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 412000)
“当代艺术是一个融合了形形色色的风格、技巧、选材、主题、形式、目的和审美传统的广阔舞台”1。当代艺术生存在信息繁杂的年代,艺术观念的传递随着网络信息全球化日益更迭与传达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当代艺术,使其呈现出多元化、多向性的状态。当代艺术面貌各异,没有固定模板,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以意识观传递。
当代艺术在时间观念、现在观念、当前时间观念、社会问题的衍生等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立场 模式 语境:当代艺术史书写》以“当代艺术”描述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创作,借用罗克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谈论当代美术史,艺术逐渐打破界限和传统理念,通过新物质媒介,采用新的表达方式。艺术家借由当代艺术表达诉求,以独特视角用作品呈现对个人思想及社会问题政治、人文、环境等变化所产生的问题的解说。当代艺术更多时候需要借助哲学的阐释,而有时候这个阐释的深度大于作品本身。
尼古拉斯•博瑞奥德提出“后历史艺术”相当于当代艺术,也包含后现代艺术,拒绝当代现代主义艺术,当代是信息混杂的时期,绝对美学熵的表现形态。史密斯2005年组织了“现代性和当代性;20世纪之后艺术和文化的二律背反”国际研讨会,讨论“当代性”与“当代艺术史”,当代艺术史和当代文化条件的核心结构。此前诸多艺术评论家对当代艺术赋予不同的定义与解释,受当下影响所产生的表现方式。而大地艺术的产生正是艺术家对西方工业化探讨的产物,反都市主义的诞生萌芽了以自然主义为中心的大地艺术。
“纪念环境美学诞生50周年”专题讨论主持人曾繁仁说:“美学理论之哲学基础也逐步由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转向人与自然的融合。”2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深刻,罗纳德发表的《当代美学和自然美的忽视》使生态环境美学与艺术美学、日常生活美学形成了三足之势。环境美学开始成为一种美学,基于一个相对完整的论证系统。
“虽然绝非所有的艺术对象都有框架或基座,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与它们的环境相分离。”3阐释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别,在审美中艺术是有框架的而自然审美是没有框架,艺术审美与自然审美都能让人感到愉悦。艺术美通过别人思想再传达,自然物让人直接产生审美愉悦,自然美与艺术美在美学史上争论很大。当代艺术审美中这种界限似乎被概念化了,部分作品利用自然本身特性,突破了传统的概念,更多的是传达作品中的理念。
黑格尔《美学》中指出艺术美是心理反思和心理再生产的美,把自然排除在外。而康德的自然美理念中,他们互相不可被替代,各有所长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这两种论点是目前旗帜最为鲜明的。中国的艺术理论家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朱光潜的“心灵的创造”,李泽厚的“自然的人化”,叶郎的“审美意象”,中国美学家的说法同康德理论相似。无论是中国的美学观念还是西方的美学观念,艺术美以主观再造,自然美以自我再现,当代艺术利用了物质本身的“自然”属性与自我主观艺术进行创作,创作材料范围更加广大,而大地艺术本身试以将两者进行结合。
当代艺术针对人类、社会的思考过程,所表达观念超脱了艺术范畴,对现存物质与精神影响提出反思与质疑,通过艺术的角度去揭露问题。社会工业化致使环境污染,艺术家对目前环境开始反思,逐渐把目光转移到科技文明之外,与自然展开对话。20世纪60、70年代大地艺术出现,西方社会的反都市主义、回归自然与绿色政治理念是大地艺术萌芽的缘由,体现出反商业化和反艺术体制的特征。大地艺术直接利用大自然原本的物质形态进行再创造,改变原本的面貌和形态从表现力中传达艺术家思想。
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他使用各种垃圾和各异的石头堆放成螺旋形堤坝并置放于粉红色湖水中,没有任何防洪意义,仅作为艺术品呈现。此防波堤由罗伯特根据盐湖先民的神秘传说进行嫁接,他厌恶工业化给人类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祈祷人能够回归到自然本身。与博瑞奥德当代性的重要维度提到混乱又复杂的当代经验,艺术家要保持着前卫意识,并不断的向自己所认为的理想方向所努力一致。罗伯特对当时工业化进行反思,从艺术创作中发现人与自然地互动,并为之乐此不疲,表现出对大自然憧憬具有社会性。同时他的妻子南希•霍尔特也是大地艺术家,她的作品《太阳隧道》思考的是人们如何去感知时间和空间,他们创作主旨皆旨在回归自然,感知自然生命力。相反,大地艺术不仅仅是对工业化的反对,克里托斯的作品《包裹德国国会大厦》是对工业文化的一种积极的思考,装置艺术与人文结合,传达的压抑、沉重的历史感,这同样被认为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态度。克里斯托创造了艺术另外一种可能性,将个人对社会的感知通过有效的转变成为时代文化和社会风格的表现艺术。
大地艺术是受到回归自然和绿色生活观念影响而产生的艺术,从理念上看是自然美的艺术表现。理查德•郎的作品就是自然主义态度集中体现,他以自然界的材料进行创作,利用石头、树枝等自然物进行排列组合。《南岸图》与《白色的水线》把整个城市作为一种展馆,作品倾向于与自然的对话,直接利用自然原生态产物,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物质美、自然美,作品以小见大,表现自然材质的微观审美。是大地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共存方式一种思考,也是自然美的直接创作。同中国对奇石、根雕的审美一致,石头和树根自然环境下的物质属性特征美,通过石头和树枝的形状、颜色等等客观的自然美,进行主观的艺术创作,使人产生人与自然互相感知契合。
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利用不锈钢柱子进行创作,他所布置的矩形阵在雷雨天气变会产生令人震撼景象。玛利亚与理查德的利用材料不同,他利用科技的工业化产物,在作品中表现自然的震撼美,通过物理知识的运用,对自然美进行扩大,使人们对于自然的感知更加的强烈。
大地艺术在资金、时间与空间的耗费无疑都是巨大的,这使得大地艺术开始慢慢转变表达方式,逐渐通过建筑理念传达。建筑上开始出现大地艺术的影子,对回归自然的向往,对工业化时代一种矛盾的情感。同时建筑艺术也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代社会影响,设计概念和造型逐渐增多,通过强调、概括和提炼,隐喻的表现建筑思想,同时与大地艺术的美学思想在某些时候有着一定的吻合。郑州1940-城市记忆走廊以社会反映进行建筑,郑州是一个发展于火车交通之上的城市,城市的历史记忆通过雕塑、建筑等手法去体现城市温情、自然的发展,打造出郑州独有的艺术文化区域。而法国的奥塞博物馆以火车站为基础改造,设计师抓住了当时社会上人们的特点,对旧物的情怀,保留下当时的样子进行再改造,给我们留下来经典、华丽的故事。这些艺术建筑都是在保留一种情怀,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历史文化积淀的感悟,直接对建筑进行艺术创作,使其具备了功能性。中国的园林艺术是几千年来艺术文化积淀的产物,对于生命和自然的尊重,互相交流融合。园林艺术将自然生态进行艺术创作,即保留了自然的物质特征,也突出了形式美感;使用人文情怀,是对自然美的放大、尊重,日常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表现张力。
当代艺术在表达媒介与艺术主题上具有多向性,当代艺术家以思想观念为出发点进行创作,通过暗喻或者象征形式表现艺术家的理念,艺术与社会互相反映。在当代艺术中,大地艺术作为自然美的产物,以自然客观美或自然美的特点放大进行的创作,都是大地艺术与自然的对话,人与自然的思想产物。大地艺术因为“大”而慢慢转变的艺术表现方式,以公共建筑传达出精神理念,大地艺术对自然启发性的思考,增加了艺术的可能性,未来大地艺术与生活的结合使生存环境不仅仅具备功能性,增添审美特征与当代性艺术审美,这种“大地建筑”正在慢慢改变并改善着我们生活的环境。
注释:
1.简•罗伯森克,克雷格•迈克丹尼尔著,匡骁译.《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Themes Contemporary Art :Visual Art after 1980 )[J].江苏美术出版社,2015,3.
2.罗纳德•赫伯恩,李莉译.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J].山东社会科学,2016,9.
3.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