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江西民族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研究

2019-01-29 03:10熊晓兰王禾传
消费导刊 2019年49期
关键词:江西文化产业文明

熊晓兰 王禾传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一、前言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它要求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的对象实施精确识别、帮扶和管理。201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制定了17条脱贫攻坚的具体措施,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并提出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战略。江西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名山大川、文化古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文化积淀深厚,老区精神影响深远。同时,江西也是个少数民族散居省份,目前全省有54个少数民族约15.23万人,其中畲族人口约9.1万,位居全国第三。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思想,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西在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绿色崛起的过程中,一直把发展民族文化,开发生态旅游作为消除贫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民族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耦合关系

(一)民族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明思想

民族传统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思想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重大的启发作用。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最基础的文化元素,是社会文明的一种结晶和传递,其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追求社会稳定及生活和谐,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江西绿色发展,打造江西样板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绿色发展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有明显的体现,可以为当今生产方式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提供思想资源,以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的要求。

(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

生态文明是始终坚持人与大自然辩证统一,和谐共处,强调人的行为规划性和科学性,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建设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就是说我们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并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走出工业文明的误区,贯彻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走社会和谐、产业进步、生态优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事实上,民族文化发展完全契合了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二者是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增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社会文明的推进和发展,民族文化也将得到繁荣。

(三)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理念

发展民族文化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界规则,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理论基础,并以此作为衡量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水平的标准之一。首先,发展民族文化需要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文化产业是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共同作用下的同体产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一些违背生态平衡,掠夺式的文化产业发展割裂了文化纽带,破坏了历史文化遗址,甚至使得文化失去了多样性,文化基因谱系缺失。传统民族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应该以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南,坚持有节制、合理开发的原则,用生态文明观统筹协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使民族文化产业大放异彩。其次,坚持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文化效益多元化的协同机制。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要抓手,用科学理性的眼光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在传承和再造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效益多元化的协同机制就是要以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把生态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找到一条行之有效、可持续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三、江西民族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生态投入机制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不断实施文化强国政策,重视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也积极响应号召,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文化事业尤其是公共教育的投入,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百家齐放、覆盖广泛、全民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我们也看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政策的上层推动力和财政支持力。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足够的资金投入、合理的分配结构、理想的绩效体系以及有效的政策环境都是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力动力和重要基础。因此,建立有效的财政分配机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同样,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并站在生态高度统筹政府财政的收支活动。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现实、从长规划,坚持科学、合理原则,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实施绿色发展的财税政策。为此,政府在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创新方式,扩大领域,拓宽渠道。实施绿色发展理念,使得社会公共财政制度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环境友好和生态保育的职能,通过对文化产业和生态环境资源的跨时期、跨区域合理配置,协调推进文化自信和绿色发展战略。

(二)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精髓,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传统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凝聚了各民族成员共同认可的心愿和劳动结晶,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种文化力量随着历史不断沉淀,化成了不同民族巨大的向心功能。其中,儒家文化在整个江西文化中有着最具积极的意义,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两宋时期创立理学的奠基代表者朱熹和陆九渊都是江西人,理学思想在江西的发展更直接、更深远,也积淀了江西这块红土上独特的人文精神。几千年来,江西在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爱国英雄和仁人志士,并一代又一代地感染和激励着江西后人。历经几千年,江西倡学敬教、书院之风愈盛,白鹿洞书院更是闻名遐迩,已成为赣文化的一大重要特点。书院文化使赣土人才辈出,临川、吉安仍是今天著名的才子之乡。陶渊明、汤显祖等先贤的事迹都是家喻户晓。江西优秀民族文化精髓哺育了江西人敦厚质朴、崇实达理的性格和埋头苦干、热情好客的民俗。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必将为江西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思想保障。

(三)以“民族文化+”带动江西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首先要以‘民族文化+’为抓手,发展特色旅游,以旅游产业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同时,文化产业发展要对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文化与经济融通、生态与文化和谐的耦合途径。江西有众多古镇古村的存在,比如乐安流坑古村、安义古村、宁都小布等吸引了众多民众旅游参观,把这些古建筑保护好开发好,对于江西发展旅游产业有重大促进作用。按照统一规划,多方联动,科学开发原则,让更多的古镇古村“火”起来,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次,江西省内许多古村落基本保持原生态风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生态宜居,且未经商业开发,大量古旧民居保存完好,独具魅力。在充分尊重村庄农耕文明、特色文化,在保持历史遗留下的古村古宅本色的基础上,更加发展需要进行适度开发,如农村生活体验、农村田园风光和原生态家居的文化价值,打造宜居生态、天人合一的生态旅游。还有,江西也是散布着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方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独特,积极创新思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旅游。立足地区自身环境和资源禀赋,抓住区域优势,将民族旅游置于当地产业发展大背景之下来谋划,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特色旅游。

四、结语

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下的创新扶贫模式。基于产业升级和多元主体协作的扶贫战略格局,江西应该发展多元民族传统文化,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并以此为着力点,在保护江西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江西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保护与传承江西民族文化,促进区域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开发特色乡村文化和休闲旅游项目,拉动江西区域经济绿色增长,从而实现全面脱贫。

猜你喜欢
江西文化产业文明
江西银行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我爱江西奶奶
对不文明说“不”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文明歌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