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党长期执政意识理念的建构*

2019-01-29 00:09
观察与思考 2019年8期
关键词:政党理念意识

韩 强

提 要:正确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对政党执政具有指导意义。新时代党着眼长期执政,必须建构相关的执政意识和理念,一方面要坚持长期形成的执政意识和理念,并运用于指导执政实践,另一方面又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提出新的执政意识和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在长期执政的意识和理念建构上取得了新进展,今后围绕长期执政仍要不断创新完善执政意识和理念,更好地发挥对执政实践的引领作用。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人们的思想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其中意识和理念对行为的影响更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对于人是如此,对于政党也是如此。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在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方面既要务实客观又要科学超前,具有预见性,这样才能保证党的长期执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思维僵化、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那么执政危机就会不期而至、不可避免。

一、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什么是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所获得的一种对事物的直观判断与评价。理念是人的意识、观念上升到理性阶段的表现,体现为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本质性反映。意识和理念构成人的思想形成的两个重要阶段,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政党作为大型政治组织,也受到特定的意识和理念的左右,这些意识和理念说到底就是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的自觉认知。比如,对于选举型政党来说,其胜败取决于选民手中的选票,因此,其所有思维活动必须围绕获得尽可能多的选票来展开,为此就需要以各种方式亲近选民,扩大影响,由此建立起选票导向的意识和理念;而对于通过革命方式取得政权的政党来说,由于其不必过于担心民众支持率的频繁变动对执政地位的周期性影响,因此可以从更长远的角度专注于取得民众满意的执政业绩,并由此建立起业绩导向的执政意识和理念。

不同的意识和理念对于执政党行为和命运的影响是直接和深远的。选举型政党由于围绕选票开展活动,支持率极不稳定,政党轮替频繁,因此往往导致缺乏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过分专注于眼前得失,非常难以长期执政。而革命型政党更容易树立长期执政思维,通常注重进行长期执政的规划,打牢长期执政的基础,因此其执政地位相对更为稳固。世界各国政党情况各异,但其执政成功与否,基本都体现了特定思维方式特别是执政意识和理念对其执政行为与命运的影响。这也告诉我们,要长期执政,必须积极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执政意识和理念,以先进的思想指导政党执政。

(二)正确的执政意识和理念是政党执政的前提

世界政党纷繁多样,命运各异,各自有各自的执政意识和理念,但是,哪些意识和理念有助于政党执政,有助于政党巩固执政地位呢?我们可以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例。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成立于1954年,从1959年一直执政至今,是世界上多党制国家中为数不多的对国家控制力强、执政时间长的政党之一。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该党在治党治国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比如,该党十分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该党根据新加坡实际,提出了“生存第一、经济立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施政导向,通过实施多个经济发展的五年、十年计划,实现了经济腾飞,从一个贫穷的小国发展成为比较发达的国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该党注重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拓宽党的社会基础和成员构成,加强社会整合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使该党从一个成立之初讲华语的工人党转变为吸纳了大量手工业者、工人、店员、政府职员、教师以及工商企业界人士等的大众型政党。该党还注意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其设置的预备群众党员、普通群众党员、预备干部党员、正式干部党员的分类方式有利于党员有努力方向,能够积极发挥作用,同时通过规范党的组织体系,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使党内实现了团结统一、步调一致。该党还尤为重视采取多种措施约束党员行为,保持执政党的自身廉洁。该党成立时即提出“打倒贪污”的口号,把党旗的基本色调定为象征廉洁的白色,在政府成立了由总理直接领导的贪污调查局,对公务员进行有效监督。在该党推动下,新加坡还推行“高薪养廉”政策,保证了新加坡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其做法与成效得到了本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可。这些都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能够长期执政的原因所在。

通过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政党要长期执政必须树立正确的执政意识和理念,其中包括必须把经济发展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意识和理念;必须搞好民众平等和团结,树立团结就是力量的意识和理念;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树立形象就是生命的意识和理念;必须消除一切腐败现象,杜绝权力滥用,树立公平公正的意识和理念等等。这些意识和理念不仅反映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规律,更为世界其他政党的执政实践所印证,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注意吸取的重要经验。

(三)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执政意识就是党在长期执政中形成的对执政活动、执政规律的直观判断与评价。执政理念是指建立在对执政规律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以执政宗旨为核心包括执掌政权的宗旨、目的和任务在内的一整套价值判断,以及对实现这一任务所需要的执政方针、执政手段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和总体把握,反映了政党执政的宗旨和指导思想。两者都是关于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理性认识,体现了指导党的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区别在于执政意识偏于感性和直观,是基于经验作出的直观反应和评判,而执政理念是基于规律性认识形成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概括。执政理念在执政党的一切思想和行动中,具有统领全局的地位和作用。它作为执政党对于执政活动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反映了党在执政过程中的整体态度,一旦形成,就会贯穿于执政主体的全部执政活动之中,转化为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融化在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所有构成执政活动的要素之中。有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执政活动。执政理念决定着执政活动的总体方向和最终成效。因此,能否形成正确的执政理念对于执政党的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就自己的执政理念畅谈了感受。他深有感触地讲到:“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他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①文秀:《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学习时报》,2014年3月3日。正是这样的执政理念使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能够顺应人民的新期盼,在改革发展方面出台大量措施,引导中国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特别强调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通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通过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通过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②参见《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版,第3-7页。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党全面贯彻落实执政为民意识和理念的结果。要实现长期执政的历史使命,我们党更要把执政为民的相关意识和理念更好地贯彻好落实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正确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前提

(一)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执政意识和理念

我们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执政意识和理念,这些意识和理念反映了党的性质和执政本质,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对党进行正确决策发挥了指导作用,这是我们党能够长期执政、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所在。

回顾党在局部执政时期及执掌全国政权后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我们党形成了许多富有政党属性和时代特色的执政意识,其中,党的意识是执政意识中最具有根本性的方面。我们党开展的所有经常性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教育党员干部牢记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的本质属性,牢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党的历史使命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民族复兴和人类解放努力奋斗,不惜牺牲一切;政权意识也具有重要地位,因为夺取政权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作为执政党就要运用好政权这一有力武器,为人民执好政、负好责,担负起执政的使命,就要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就要正确运用好手中的权力,坚决反对以权谋私,就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担当意识就是要正确认识执政党的历史责任,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触及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勇于接受各种困难考验,要有“要干事”的雄心,“能干事”的信心,下定“干成事”的决心,练就“干成事”的本领,以时不我待的干劲做好各项工作;法治意识就是要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能力,做到知法守法、尊法崇法,坚决不触碰法律底线,同时在工作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局意识就是要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善于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为了全局能够作出局部的牺牲,坚决反对本位主义、小团体思想;忧患意识是指把政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时刻挂在心上,对人类、社会、国家、政党、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可以使广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心态,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殚精竭虑、积极进取。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①《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版,第19页。风险意识与忧患意识紧密相关,是指对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不利的情况保持警惕之心,能够事先防范,做到防患于未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思考和把握,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②《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新闻网,2018年1月5日。。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③新华社:《坚持底线思维 增强忧患意识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北京晚报》2019年1月22日。。以上这些意识对于我们党在执政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应对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保持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党也形成了鲜明的执政理念,其核心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执政理念回答了为什么执政、为谁执政的价值问题,明确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总结党的执政经验的基础上,也明确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此后,我们党还形象地把这一理念概括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全党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等等。同时这一理念也回答了如何执政的问题,这就是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而解决了执政的方向性问题,为党长期执政提供了理论指南。

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理念之下,我们党也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具体执政理念,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标准;民主、科学、法治理念,就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就是把握执政规律,以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指导党的执政活动,就是要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就是要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增强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程序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理念,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不断保持经济的健康、持续、平稳发展,促进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统筹兼顾理念,就是要统筹国内国外,统筹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做到既重点突出,又兼顾全局,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此外,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等也在党的执政理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需要我们逐步上升为新的执政意识和理念,在党的执政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二)正确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对党的事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对党的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符合党面临的形势任务需要,我们的事业就能够取得成功,否则就会遭到挫折甚至失败。在党的历史上,这种例子并不鲜见。

作为一个政党来说,取得全国政权上升为执政党并解决政权稳固的紧要问题以后,必须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没有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功作基础,就难以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不会为解决更深层次的改革发展问题打下坚实基础,这是执政党应有的基本认知,也是最基本的执政意识和理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在通过剿匪反霸斗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等巩固新生的政权之后,即开始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把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先后实施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在党的八大上还形成了对当前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96页。这一判断为发展经济提供了政治前提。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包括按当年价格计算,1965年社会总产值达到2695亿元,国民收入达到1387亿元。1965年同1957年相比,钢产量增长1.29倍,达到1223万吨;原煤增长77.1%,达到2.32亿吨;发电量增长2.5倍,达到676亿度;棉花增长27.93%,达到4195.5万担;等等。此外,在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体育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也相当可观。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732-735页。

与之相对应,十年“文化大革命”之所以使我国国民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对政治、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造成难以弥补的危害,说到底就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党错误地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导实践,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了经济建设对于政党执政的首要意义,在执政意识执政理念上犯了“左”的错误,同时又被以林彪、“四人帮”为代表的野心家、阴谋家所利用。这一教训是极为深刻的。正是在此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确认识执政使命,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生产,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一些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取得的发展成就,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第二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这一成就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也使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正确的执政意识、执政理念对政党执政的意义可见一斑,它有利于使执政党坚守执政宗旨,保证执政方向,凝聚执政力量,取得执政成效,巩固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并使这种意识和理念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三、长期执政需要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意识,创新执政理念

长期执政是一个重大历史课题,目前世界上能够持续执政上百年的执政党寥寥无几,苏联共产党执政74年,墨西哥革命制度党1929—2000年连续执政72年,而蒙古人民革命党在 1921年至1996年间也连续执政76年。只有利比里亚真正独立党执政110年,应该是连续执政最长的执政党,但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已执掌全国政权达70年,已完全可以进入世界长期执政的政党行列。但是,越是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往往越容易思想僵化,缺乏活力,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在总纲部分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中,也增写了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内容。而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上要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但当务之急是在执政意识和理念上有一个大的创新。

(一)长期执政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执政意识,创新执政理念

随着执政环境的不断变化,执政实践的不断丰富,执政经验的不断积累,政党的执政意识、执政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在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创新方面要更有紧迫感,因为长期执政既意味着执政经验丰富,执政能力优异,但同时也最容易犯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思想僵化的错误,也最容易对过去行之有效的执政做法和经验产生路径依赖,而这往往是最危险的。一个政党一旦失去了创新的思维、勇气和毅力,满足于眼前的安逸,往往就会危在旦夕。苏东剧变的教训值得汲取,他们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中或者因循守旧,跳不出过去的思维局限,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或者盲目照抄西方模式,搞“人性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最终在西方的和平演变中失去了自我,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邪路,落得个党变质国变色的结局。

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在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创新方面还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忘记初心、蜕化变质。在长期执政中,由于执政惯性和干部队伍延续等,政党和政权内部容易出现利益固化,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利益集团,随之贪污腐化现象也会蔓延和加剧历史上许多王朝末期都会呈现出的腐败盛行、纪纲不整等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上保持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尤为重要。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政党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僵化衰亡了,党的命运也就终结了。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只要全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本领,就一定能够在长期执政中履行好执政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二)积极树立长期执政的新意识、新理念

长期执政不仅是执政时间上的延续,更意味着执政思想的转换,执政能力的提高,执政效能的升华。因此,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既要坚持和继承过去传统的执政做法和经验,更要根据新的任务和实际,有新的思考和升华,这种升华就表现为培养和形成新的执政意识和执政理念。

当然,最根本的执政意识和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有的执政意识和理念创新都是围绕增强这一根本展开的。立党为公,就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都要反映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执政为民,就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因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和理念的根本所在。

但是,长期执政对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意识和理念也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有新的思考。比如,如何使发展更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质量更高,这是长期执政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谋划发展问题,作出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重大决策。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种对发展的新思考新谋划体现了党着眼长期执政在发展的意识理念上的提升。此外,在如何回应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要、化解内部矛盾、实现人民利益等方面,也需要面对人民群众利益愿望要求急剧变化的现实,制定更好的政策来实现,绝不能凭感觉和经验办事,曲解人民利益和意愿,更不能凌驾于人民之上,以个人意志代替人民利益和意愿。

具体地讲,我们要积极树立如下长期执政的新的意识和理念:

一是以远大目标凝聚共识。对于执政党来说,要长期执政必须赢得民众的持久稳定支持,而这种支持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未来的共同愿景。我们党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这一目标符合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对于激发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精神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号召力。

二是注重实干担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注重落实是为政之要、从政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6页。“抓落实,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展现,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②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求是》,2011年第6期。必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更多的精力、功夫和更大的本事用在落实上。要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把精力和心思用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上,用在破难题、克难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③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求是》,2019年第14期。

三是坚持稳中求进。在改革发展中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要坚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积小胜为大胜,以节约执政成本,减少震荡,重大改革措施必须加强可行性研究。要注意风险研判,加强顶层设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已经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④《习近平谈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中国新闻网,2014年2月9日。“蹄疾而步稳”正是新时代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思想。

四是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政贵有恒、驰而不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党的行事风格就是认准的事情就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如果总是犹豫不决、浅尝辄止,就绝不会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也不会有改革开放的成功。因此,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基本要义。

五是“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凡事要“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执政绝不能缺乏忧患意识、问题意识,否则小问题会酿成大问题,大问题会变得不可收拾。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论做什么工作,忧患意识丢不得,麻痹思想要不得,要有预案,任何时候都学会从“最坏”的可能来设想、来预警,向“最好”的结果去努力、去争取,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六是坚定“四个自信”。执政需要自信,党执政更要坚定“四个自信”,如果不自信不坚定,如邯郸学步,必定一事无成。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为什么有信心?最根本的原因是,经过长期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只要我们紧紧依靠13亿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最终实现我们确定的目标。”①《习近平谈执政理念: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中国新闻网,2014年2月9日。

七是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方法,也体现了面对复杂问题应有的意识和理念。面对执政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必须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不能均衡用力,也不应该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突出重点、主次有别,兼收并蓄、综合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②习近平:《我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很累,但很愉快》,央视新闻,2019年5月2日。这是重要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也是执政技巧。

八是树立法治思维。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先治吏。“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基本目标,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重要的在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用刚性的法律制度来约束和控制国家权力,约束和控制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而最为刚性、最为坚固的法律制度,就是宪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88页。

九是科学选人用人。治国之要,首在用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科学选人用人一直是全党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是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用什么人和怎样用人问题上作过一系列深刻阐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包括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国家长治久安,破除唯GDP、唯票、唯分选用干部,等等。特别是鲜明提出要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科学回答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等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的重大意义。强调:“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⑤参见文秀:《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理念》,《学习时报》2014年3月3日。

这些执政意识和理念虽然已经熔铸在党的执政实践之中,是执政实践和经验的总结,但是从长期执政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又赋予其一定的新意,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指导新时代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意识和理念。

猜你喜欢
政党理念意识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方传芸舞蹈创新理念拾微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古贤们的环保意识
强化“四种意识”提升“四种能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
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