时代,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奋斗机会和平台,让奋斗的人们得到最好的保障和更多的包容。新时代,奋斗的人们必定会得到满满的获得感。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④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⑤习近平. 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N].光明日报.2018.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